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京大學生剛畢業就跳樓自殺,去世前1年56筆網貸申請

每經記者:易望奇 易啟江 每經編輯:易啟江

剛剛從南京一所著名的211大學畢業2個月的陽光大男孩小許(化名),原本風華正茂,卻不幸墜亡,隻留下一份遺書和留給親人無盡的悲傷。

然而,今日18時19分,陷入悲痛中的爺爺奶奶還在收到貸款平台的催收電話。此前的8月31日下午兩點,小許從南京一家位於28樓的酒店墜亡。

小許墜亡的酒店窗戶

圖片來源:小許伯父供圖

“這幾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抗爭,每當夜深人靜,那種撕裂的感覺都會把我摧殘得七零八落,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在墜亡前,23歲的小許向同學發去了這條信息。

圖片來源:小許伯父供圖

家長曾代還9萬元校園貸 去世前3個月34筆網貸申請

小許的伯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天也有叫“藍貓金融”和“青草貸”的平台打電話給他的弟弟(小許的父親)催收貸款。

根據小許伯父提供的催債錄音,孩子從青草貸借了3000元本金,至收到電話時有一天逾期。藍貓金融則稱小許在其平台一共有兩次貸款,後一次是1100元,目前尚欠505元。

許伯父說,孩子一直都很乖,從小學到高三成績都非常好,給家人的印象一直都很陽光。今年4月的時候,許父就收到孩子短信,說欠了大約9萬元校園貸,一直在拆東牆補西牆,實在頂不住了,才給父親發短信,希望父親能幫他還上。許父到其學校旁邊的一個派出所報了案,並將錢打給了孩子,以為孩子還清了校園貸,沒想到,直到孩子去了,還在收到貸款平台的催款。今日18時19分,陷入悲痛中的爺爺奶奶還在收到貸款平台的催收電話。

小許伯父說,聽警方介紹,今年8月小許還曾向同學借錢,應該是為了還網貸。

每經記者根據小許伯父提供的小許常用手機號碼,通過第三方信用系統查詢發現,該號碼90天內申請網絡貸款34筆,360天內申請網絡貸款56筆。

據小許伯父介紹,小許今年7月大學畢業後,成功應聘進無錫一家部門,但因有考研打算,便放棄了去無錫發展的機會,留在南京複習考研。家裡人懷疑,小許之所以有輕生想法,大部分原因應該是網貸給他的壓力,且之前並不知道小許有抑鬱症狀。

針對小許自殺是否與校園貸有關,警方已介入調查。

“撕心裂肺的痛,請遠離校園貸。”小許伯父說,像白紙一樣單純的少年,轉瞬即逝,希望所有大學生們能以此為戒,不要再讓這種的悲劇發生。

校園貸頻作惡,為何屢禁不止?

此前那些在校園貸中殞失的鮮活生命,仍未能阻止現金貸平台們將魔爪伸向校園內!父母們的悲傷,卻在不斷重演。

2016年3月,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生鄭德幸,先後在多個校園金融平台貸款近60萬元,無力償還,在貸款方多種手段催債之後,不堪心靈伐戮的他,從青島市一賓館8樓跳下死亡;

2017年4月,廈門華廈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園貸,被發裸照催債,在泉州一賓館燒炭自殺;

2017年9月,21歲的陝西大二學生朱毓迪貸款20多萬,無力償還時跳江自殺。而在失聯前,他還給同學發去一段自殘的小視頻,上面的他左手割了3道很深的傷口。

高利貸、裸條、自殺……正是因為校園貸不斷爆出的各類負面消息乃至惡性事件,監管層的態度也不斷收緊。從2016年5月開始的1年半時間裡,原銀監會、教育部等部委不斷針對校園貸頒布文件,監管態度不可謂不嚴厲。

然而,校園貸為何屢禁不止?

行業觀察人士、消金社聯合創始人肖世海認為,第一是以前的校園貸機構形成了路徑依賴,也不會乾別的,只會放校園貸;第二是一些現金貸產品被包裝成了常規的消費分期產品,從而滲透到了校園市場;第三是對於正規金融機構來說,普通學生並不是非常優質的借款人,即便能給予貸款支持,其額度也有限,那麽有更多資金需求甚至形成借貸習慣的學生,只能向校園貸伸手。供給和需求一直都存在,而監管未能對“變相校園貸”進行識別和有效懲戒,很難抑製供需雙方的結合。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分析,從借款人角度講,整個社會倡導提前消費,“00後”“90後”形成了借款消費的習慣,在“6•18”“雙十一”等購物節的全方位轟炸下,剁手黨走上了借貸之路。從借貸平台角度講,無非是“利益驅使”,因為在當下環境,校園貸是不錯的利潤增長點。

而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看來,監管對於校園貸的監管原則是開正門、堵偏門,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布局,嚴禁小貸公司及非持牌機構染指。不過,從實踐中看,銀行積極性不高,仍遺留很多空白之地,給非持牌機構留下了很多空間。

銀行積極性不高,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利率限制。校園貸的盈利模式在於高息覆蓋高風險,但銀行作為正規軍,被各方寄予厚望,不可能走高息的路子,導致銀行的校園貸產品很難盈利,缺乏商業可持續性。二是經營限制。校園貸市場太分散,首先把不能跨區域經營的地方性銀行排除在外,而全國性銀行都是大塊頭,校園貸市場空間有限,難以引起戰略層面重視。三是競爭因素。互聯網巨頭借助支付工具,已經實現了對校園群體的高度滲透,牢牢握住了這個市場,對於銀行機構而言,校園貸並非未開發的處女地,即便全力投入,未必能有好的成績。四是聲譽風險。校園貸業務空間有限,但輿論敏感性很強,極易引發聲譽風險,進一步削弱了銀行的積極性。

對於小貸公司和非持牌機構而言,大學生雖然沒有收入來源,但信用意識比較強,屬於相對優質的客戶,在經營壓力下,這些機構並不願意放棄這塊市場。同時,在實踐中,識別借款人的學生身份需要放貸機構主動作為,若放貸機構有意不作為,以未能識別借款人身份為借口向大學生群體發放貸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搪塞監管和輿論監督,所以不少機構仍在抱著僥幸心理從事校園貸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