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視作品如何講好中國式教育?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作者|申敏

上周高考剛放榜,網上鋪天蓋地跟成績相關的新聞,在這群過獨木橋的千軍萬馬中,既有一戰成名的文理科狀元,也有發揮失常的落榜選手。現實生活裡,參與這場命運之戰的考生、家長、老師懸著的心已塵埃落定,但經過藝術加工的教育題材影視作品卻充斥著大小螢幕。

剛收官的《少年派》和正在熱播的《帶著爸爸去留學》從不同切面展現了中國式教育的冰山一角,取得不俗收視的同時引發了一輪輪輿論熱潮。同時,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入圍新風單元的國產片《學區房72小時》同樣聚焦在育兒題材。因其與去年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題材相撞,難免被拿來比較,有人聲稱這是中國版的《起跑線》。

不論哪個年齡層的孩子,Ta們的教育問題自古都是一個家庭上綱上線的重要任務,國產劇關於教育話題的呈現載體也多種多樣。家庭劇、校園劇、青偶劇等眾多劇種都成為解讀中國式教育的案例。不論藝術表達是否失真,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出背後隱藏的某些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相較之下,國外優秀的教育題材影視作品,卻總能虜獲國人的芳心。不同的教育土壤,他們究竟是如何引發共情的?

中國式教育“影視圖鑒”

今年高考成績一出爐,就有網友爆出電視劇《少年派》裡的人物、場景、故事都有現實原型。劇中“精英中學”對應的是“合肥168中學”,陪讀媽媽王勝男對應的是該劇的編劇九枚玉,生活老師汪紅英的原型是168中學老師沙紅英,168中學旁的別墅區鄉村花園直接用作該劇拍攝主場地。

《少年派》取材真實生活,編劇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融入劇本,同時為貼合觀眾喜好口味製造戲劇衝突而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加工。該劇定位是都市家庭劇,以四組典型中國式家庭為基石構築關於孩子教育的故事,在家長裡短中映射出中國式教育的面貌,切中當下國人代際關係的痛點,引人深思。

其實,理想的家庭結構,首位應該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親子關係。只有前者穩固到堅不可摧,才能給後者充當保護傘或潤滑劑。而在中國式家庭中,兩對關係卻時常本末倒置,為家庭關係的摩擦瓦解埋下一顆雷。

閆妮飾演的王勝男對女兒林妙妙從頭到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的全方位嚴厲管教,儼然一副中國式家庭的權威“女霸主”形象。愛子心切造就了母親強烈的掌控欲,她希望女兒能時刻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接受“監督”,把自己認為對的標準套在女兒身上,試圖磨平孩子的棱角,使其乖乖聽話。

“一切為了孩子好”是眾多中國式家長教育的出發點,卻也成為他們與孩子之間罅隙的催化劑。有些大人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價值捆綁在孩子身上,讓其完成自己人生中的遺憾或是為其排除成長道路的阻礙。這種畸形不對等的情感投射,會導致親子關係的崩裂。當閾值達到臨界點,孩子就會產生掙脫父母枷鎖的叛逆。

《少年派》中,林妙妙因為住校擺脫了母親的管控,開心到飛起來的橋段,就是中國式孩子在父母愛的“綁架”下得以解脫的真實寫照。父母的愛有多濃、焦慮有多重,對孩子“囚禁”的影響就有多深。

可遺憾的是,一些父母並未意識到問題。Ta們依舊樂此不疲,在孩子成長路上扮演著“指揮官”的主宰角色。由於女兒林妙妙成績下滑,王勝男果斷做出“陪讀”的決定,甚至喊出“既然身為家長,我就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到底”的主權宣言。

不可否認,中國式家長為孩子犧牲了太多,但作為交換的代價,孩子必須一切都得聽父母的。這種代代相傳的中國式輪回情感綁架,讓每一代人都失去了自我,遑論活出自己的精彩。若不改變,將陷入惡性循環。

