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何以為家》:“家”從來不是全球通用的褒義詞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歷史中,漂泊和思鄉如影隨形,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情結。在我們的國度,“家”總被習慣性認為是承載了無盡溫暖的港灣,想到家內心總是充滿了溫馨舒適和安全感。可是你知道嗎,萬裡塵沙之外,名為黎巴嫩的土地上,“家”能引起的聯想,只能是無數亂了航道的破船。

黎巴嫩,中東的彈丸之地,敘利亞難民主要輸出國。這樣一片土地上,年輕的本土導演帶著幾個幼小的難民兒童,硬生生拍出了一部獲得奧斯卡獎和金棕櫚獎雙提名,豆瓣top250的難民主題電影。如果說兩年多的拍攝製作還夠不上此等殊榮,影片最後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也足以打動一切。

視聽語言與真實世界,只差一層鏡片

“我最大的願望是枕著枕頭睡覺”是一句很走心戳淚的台詞,雜亂的貧民窟,一大家人蜷縮在昏黃的房間,父母是這個世界不可忤逆的王。12歲的讚恩打工之餘,看著一個又一個弟弟的出生,謀生。妹妹被強姦後,父母滿臉堆笑地接受施暴者的求親,不出幾日又平靜地告訴他妹妹的死訊......一個又一個面部特寫,小演員極度自然地“表演”著他的恐懼與憤怒,居然與大環境全無違和感,這種狀態恰恰是整部片子最催人淚下之處。“影片裡的一切,他都曾真實地經歷過”導演娜丁告訴採訪者。讚恩在妹妹拉希爾出嫁後的離家出走是全片重要的轉折點,鏡頭以主觀視點的角度拍攝,混亂的街頭,暴力的年輕人,硬生生打碎了觀眾對於黑暗小“家”之外美麗世界的幻想。

“家”在這個國家這片土地居然成了一個貶義詞,不僅對於讚恩,還對於收留他的黑人女工拉希爾,作為一個帶著孩子的“黑戶”,她夜以繼日的工作甚至無法為孩子爭取哪怕大一點點的生存空間。你大可相信,2019年的世界某處,一個浴盆和樓上電視機的回音,可以構成一個貧民窟孩子的全部世界。象徵蒙太奇是導演對難民現狀獨特的悲憫方式,整個沉重壓抑的環境之下,她不得不借用一個彩色的遊樂場對讚恩的童年稍加修飾和保護......

現實骨感,珍重家園

影片的結局相對圓滿,但現實不會像電影一樣盡如人意,主角的飾演者讚恩·阿爾·拉菲亞因電影大受關注而受到聯合國難民救濟署的救助,舉家移民芬蘭,並接受了良好教育,算是完成了逆天改命。但是,片中黑人孩子的飾演者卻被驅逐至肯亞,黎巴嫩的難民聚集地也還有千千萬萬的“讚恩”在苦難的潮水中思考著“家”的所在。影片是生活的片段,我們或許看不到完整的故事,但無礙我們報以同情之心,遙遠的苦難如同一面鏡子,不斷提醒著我們對眼前的幸福生活報以忠誠與感恩。

或許就目前而言,“家”這個詞的暖意還無法在世界範圍內充分播撒,但是現實主義電影的強烈反響,也足以使得我們相信,人性純華,愛的潮水會以可見的速度擁抱全人類的蔚藍家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