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少放味精益健康

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餐裡應用很廣,可用於做菜、煲湯、做調味汁,等等。事實上,味精本身的成分並不可怕,適當使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並且,味精的成分本來就廣泛存在於天然食材當中,不過是經過人工提純加工結晶後,鮮度更好,用於烹調能夠令食物嘗起來更好吃。比如說,我國現在所產的味精,就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了將昆布(海帶)湯蒸發後留下的棕色晶體,即谷氨酸。這些晶體,嘗起來有一種難以描述的美妙味道。池田教授將這種味道稱為「鮮味」。1909年,日本的鈴木三郎助和忠治兄弟開始生產谷氨酸鈉,並以味之素的名稱出售。傳入中國後,改名叫「味精」。

那麼,既然味精「無毒」,為啥要建議您少吃點呢?

味精是谷氨酸的鈉鹽,其主要成分除谷氨酸外,還含有少量的食鹽、糖、磷、鐵等。味精的「鮮味」需要一定的「鹹味」襯托,才能體現。也就是說,平常咱們在做菜的時候,加入味精調味後,需要適量稍微多加一點鹽才行。不然,菜吃起來不僅「沒味兒」(沒有鹹味),同時,也沒有「鮮味」。此外,味精本身也含有一定鹽分。通過估算,5克味精中含有相當於1克食鹽的鈉。

但鹽,準確地來說是鈉,卻是咱們身體健康的大敵。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鈉飲食會增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繼而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天攝入的食鹽量達12克,相當於一個雞蛋四分之一的重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食用量標準(5克)的2.4倍。高鹽飲食已成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患者的重要原因。專家表示,將中國人每天的平均攝鹽量降低1克,每年將可挽救12.5萬條生命。

生活中,不少人知道高鈉飲食對身體健康不利,會酌情減少放鹽、醬油等這些鹹味調味品。但是,對於味精這類「隱形鹽」,卻少有防範能力。如果,您追求菜品的口感更好,建議您在日常飲食中,可以用菌菇、海蝦等熬煮高湯,用天然食材中的鮮味來進行烹飪。

科學食用味精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酸甜口的菜肴沒必要放味精

數據顯示,菜肴的pH值為中性,也就是在6-7時,味精的提鮮效果最好。在偏酸性或偏鹼性的環境下,味精發揮不了作用。此外,上面我們說過了,鹹味可以突出味精的「鮮味」。但是,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能不能增鮮,反而會抑製甜鮮的本味,併產生一股異味。日常飲食中,菜品呈酸口、酸甜口的情況居多,比如醋溜白菜,糖醋裡脊,這些菜品就完全不必放味精了。

涼拌菜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涼拌菜的溫度偏低,味精溶解都很困難,就更無法令菜品增色了。

調餡料不宜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卷餡時會放點味精。但這樣並不安全。味精拌入餡料後,因為食物本身是「生的」,無論水煮,油煎或炸,烹調時間都會延長,溫度也會升高,味精的化學成分有可能發生變化,生成有害人體的焦谷氨酸鈉。

日常烹飪使用味精,建議您即將關火的時候再放,更加安全,用量也更好控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