與《少年派》中“虎媽”的人物設置截然相反的,是同期熱播的《帶著爸爸去留學》裡孫紅雷飾演的“貓爸”黃成棟。為給兒子黃小棟在國外留學期間提供最好的照顧,他義無反顧踏上海外陪讀的征途。當爹又當媽,既是貼身保姆,又是貼身保鏢。

“有事來找爸”是黃成棟的教育觀,大庭廣眾給十八歲的兒子餵食,偷錄兒子上課視頻還聲稱“我是我兒子的迷弟”,諸多細節勾勒出與中國傳統嚴父相悖的人物形象。

這反映了在“一切為了孩子好”這件事上,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感同樣沉重,並無明晰的性別界線。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問題家庭的模式為:一個超焦慮的母親,一個嚴重缺席的父親,和有問題的孩子。」反觀今年爆款現實主義話題劇《都挺好》裡的蘇家,集齊了三個元素,可謂典型的問題家庭。

今年在白玉蘭獎斬獲最佳男主角的倪大紅、最佳男配角的郭京飛,在劇中飾演一對父子。前者扮演的是“缺席的父親”,而後者演的則是父母問題教育下變異的“媽寶男”。

家庭中父親的缺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他們忙於工作,很少在家裡出現;二是他們即便常在家,對家庭成員也采取回避態度。簡而言之,作為單個完整家庭中的唯一主要男性,父親的存在感較弱。這種“陰盛陽衰”的環境,極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都挺好》裡,懦弱自私的蘇大強每每面對妻子的重男輕女,要麽溜之大吉、要麽充耳不聞,一副事不關己的冷漠模樣,因此練就了小女兒蘇明玉獨自自強的性格,卻也給其留下無感親情的心理缺陷。這對父女間感情的裂縫,直到劇終前才得以和解,“家和萬事興”的中國式家庭圓滿結局也被觀眾所詬病。

劇中“媽寶男”蘇明成作為畸形家庭教育的物種,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說到底,是失衡的母子關係所導致。蘇母對蘇明成從小到大的百依百順,便是誘因。

歷史學者孫隆基在所著的《美國的弑母文化》一書,提出了“大媽咪”主義,媽寶男就是大媽咪主義的信徒。母親將兒子視為寶貝呵護溺愛,兒子將母親奉為女皇般信仰。以致於孩子長大成年進入社會,分裂出兩副面孔。一是母親不在身邊的真我,另一個是回到母親臂彎下退化成未斷奶的巨嬰。

絕對服從,是維系這段畸形母子關係的扣環。可當媽寶男組建家庭之後,隨著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妻子的出現,又會滋生出婆媳、夫妻等一系列新的矛盾。究其根本,是原生家庭中父母錯誤的教育觀扭曲了孩子的三觀。

另外,前幾年播出的聚焦幼兒早教的《虎媽貓爸》也取得了收視率與口碑雙高的好成績。該劇圍繞五歲女兒升小學展開一場溫吞丈夫和凌厲妻子之間的較量,兩人差異的教育觀念變成家庭矛盾和情感危機的導火索。劇中還穿插了學區房、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分歧、隔代帶娃等社會熱議話題。

豆瓣7.8分的《小別離》則選取了工薪、中產、富裕三個階層的家庭為觀察對象,為他們設置了同樣的孩子留學議題,展現應試教育、親子關係等橫切面,鋪陳了一幅中國式家庭圖景。此外,檸萌影業近期公布的片單中,也出現了聚焦三個高考家庭的《小歡喜》。

如果說家庭劇裡,教育元素是一味調味劑,那麽青春校園劇,則算得上是教育話題的主戰場——時間跨度可以更長,探討力度可以更深刻,異塵餘生範圍也可以更寬廣。

取得高口碑的青春校園劇《你好,舊時光》,就完成了“普適性青春”到“全景式青春”的升級,將主要篇幅放在孩子叛逆高發的中學時期。校園內,將鏡頭瞄準師生。既有秉持亦師亦友教育觀的老師武文陸與學生間發生的溫馨小故事,也有鐵面的潘主任嚴肅處理學生考試作弊的違紀事件。

