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一個沒有科舉資格的“冒考生”

最近一段時間,山東高考多起冒名頂替事件,鬧得是沸沸揚揚,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冒考”自古有之,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就是一個沒有科舉資格的“冒考生”。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他在《六十自述詩》裡稱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後人,隻今四海剩孤身”。

劉春霖是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恩科考中狀元的,第二年清朝就廢除了科舉考試,所以他自稱是“第一人中最後人”。但這位“第一人中最後人”其實連科舉資格都不具備,他是通過關係,一步步“冒考”上來的。

科舉制度雖說是中國古代最公正、平等的制度,但它並不具有真正的平等精神。在古代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參加科舉,歷代都把所謂的 “賤民”群體排除在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古代是有“良民”和“賤民”之分的。士農工商為良民,其他那些從事特殊行業是賤民。

歷代對賤民的劃分大同小異,《大清會典》稱,“且必區其良賤,如 四民為良,奴仆及倡優為賤。凡衙署應役之皂隸、馬快、步快、小馬、禁卒、門子、弓兵、仵作、糧差及 巡捕營番役,皆為賤役。長隨與奴仆等”。

其實劉春霖家世代為農,一直是“良民”。到了劉春霖父親劉魁書這才開始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也由此劃到“賤民”階層。

這就是所謂“人以役賤”,無論之 前是屬於良籍的平民等級,還是某些特權等級的子弟,只要承擔了皂隸、馬快、步快等政府雜職,便 立即被劃進了賤民的範疇。

劉魁書的兩個兒子劉春堂和劉春霖都聰明好學,是讀書的料。過了幾年,兩個兒子學業水準達到了可以參加童 試的標準。

但劉魁書是皂,據當時規定,皂“例不準為官,其子孫亦不準應試”,需“下逮四世,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

不讓應試,兩個兒子的書不是白念了嗎?劉魁書還指望這兩個兒子光宗耀祖,改變家族命運呢。

於是劉魁書鋌而走險,上下打點,找關係讓兒子“冒考”。

冒考指考生身家不清白,賤民後代冒充良民後代。還有一種是“冒籍”,指的是考生不在原籍考試,和現在的“高考移民”類似。

為了防止冒考和冒籍,清代科考制度規定了擔保制度。童 試就需要童生互 保和廩生保結。童生互保,要求在童 試中五名童生互相擔保身家清白。廩生保結指童生應試時必須找一名廩生作擔保,從而保證其沒有冒籍等弊端。在童試時,廩保必須到場識認,確保無誤後方準童生入場考試。

劉魁書請同鄉廩生胡光簽擔保,但胡膽子小,不敢乾,劉魁書只好另找他人。好在劉家兄弟都很爭氣,雙雙考中秀才,進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

後因父母患病,相繼去世,劉家兄弟一直沒能參加科舉,直到1902年才得以參加鄉試,並雙雙考中舉人。

1903年,兄弟倆一起參加會試,劉春堂考中進士,劉春霖卻名落孫山。科舉每3年舉辦一次,劉春霖只能等1906年了。恰好趕上慈禧七十大壽,1904年特增一期“恩科”。北京貢院在庚子之變時被毀,會試移到河南開封貢院。

會試的第一名是大名鼎鼎的譚延闓,劉春霖考了第17名,取得了進京參加殿試的資格。

殿試時,劉春霖發揮出色,被閱卷官擬定為第二名,排在他前面的是廣東人朱汝珍。

最後由慈禧太后“欽定”名次時,兩人名次卻顛倒過來了。原來老佛爺看到朱汝珍中的“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再一看籍貫是廣東,又想到了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肝火直升,於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當看到劉春霖的試卷時,老佛爺心花怒放,這人名地名太討喜了。“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慈禧太后大筆一圈,劉春霖便幸運的成了末代狀元。

中狀元後,劉春霖獲授翰林院修撰。1905年,劉春霖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考中狀元還出國留學的人。

歸國後,他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督等職。

大清滅亡後,歷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府內史(相當秘書長),並兼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和直隸高等學堂學監等職。

1923年,劉春霖退出政壇,以讀書靜坐為樂,靠書法自養。他是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尤以小楷著名,時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的說法。

偽滿洲國成立後,溥儀幾次派人找劉春霖,請他去做官,他都稱病回絕。日軍侵佔北平後想找些名人出來撐台面。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是劉春霖同科進士,又一同去日本留學,他多次請劉春霖出山,甚至許以北平市市長之職,劉都不為所動,還罵王揖唐是“筋骨軟的東西”。

劉春霖這位中國最後的狀元,沒有給讀書人丟臉,他保存了中國傳統讀書人氣節和風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