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龐統與“隆中對”在戰略上的分歧及優劣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他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雖然《三國志》中批評諸葛亮“奇謀為短”,但軍事能力並不局限於戰術、計謀上。諸葛亮擁有在戰略上的高超眼光,在劉備屢遭失敗、依附劉表的時候,為他定製一套有可行性的“還於舊都”的戰略規劃,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對”。

隆中策略

劉備這個屢戰屢敗的老軍閥頭子,與諸葛亮這個只知道讀書耕田、偶爾參加荊襄地區士林的文化沙龍,從沒有上過戰場的年輕人,相遇在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鄧縣。而他們要討論的內容,則是如何驅逐強大的北方霸主曹操,幫助不知道有幾個百分點的皇室血統的劉備興複漢室。

這看上去滑稽可笑,但確實是劉備當時的唯一曙光。“隆中對”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它主要分為三步,步子很大的步:第一,取得荊州和益州;第二處理民族問題,結好孫權,樹立良好的外交環境;第三,等北方出現大變動,劉備從益州出兵,另一路從荊州出兵,在西線和南線同時鉗製曹操,將關中、洛陽收入囊中。

實現程度

諸葛亮給劉備指引了方向,同時曹操南下的失敗也給劉備巨大的機遇。“赤壁之戰”後,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拿到郡數最多——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即“荊南四郡”。此時劉備雖然擁有一塊穩定的地盤發展,但缺少入川的南郡;孫權擁有南郡,但缺少“荊南四郡”作為依托,獨力承擔曹操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孫劉兩家一拍即合,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這個時候劉備的事業處於上升期,運氣異常的好。益州劉璋暗弱,益州本土張松與東州集團中的法正、孟達聯合,暗通款曲,忽悠劉璋請劉備入川。劉備入川後收買人心樹立人望;依龐統三計中的中計,借口離開益州回救荊州,誆殺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因為張松的書信暴露,雙方撕破臉皮);一路進攻到成都,劉璋投降,蜀中平定。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得益州門戶漢中,劉封、孟達拿下相對封閉的“東三郡”,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

此時劉備雖然看上去“跨有荊、益”,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隆中對”的第一個條件。劉備手中只有南郡,要想北上攻打宛城、洛陽,中間還隔著襄陽。同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正是為了達到“跨有荊、益”的前提條件;劉封、孟達取“東三郡”,也是為夾擊襄陽做準備。所以說,直到孫權背盟,襲取荊州,“隆中對”徹底破產,也只是止於第一步而已。

龐統分歧

所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當然是小說家的誇張說法,但龐統和諸葛亮確實都是荊襄士林中最拔尖的名士,最後同歸劉備麾下。不過關於劉備的戰略規劃上,龐統似乎與“隆中對”有一定的分歧。

關於益州,龐統和諸葛亮達成一致,天府之國,人口富庶;關於荊州,二人產生了較大分歧。荊州可以北上伐曹、可以東下吳、可以西進入蜀,屬於心腹之地。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荊州是“用武之國”,各個方向都能打得出去,將軍事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驅逐曹操,必須將荊州握在手裡,兩個拳頭打人,才能讓曹操疏於招架。

而龐統對荊州的態度則不然。首先“荊州荒殘,人物殫盡”,經過戰火以後,士庶流離避禍,早就不是劉表統治時期的亂世樂土;其次荊州所處的地理環境決定它是一個“用武之國”,同時更是四戰之地,東面有孫權,北方有曹操,承擔的壓力太大。最後龐統還總結:“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綜合來看,龐統和諸葛亮在荊州上的分歧,實際上是一種思想方向的相悖。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打出去,而龐統想到得則是守下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戰術上,龐統喜歡用奇計險策,步步為營,諸葛亮步步為營,正兵為上;在戰略上,諸葛亮富有侵略性,龐統反而相對保守穩妥。雖然龐統沒有直接說明,但從他的意思中可以看出,荊州是雞肋之地,應該將戰略重心偏移向益州。

荊州利弊

龐統和諸葛亮兩個智計之士在荊州上產生分歧,那麽誰的戰略更靠譜一些,荊州到底有何利弊呢?這是一個角度問題。

荊州之利在於,它的進攻性強。舉一個例子。關羽在“襄樊之戰”前期取得上風時,曹操甚至打算遷都到河北。因為襄陽、樊城拿下之後,接下來就會進攻宛城。宛城北方是洛陽,偏東方就是許昌。荊州在手,劉備集團可選擇的路線太多(還可以東下伐吳),這都說明從荊州出兵的便利。

荊州之弊在於,它的威脅性大。荊州的威脅性不僅針對曹操,更是針對處於長江下遊、門戶大開的江東集團。荊州於劉備而言,只是向外進攻的一把劍,還不一定朝向誰;於孫權而言,就是自家大門的一道鎖。可以說,只要荊州在劉備手中一天,孫劉兩家聯盟就脆弱得和紙一樣。後來孫權果然偷襲荊州,把鎖控制在自己手裡。雖然此舉有背盟之嫌(湘水之盟),但無疑是最符合江東集團利益的選擇。

劉備態度

劉備是一個領導人,不會局限於某個人制定的框框架架裡。他對荊州的態度,在隨著局勢的變化而變化。首先經營益州的優先度要高於荊州,這一點劉備(領益州牧、進漢中王)、諸葛亮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龐統都達成共識;其次在荊州的問題上,劉備還在履行諸葛亮的“隆中對”,不願意放棄龐統眼中的這塊“雞肋”;隨後孫權在荊州的歸屬問題挑起摩擦,甚至刀兵相見,劉備的第一反應是率領大軍向孫權施壓,但當曹操進軍漢中的時候,劉備果斷放棄一部分荊州,吐出兩個郡給孫權,還是希望把南郡握在手裡,作為北上的發力點。劉備表現出一定的貪婪,同時也低估孫權的貪婪和恐懼,導致後來兩家之間的決裂。

總結

諸葛亮的“隆中對”希望益州、荊州同時發力;龐統的戰略,史料記載並不是很詳細(網上流傳龐統有“襄陽對”,但小編完全找不到一點史料,如果有,還請方家指點),小編以為,或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放棄荊州,從益州向北佔據涼州(就如諸葛亮北伐時期)。相對而言,龐統的想法更實際一些。劉備雖然將重心放在益州,對荊州仍然戀戀不捨,必然要和孫權產生矛盾,從而違背“隆中對”的第二步。小編不認為劉備會不明白荊州對孫權的重要性,或許是“隆中對”成功後的巨大利益,實在讓人不忍心放棄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