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體檢查出肝內鈣化灶,說明離肝內膽管結石不遠了嗎?

隨著超聲和CT的普及,健康人群在體檢時經常被告知發現有肝內膽管結石,而事實上,很大部分人所謂的「肝內膽管結石」其實可能只是對身體並無妨礙的肝內鈣化灶。

肝臟鈣化灶性病變的檢出率近年來也是明顯增加,肝內鈣化灶是否疾病,是否需要治療一直是困擾廣大群眾的疑問,因此有必要了解肝內鈣化灶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肝內鈣化灶

肝內鈣化灶在超音波上會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CT檢查時表現為肝內高密度影像。因此有時肝內鈣化灶與肝內膽管結石容易相互混淆。

所以很多人所謂的「肝內膽管結石」很可能只是肝內鈣化灶。雖然肝內鈣化灶和肝內膽管結石都有相似的強回聲團及聲影,但鈣化灶一般不引起肝膽管擴張。

肝內鈣化灶從何而來

形成肝內鈣化灶的病變很多,包括:肝內膽管結石,是最常見的因素;肝內慢性炎症或創傷;寄生蟲感染;肝臟良惡性腫瘤和肝內轉移瘤鈣化;概括起來肝內鈣化灶通常由肝實質細胞炎症後形成的「疤痕」,也可能是肝內膽管壁部分鈣化的結果,常由於炎症、寄生蟲等感染後引起。

肝內鈣化灶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肝臟某些病變穩定或癒合後殘留在肝臟的一種病理改變,形成後長期穩定存在,既不會自行消退,也很少繼續發展,一般沒有明顯癥狀,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也就無需治療。

當然,這是建立在排除了肝內膽管結石等其他病變,明確診斷後才可以這麼做。為了保險起見,最好定期複查超聲,隨訪觀察。

與肝內膽管結石的鑒別

部分醫院的超聲醫師容易把超音波下的「強回聲光團」狀的肝內鈣化灶誤認為肝內膽管結石,使求醫者誤以為自己患有肝內膽管結石,有的因此亂用溶石及排石葯,無形增加了病人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肝內膽管結石】多不典型,多數合併膽總管結石或膽囊結石,多見於30歲左右。患者可無癥狀或有肝區不適及消化不良之癥狀,在勞累及受較強的顛簸後癥狀明顯。

繼發細菌感染後,可有肝區疼痛及叩擊痛,疼痛可向胸背、肩部放射,左肝管結石在劍突或左上腹可有壓痛;右肝管結石在右肝區或右肋下可有壓痛。

感染重者有惡寒,發熱或黃疸及皮膚瘙癢,嚴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有肝大,病程長者可有膽源性肝硬化的表現,皮膚可有黃色瘤。脈搏相對徐緩,部分患者可有骨質變化。

在超聲檢查時,肝內膽管且結石的「強回聲光團」大都沿肝內膽管走向分布,這與鈣化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超音波發現肝內有「光團」後,要區別是肝內鈣化灶還是肝內膽管結石,一個重要依據就是看遠端膽管有沒有擴張,而擴張的膽管內最容易形成淤滯性泥沙樣結石。如果強光團周圍出現液性暗區,同時伴有近側膽管狹窄和遠側膽管擴張,更能確定為肝內膽管結石。

【肝內鈣化灶】的超音波影像特點是:呈「品字」或「等號」狀分散的強回聲,走行於膽管腔外,後方大多無聲影或淡的聲影,同時無肝內膽管擴張。

而CT則能清晰地顯示肝內膽管結石的部位、大小、形態及伴隨病變,增強掃描還可確定超音波難以顯示的局限性輕度膽管擴張和肝萎縮,併除外其它病變。

必要時應用核磁共振膽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學檢查來協助診斷。MRCP能清晰顯示超音波難以鑒別的肝內鈣化灶,以及肝內膽管結石的部位、大小、形態及伴隨膽管擴張等病變。

其他病因引起的鈣化灶

肝臟寄生蟲病也可以出現鈣化,常見有肝包蟲病和肝血吸蟲病,前者多見於牧民,後者多為疫區的農民和漁民。

肝內鈣化灶也可於肝內腫瘤,但鈣化灶不能作為診斷原發還是繼發性腫瘤的依據,更無法鑒別其良惡性,應綜合臨床表現、影像學和輔助檢查等多方面資料,必要時在超音波或CT引導下穿刺活檢,以獲得組織學診斷結果。

多數肝內鈣化灶是在正常體檢時偶然被發現,也可能與先天發育、營養不良、鈣磷代謝紊亂或損傷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某些病變,如肝內膽管結石、肝膿腫或肝臟創傷癒合後改變。

總之,對肝內鈣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懼,首先要排除肝臟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繼而要區分肝臟感染和炎症,進一步明確鈣化灶是不是肝內膽管結石或者寄生蟲感染後鈣化。若是有相應病因引起的則對因治療,若排除了這些原因後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陳舊性鈣化灶則不必過多擔心,也無需治療,體檢時複查即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