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普洱茶四大價值|特殊工藝價值(四)

普洱茶的特殊工藝價值

加工過程溫度的特性

在普洱茶「曬青」工藝中,溫度的掌控是其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雲南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普洱茶製作方式,其溫度的掌控十分嚴格,一般都不超過60℃。也就是說60℃是普洱茶的品質在未來走向好與壞的「臨界線」。

為什麼這樣說,原因很簡單:茶葉中內含的各種化學「酶」,在超過60℃後,立即「失活」。而這些「酶」往往有「催化劑」的效能,是普洱茶發醇過程中必需具有的「活性因子」。在這方面,普洱茶界也存在一些爭論:

一是認為普洱茶「殺青」工序與綠茶的「炒青」相似,都是在鐵鍋高溫狀態下完成,其溫度都是90℃----100℃之間。一些人認為,曬青毛茶,甚至普洱茶生茶就是綠茶。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這一過程,我們會發現,普洱茶鮮葉在高溫鐵鍋裡的「殺青」是翻炒的過程,當茶葉接觸到高溫的鐵鍋壁時,停留的時間極「短」,幾乎是瞬間,又通過翻炒的方式將茶葉拋向空中,讓空氣的溫度迅速使茶葉降溫,其葉片的溫度始終不超過60℃。而且整個的過程大概在三----五分鐘內即告完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鮮葉迅速脫水,茶葉變得柔軟,為下一道工序「揉撚」做準備。這與綠茶的「炒青」絕然相反,綠茶是將鮮葉在鐵鍋內「高溫炒製」,其茶葉始終不離鐵鍋,鐵鍋的溫度一般在100℃左右,茶葉的溫度也在75℃以上。如綠茶經典茶品龍井茶的炒製,雖然分「青鍋」和「輝鍋」兩種工藝,但無論是青鍋還是輝鍋,都是動作連貫,一鍋到底,並一氣呵成。綠茶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兩點考慮:一是綠茶的主要工序(除包裝以外)必需在鐵鍋內完成,是鮮葉到成品一鍋到底,一氣呵成的過程,是成品的完成,不是半成品的概念;二是高溫的過程,破壞茶葉固有的「酶」,使其失去活性,不使成品產生變化,將茶葉的品質「定格」。同時,這種高溫過程也可提高茶葉的香氣(俗稱高溫提香),使成品茶帶有明顯即飲性特徵,愈是新出鍋的茶葉品質愈好,反之,品質會迅速下降。

二是對茶葉中的「酶」認識不足。很多人清楚普洱茶是發酵的技術,但對發酵過程,尤其是發酵底物內含多種物質所能達到的發酵「動能」認識不足。一些普洱茶企業乾脆拋棄「曬青」做法,採用「烘青」手段(茶葉的溫度在75℃以上)。他們認為「烘青」工藝的採用不僅可以解決普洱茶規模化生產問題,因為「曬青」工藝畢竟受場地、氣象等因素的製約,產量及生產周期受到局限;同時,「烘青」工藝也使得新生產的普洱茶在香氣方面好於「曬青」茶,品嚐起來較「曬青」茶柔和。但是他們不知道,「烘青」這種高溫的手段恰恰對茶葉中的「酶」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而普洱茶缺少這些「酶」做催化劑,其發酵是不成立的,而沒有發酵機理的普洱茶不是普洱茶。目前市場上很多普洱茶存在一個現象,新出品的普洱茶,試泡之後,品質尚可,但存放幾年後,品質卻愈來愈差,存在「形存質次」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烘青」造成的。

由此,我們可以說,60℃是普洱茶的「生死界」,這不僅體現在曬青中溫度的掌控,同時,在普洱茶後續的加工過程中----尤其是進入到「自然發酵」與「人工發酵」階段,這一界線的把握更為嚴格。(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