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麵條被點燃證明其中含有「膠」?麵條是否還能安全食用?

關於「麵條被點燃」的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一男子將某品牌掛面放入水中清洗後出現了膠狀,然後又將麵條點燃,發現麵條的確可以燃燒並且還冒出了黑煙,由此視頻推出結論「麵條中加入了膠」。難道麵條真的存在問題?這些現象是否正常?


為何會燃燒?

「燃燒」,說到根本是一種化學反應,是一種可燃物質與氧氣(空氣中)發生的發光和快速放熱的氧化反應;這類可以燃燒的物質被叫做「可燃物」,說到根本是一種由碳元素(C)和氫元素(H)組成的化合物。


麵條可以被點燃,太正常的一件事:

麵條,從生物化學方向分析本身是由碳(C)氫(H)等元素組成,其本身就是「可燃性物質」,另外掛面在空氣當中點燃,很簡單就會達到「著火點」,燃燒反應滿足了物質燃燒的三大條件(可燃性物、氧氣、燃點溫度),當然就會燃燒。而且,麵條燃燒的表面積相對有限,一般很難充分燃燒,所以留下「炭黑」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在製作麵條的時候,為了增加麵條的筋道感、改善麵條的口感,很多人(商家)會在和面的過程中加入雞蛋或者食鹽,從原理來看加入的雞蛋等某些物質同樣也可以「被點燃」。

言說於此,無論是掛面還是其他麵條,可以燃燒很正常;它的燃燒並不可怕,麵條可以被點燃並不能證明其中含有所謂的「膠」。

其實,除了麵條,像粉條、腐竹、餅乾等食品同樣也可以被點燃,同樣關於它們被點燃的「謠言」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中,然而這類謠言並不可深信。對於燃燒這件事,你腦子裡想的一定是石油、煤、木頭、酒精等不可食用的物質,一旦說起食物總會引起內心的波動;但其實而言,任何反應都有原理,用科學去看待問題,謠言終歸是謠言。


麵條為何會變成膠?

麵條經過清洗會變成膠,其實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咱先來研究麵條的組成物質(成分),說到根本麵條是由小麥粉製作而成,小麥粉又是由麵筋蛋白和澱粉構成。

麵條當中的麵筋蛋白並不溶於水,揉面(加水)製作面類食品的過程中,麵粉中這些蛋白質分子會延伸展開,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就會大量吸收水分,然後出現膨脹,導致分子間互相粘連,這就形成了麵糰的基本骨架組織,這樣一來就會將澱粉分子包裹在其中,最終形成了筋道的麵糰。

家庭和面的過程中,一般會加入鹼(碳酸鈉)或者鹽(氯化鈉),這些物質都會增強麵條當中麵筋蛋白等網路,從而就會讓揉出的麵糰更加筋道,在食品的加工生產中,有些廠家也會加入雞蛋、黃原膠等物質來改善麵糰的整體性能。

麵糰繼續加工,就會被擠壓成片,然後被切成麵條;經過了晾乾之後,這些麵筋蛋白的交聯結合就會變得更加緊密,而其中的澱粉分子只會讓它們「捆綁」的更加緊實,當然澱粉和蛋白之間並沒有完全結合。

經過了短時間的浸泡,或者遇到高溫情況,澱粉分子並不會掙脫麵筋蛋白的限制跑到水裡;但如果浸泡的時間足夠長,就會有大量的澱粉分子跑到水中,那最終剩下的那些麵筋蛋白網路就形成了「膠狀物質」。

其實,像面片、餃子皮、麵條等小麥麵粉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加水進行清洗時,澱粉和水溶性物質自然就會散失離開,最終剩下的就是麵筋,而麵筋的特點就是粘性較高且不溶於水;而且麵粉的等級越高,其要求的麵筋含量也就越高。

另外,北方有一種著名小吃「涼皮」,它的原料製作工藝就是通過「洗麵筋」製作出來的;很多人覺得面類食品泡水裡一段時間後出現的膠狀物質就是「食用膠」,其實完全是「社會謠言」。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麵條在製作的過程中也的確可能會加入「膠」,例如可以添加「沙蒿膠」等天然植物膠,這也是在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明確規定允許添加的,只要按照食品添加類別和添加限量範圍來添加,屬於「安全」行為。

「麵條變膠」,說到根本就是「麵筋蛋白」的作怪現象,對身體無毒無害,不用「大動乾戈」。

麵條,餐桌上常見的「主食」,「加水變成膠」不可怕,「可以點燃」也不稀奇,均屬於正常反應。拒絕謠言,請您健康吃麵條。

註:王思露原創內容,首發於《科普中國》,拒絕商業轉載;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