校園外,主視角則鎖定在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影響。比如,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女孩周周結識了男孩林楊,兩人卻因為流言蜚語被後者的父母強行“隔離”。從側面反映出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敏感的保護欲,和不同階層家庭間的鴻溝給孩子幼小心靈帶來的衝擊。

國外優秀教育劇的借鑒意義

其實,國產劇對教育話題的探討可追溯至二十多年前,彼時主要以家庭情景喜劇、青春劇為主。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對精神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觀也隨之迭代升級。這種變化投射到影視作品上,孕育出越來越多關於教育領域垂直細分的鏡像劇種。除了上述的熱門劇集,近年來還湧現了《辣媽正傳》《好先生》《陪讀媽媽》等一系列與教育相關的電視劇。

同時,逐年攀升的教育行業融資事件,也反映了資本市場對教育領域的高度關注。今年上半年,已有兩百多起教育類融資,累計金額高達210多億元。亮眼的數據,讓教育這類民生話題變成了影視從業者的創作重點,大小螢幕百花齊放。

然而與井噴數量對應的,卻是教育題材劇逐漸步入同質化的桎梏。加之此前出現了一批浮躁風氣盛行時的產物,為了博眼球,關於教育話題的探討開始蒙上了色彩斑斕的濾鏡,愈發懸浮,也遭來觀眾的吐槽。

反觀近年來表現不俗的國外優秀教育題材影視作品,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這些“舶來品”究竟有何魅力?國產教育劇又能從中借鑒哪些成功經驗呢?

去年的“現象級韓劇”《天空之城》在中國引發極高的輿論熱度,講述了幾個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社會名流家庭匯聚在同一座城堡,立志將孩子培養成舉世無雙的各界人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一些身份地位光鮮亮麗的家長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貪婪的欲望,把孩子訓練成沒有感情的考試機器,最後也得到來自心理扭曲的孩子最殘忍的報復,自食惡果。

劇中部分故事取材自真實社會案件,為該劇奠定了人性厚度的基調,揭露人的劣根性與黑暗面的同時,觀眾也不禁為劇中人的命運唏噓。

儘管《天空之城》講的是韓國的升學焦慮,但情感宣泄的極致化、人物刻畫的立體性,卻成為衝破國界、共情的法門。尤其該劇頗有新意地把教育與懸疑嫁接,讓家長、老師、孩子玩起無間道的“遊戲”,使套上了黑色幽默外殼的教育內核,益加直抵人心。

根據2014年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堪稱教育與犯罪接駁的標杆之作,雜糅了懸疑、喜劇等多種元素。通過諜戰懸疑片式的敘事手法、快節奏的剪輯與調動情緒的配樂,把考試作弊變成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團體戰,考場則變成學生與監考官大玩心理戰的角力場。主人公的一舉一動牽引著觀眾的情緒,看得人腎上腺素飆升。

同時,該片還揭露並抨擊了變相高額學費、考試模式僵化、貧富差距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均等泰國社會話題,尺度極大。結局女主角的改過自新,也是成長道路上的涅槃重生。這種和解方式,既讓觀眾欣慰,也引起大家的反思——孩子誤入歧途的原因或許不是破碎的原生家庭,而是來自成長環境的諸多不可控外力。

結語

一部優秀的教育題材劇,其意義在於讓觀者看過之後,能在心中泛起漣漪或掀起軒然大波的震撼。不論是直擊痛點的群像表達,抑或凸顯典型性的個案剖析,只有立足新穎的切入點,以貼合或引領主流觀眾的審美視角,解構與重構新時代語境下、與時俱進的教育議題,體現創作者的思辨,才能勃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