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洪偌馨:小微金融的物種進化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銀稅互動”模式的出現是這幾年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破局小微金融的一個典型案例。相信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企業金融服務上可以有更多新技術的應用、新模式的出現。

  最近一段時間,互聯網行業“下半場”的議題再度升溫。究其本質,還是在於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增長已經見頂,過去靠人口紅利驅動的商業模式走到了瓶頸,轉而需要倚重to B的服務能力和科技能力。

  金融科技行業同樣順應著這個趨勢。

  過去幾年裡,在金融科技的上半場,完成了C端的數字化,移動支付、消費金融、個人理財等業務均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到了下半場,B端的數字化則成為了重點。

  這種轉變在近兩年愈發明朗,在金融科技to B服務方面,既有螞蟻金服、京東數科等行業巨頭;也有品鈦集團、微眾稅銀等金融科技服務商。既有能提供大而全的金融科技服務能力,也有能從細分領域和單一業務切入的產品。

  破局小微金融的話題由來已久,遲遲難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源還在於無法平衡效率、成本和收益。

  而到了金融科技下半場,一方面,商業生態的發展和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獲取更多維、多元的小微企業數據;另一方面,多方協作的市場格局得以讓商業銀行、科技公司、征信機構等共同參與其中,融合創新、共生共贏。

  上周五,我主持了一場以“稅銀互動”為主題的論壇,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話題,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口。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稅務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資訊互通,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而在這之中,如微眾稅銀一般的大數據風控和征信服務企業,借助數據驅動的風控模型搭建起了稅企銀互通的橋梁。

  “銀稅互動”的模式正式提出不過三年時間,它是金融科技下半場的一個縮影,也是破局小微金融的一個典型案例。

  一、

  相比個人金融產品,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長期缺位,其根源還是在於難以在成本、效率和收益間找到平衡。

  以小微企業貸款為例,公開數據顯示,在中國,年營業額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及工商個體戶約有7000萬左右,但只有10%左右的小微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

  同時,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資金利率普遍要上浮約30%,融資成本達15%。更為現實的挑戰是,銀行企業貸款的審批流程長、速度慢(少則一月,多則數月),而大部分小微金融的資金周轉需求又對時間極為敏感。

  為什麽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在“第二屆稅銀互動論壇”上,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博士算了一筆账:

  如果銀行資金成本為3.3%,再加營運成本、增值稅稅金、預期損失增量、經濟資本成本、貸款成本等,一筆500萬的貸款成本大概是34.2萬元,這大概就是銀行做小微業務的成本。

  從利潤角度算一下,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2018年三季度單戶授信500萬小企業平均利率是5.93%。簡單算一下,500萬乘以5.93%平均的利息是29.65%。把成本對比一下,如果沒有豁免增值稅,可以發現這樣做一筆貸款基本是虧損的

  如果一個業務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很難從根本上推動它的普及和發展。事實上,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症結在於資訊不對稱,數據難獲取。

  長期以來,解決資訊不對稱都是金融中介要處理的核心問題之一,而這也是小微企業難以獲得有效金融服務的根源,因為它們難以提供完整、有效的財務數據和資訊。

  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商業生態的發展,新的業務模式、資訊鏈條讓破局小微金融有了新的途徑。

  典型的案例如,網商銀行為商戶提供“碼商”服務(傳送門:《小微金融進階史》),以及美團點評為商戶提供的“生意貸”(傳送門:《美團的“生意貸”》),微眾稅銀基於稅務數據的產品“微眾稅銀征信+”。

  其本質都是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挖掘出更多的數據,並通過分析、解讀這些數據讓金融機構更全面地掌握小微企業資訊,進而為其提供金融服務。

  以微眾稅銀為例,這家大數據征信和風控服務商,其核心業務模式之一是通過挖掘、篩選、分析稅務相關的數據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征信資訊,通過“以稅定信”進而讓其更高效地獲得銀行的金融服務。

  據其CEO耿心偉介紹,相較於其它數據源,小微企業的納稅數據可以更完善和準確地反映一家企業的經營情況、信用情況。例如,小微企業提交給銀行的數據(往往會誇大盈利),而提交給納稅部門的數據則更貼近真實的經營情況。

  當然,稅務數據也並不是第一天存在,稅務系統中累積了大量小微企業納稅數據,可以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穩定性等。但直到近幾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或第三方機構才得以在企業主動授權的前提下,高效地提取和分析稅務數據,並轉化為服務。

  二、

  毫無疑問,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破局小微金融難題的關鍵一步。

  如前文所說,新的業務模式、技術手段、資訊鏈條讓小微企業的數據更有效地被獲取和分析。但不可忽略的是,新的商業生態和協作方式也是破局這個“世界級”難題的另一個必要因素。

  在金融科技上半場,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巨頭佔據主導,P2P、眾籌等新興業態異軍突起,它們成為了這一階段數字化變革的主角,產品創新也主要聚焦於C端。

  而到了下半場,隨著創新和改造的重心從個人金融服務到企業金融服務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金融業機構、第三方機構參與其中。

  話分兩頭說。形成這種多方協作、共生共贏局面的背後既是金融科技公司能力成熟的結果,更是傳統金融機構從封閉走向開放、生產環節從內生到外化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機會。

  落腳到小微金融,相比過去商業銀行在推進該業務時單方面的努力,現在有了更多金融科技的應用、更多合作機構的參與,這才讓小微金融服務有了向前推進一步的可能。

  以“銀稅互動”為例,早在2015年,國家稅務總局和當時的銀監會就聯合發布了一紙通知,希望通過推廣“銀稅互動”,即通過稅務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資訊互通,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但海量的稅務數據,從挖掘、篩選、分析,到對接銀行平台,再到應用到具體的金融業務中是一個龐雜的工程。僅靠監管的推動,銀行、稅務系統的努力還不足以完成這個目標。

  這些困境也正是那些金融科技公司、數據服務公司的機遇。它們通過應用新的技術、新的數據幫助完善了這個體系,讓原本缺失的部分得以補足,讓原本低效的環節可以改善。

  網商銀行副行長金曉龍也在論壇上的發言中提到,對於大數據風控來說,稅務資訊是重要的數據來源。以往小微企業線上網店的經營狀況或者線下收銀的數據,是網商銀行風控的主要依據。

  “但這沒有反映企業經營的全貌,稅務數據的引入讓商家線上線下的整體經營狀況得到更全面、更準確的呈現,客戶畫像更加精準。不但讓小微企業可以獲得更高的貸款額度,同時也讓銀行方更好的控制風險。”金曉龍表示。

  不止網商銀行,不少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均有基於“銀稅互動”的企業信貸產品。僅微眾稅銀就與超過100家金融機構合作,為超過100萬戶中小微企業累計放貸額超過1300億元。

  “銀稅互動”模式的出現是這幾年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破局小微金融的一個典型案例。相信在未來,我們還會看到企業金融服務上可以有更多新技術的應用、新模式的出現。

  這是金融科技的下半場,也是企業服務的新戰場。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