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沒有測繪技術的古代,是怎麽做到對地理情況了如指掌的

在沒有測繪技術的古代,古人是怎麽做到對各個地方的地理情況了如指掌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如果我們變通一下,把這個問題變換為:古人真的具有那麽高的地理認知水準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前面那個問題即便沒有現成的答案,也會變得很容易理解了。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與其說是我們不知道古人用的什麽測繪手段,不如說是在我們的心裡,對於古人具有那樣的智慧,其實是不大相信、有所懷疑的。

現在,我們就從史料中反映的古人在地圖方面的認知上,來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對一切傳說類的東西統統不予考慮,隻選取史料中的幾個例子來進行討論。

1. 西周宜侯夨簋銘文:

這件青銅器叫做宜侯夨簋,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時期的器物,1954年6月在江蘇省丹徒縣龍泉鄉(現名大港鎮)下聶村煙墩山南麓出土。這件器物上有120余字的銘文,意思是:周康王在查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圖和東方的地圖之後,冊封虞侯夨為宜侯,賞賜他酒、銅器、弓矢和土地。其中土地上的河流有300多條,宅邑(城邑或聚落)有三十五個,另外還有兩項土地上的賞賜,估計是陂塘和山林之類,其數量在一百多到數百之間,因為銘文受損缺失而無法辨別。這個確鑿的事實證明,早在西周初期我們的先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地圖,地圖上的內容有山川、城邑、居民點等等,它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國先秦典籍中有關地圖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宜侯夨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歷史上最早使用地圖的實證。

2. 《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

據《戰國策·趙策二》中記載:公元前377年,蘇秦遊說趙肅侯合縱攻秦時說:“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諸侯之卒,十倍於秦。”蘇秦是怎麽知道諸侯的土地面積是秦國的五倍的?因為他看了概括全域的天下地圖。蘇秦根據這張地圖得出的這個結論說明了什麽?說明這張地圖不僅把當時的中國全域都包括了進去,而且這張地圖一定有比例尺,否則蘇秦就無法把諸侯國的土地面積與秦國的大小進行比較,也就無法得出這個結論!

除了按一定的比例尺繪製以外,蘇秦看的天下地圖上還有哪些內容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中對此做了記載:“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由此可知,天下地圖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有中原的邦國和都邑,還包括四境八荒的戎夷蠻狄,以及各地的人口、物產等等,可謂一圖在手,盡知天下。

此外,先秦典籍中有關氣候、地形地貌、人情風物等的記載,兵家著作中對如何利用各種地形地貌營造戰爭勝利機會的闡述,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秦地圖,等等,都向我們揭示了古人所具備的豐富的地理知識。

一旦明白了古人精湛的地理知識並非杜撰和誇大之後,對於他們為什麽會具備這樣的本領,其實就不難回答了:因為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下,古人的生產生活以及一切社會活動對於自然環境都有著太多的依賴,所以他們對於包括地理因素在內的自然環境的關注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哪裡的地形、何處的山谷適宜通行?哪條河流容易渡越?哪條容易泛濫?何處的溪流或泉水適合取水和飲用?什麽地方適合建屋?哪裡的土地適宜耕作?何處的山林適合田獵?

這使得他們對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識的認識和運用,遠比我們知道的要深刻和透徹得多。托現代化所賜之福,除了大的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影響,今天的我們可以說對周遭的環境完全視若無睹,因為這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但是古人卻完全不是這樣!當我們以每小時幾十到幾百公里的速度飛越山川大地猶嫌緩慢的時候,卻忘記了古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只能憑借自己的雙腳去一尺一寸地丈量大地。正因為如此,古人對各個地方的地理情況的了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事實上,除了專業人士,在對於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的了解上,我們其實遠遠不如古人。

本文作者:賽百浪子,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部門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