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奇霖: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六大看點

  文/李奇霖

  今年的兩會正處政府換屆之年,同時也是疫情防控優化後、國內經濟回歸常態化的第一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各項經濟目標和工作重心將首次反映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理念,需格外關注。

  第一,5%的目標體現出質在量先的發展思路

  2022年全年經濟增長3%,基數不高,完成5%壓力並不大,5%的增長目標是偏穩妥的。

  之所以把目標定為5%,估計是出於兩個考量:一是出口有壓力,外貿從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在2023年大概率轉為拖累。二是要為高質量發展留有空間,不走房地產驅動的老路,目標高了怕為應對出口下行壓力不得不把宏觀杠杆率拉高。

  按5%的目標增速,意味著今年經濟發展質在量先,“房住不炒”、遏製地方隱性債務新增,避免為短期增長目標積累中長期風險,財政積極和貨幣過於寬鬆的預期均需修正。

  今年的經濟增長抓手主要是產業項目靠前實施(數字化、安全、科技、綠色)、重大基建項目(專項債、政策性金融機構推動)、消費驅動以及營商環境改善帶動的信心恢復

  二、財政政策偏穩健

  3%的赤字率目標高於2022年,但考慮到2022年預算外資金填補了財政缺口,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實際赤字規模是5.69兆,實際的財政赤字率是4.7%。換句話說,2023年赤字率雖然邊際上比2022年要高出0.2個百分點,但實際上3%的赤字率目標仍是偏穩健的

  2023年的專項債規模是3.8兆,雖然比2022年3.65兆的目標要高,但該目標同樣是偏穩健的。這是因為2022年專項債的目標雖然定的是3.65兆,但考慮到部分2021年的專項債發行挪到了2022年,並且用了過去限額沒有用完的部分,實際的專項債發行在5兆。因此,2023年3.8兆的專項債目標對應的專項債實際發行量不一定比2022年高。

  專項債目標偏穩健主要考慮到了債務增長的可持續性,謀求重大項目資金支持的續接和地方債務防風險的平衡。名義上專項債是要靠項目收益自求平衡的,但實際上部分地區的專項債對應的項目收益率並不高,有一般化的風險。當前地方政府顯性債務規模已超35兆,雖然還有政策空間,但絕對規模已不算低了。

  整體看,2023年的財政狀況會好於2022年,一方面,房地產過快下行的風險將得到遏製,對財政的拖累沒那麽大了,經濟增長也會修複,稅收端的情況會好於2022年;另一方面,支出端用於防疫的規模會下降,增值稅留抵退稅壓力也沒2022年那麽大

  三、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貨幣政策的表述中提到:“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相比於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貨幣政策今年沒有再提“總量”二字,同時“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也沒有寫了。可見,即便考慮到今年外需有下滑的壓力,但還是要追求穩字當頭,不希望通過過高、過快拉高宏觀杠杆率來對衝外需,還是希望宏觀杠杆率能夠穩定,靠消費、改革恢復信心等內生動力來支撐經濟增長

  同時,貨幣政策也提到了要“精準有力”,“精準”對應的是貨幣政策會繼續維持結構性寬鬆的傾向,會繼續加大對綠色、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有力”對應的是貨幣政策不會過快轉向,在經濟明顯恢復之前,流動性環境還是會維持合理充裕的

  綜合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來看,我們認為總量寬鬆應該是很難看到了,降準降息的預期預計將有所削弱,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將回歸圍繞政策利率波動,修正長期市場利率低於政策利率的狀態(已經發生了。至於說未來會不會收緊,要看經濟基本面了,但考慮到今年外需有壓力、增長目標偏保守,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的概率也不高,只是看不到繼續寬鬆的可能性。

  四、防範金融風險仍是重點

  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部分裡面提到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結合二中全會強調的“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同時在中共二十大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部署當中“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被放在了首位,可見,黨中央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和化解非常重視。因此,金融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效率進一步提高將是本輪機構改革的目標之一,以更好地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

  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看,風險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房地產;另一個是地方政府債務

  針對房地產,提到的仍然是“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這意味著部分頭部房企的資產負債表風險需要控制,以防止風險向金融系統無序蔓延。但同時又提到了“防止無序擴張”,這意味著不會無限救助,要控制好道德風險,不會讓房企回到通過預售資金快速回款、快周轉拚規模的老路。換句話說,房地產政策主要就是托底,防風險,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不會發生變化

  針對地方政府債務,裡面提到要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製存款,化解存量的思路。預計未來隱性債務將和顯性債務合並監管,部分高成本、短期限的隱性債務將通過銀行信貸展期、債務限額內的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避免債務頻繁到期導致財政資金周轉壓力加大,也避免債務成本過高拖垮財政,使得金融風險向財政風險傳導。考慮到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制定相對穩健,地方變相舉債的行為將繼續被嚴控,隱性債務的增量將被嚴格遏製。

  同時從“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表述來看,債務風險擴散快、風險高的城投公開債券、大型房企的公開債券違約的風險在下降。

  五、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目前看,消費回升的主要動力主要源自於疫情防控優化後的消費場景修複

  過去幾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從疫情前的8%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不到4%,如果今年的GDP目標在5%,居民可支配收入又與GDP增速對應,這意味著今年收入增長的空間有限,而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置條件,當疫情防控優化帶來的集中報復式消費釋放完畢後,後續消費的增長趨勢將與收入和收入預期同步,這意味著2023年消費會比2022年好,但總體看,消費恢復的空間同樣是偏穩健的,明顯上升的可能性不高

  從消費政策看,抓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宗消費,通過稅收減免等刺激措施提振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耐用品消費;第二個是利用節假日,搭建消費場景,配合消費券和現金券,以激活旅遊、酒店、電影、體育、餐飲、展覽、演出等服務消費。

  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國際關係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必須獨立自主,必須得集中力量,加快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結合本輪的機構改革強調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今年的產業政策會明顯加大“卡脖子”領域的投入力度,實現科技、產業鏈的自主可控,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

  與此同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結合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提到的要講數字經濟“納入到各級幹部的考核標準”,數字經濟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轉型方向,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及與數字經濟相關的重大項目建設將成為今年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主線

  最後,總結如下:

  第一,經濟增長目標偏穩健,主要是為高質量發展創造空間,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留有余地,避免“走老路”,實現經濟增長目標主要靠地方發展經濟的內生動力修複,以及擴大內需、科技創新及國企改革為主要抓手。

  第二,2023年真正的重點是產業政策,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是重中之重。

  第三,財政貨幣政策均偏穩健,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但總體力度要弱於2022年;貨幣政策強調精準發力,總量寬鬆預計很難看到。

  第四,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點領域在地產和地方,政策措施均是化解存量和遏製增量,頭部地產、城投債券違約風險可控。

  (本文作者介紹: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