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院失火,從餐飲首富到滑鐵盧,味千拉麵能否東山再起?

文|韋航

幾乎整個傳統餐飲老品牌,都在經歷一場考驗,23歲的日式連鎖拉麵品牌味千也不例外。

一個好消息,接著一個壞消息,味千股東這兩天的日子相比不太好過。

3月12日,味千中國(00538)公布,2018年業績將扭虧為盈。

然而,就在宣布業績將扭虧為盈後不久,味千又傳出了利空消息。

01

3月14日,味千中國發布了關於首席財務官劉家豪涉嫌挪用資金的最新進展。

官方稱在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間,最多約2363.7萬港元遭劉家豪以支票欺詐方式挪用。

這個數額遠超去年底事件披露時,179.5萬港元的數字。一年過去,金額翻了10倍不止。

剛剛宣布扭虧為盈的味千拉麵,後院突然失火?

考慮到一年利潤剛破一億的味千拉麵,相當於5分之一的利潤被挪用,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味千拉麵很出名,但味千中國跟味千拉麵並沒有太大關係。

重光孝治的味千拉麵在日本熊本,是一個座位數不到十個的小店,logo是以他自己的女兒為原型。

味千中國的創始人潘慰,當時做的出口貿易,看中了餐飲現金流的特點,吃到以後想在中國代理味千來面。

對方只有一家小店,所以很容易談成代理,代理的費用很低,而且是終身代理權。

潘慰拿到代理權後,在深圳世界之窗用流動售賣的方式銷售,加上她本人嫁給香港人,所以味千中國的起步是從深圳香港開始的。

後來她帶領團隊去了上海開拓市場,很快超過了深圳市場。

重光家族一直提供味千的碗底湯底,生產後賣給味千。

合作關係在味千上市後重光家族也佔了股份,但中國味千是獨立的,且實力上來說,日本味千可以忽略不計。

潘慰1995年在香港白手起家,隻用了8年時間,就坐上了中國餐飲界的頭把交易,坐擁670間分店,營業額一度超過了肯德基和麥當勞。

她投資百度外賣,入股85度C,半年時間就賺了7.46億,公司市值一度高達90個億。

截至2018年6月30日,味千中國的門市總數為718家。

儘管味千中國今年宣布盈利,但48塊錢一碗的味千拉麵消費者會買账麽?

02

每天中午,白領一族總是在喊午飯吃什麽?

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是缺乏美食,而是可供選的美味太多了。

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網紅食品或者熱門食物出現。

無論是漸漸刮起的“輕食”風,還是忽然掀起的“冒菜”潮,其中都蘊含著人們對新口味的期待。

而像味千拉麵、真功夫等,雖然偶爾推出新品,但仍然存在的產品單一問題,導致競爭實力直線下降,一成不變的口味和菜式只能失去顧客。

創新是品牌的源動力。

外賣界的誘惑太多,不變的味道能打動誰?

消費群在改變,消費在升級,而味千還在原地踏步。

同時按照味千的財報,他們的平均客單價連年上漲,從 2007 年的 34 元增加到2018年的47.8 元。

就像大娘水餃對於大眾來說已經不再是以往親民的形象了。

很多消費者在調查中都表示:現在的大娘水餃太貴,量少都吃不飽。

眾多網友都表示部分連鎖快餐的價格與食物並不匹配,但出於在某些環境的限制下,只能選擇食用。

我們不禁疑問,價格真的符合食品麽?

其次一些標榜自己為快餐的餐飲品牌,並不具備快的能力,例如小智慧鹵肉飯、永和大王等都出現過讓客戶等待超過半小時的情況。

究其原因,除了高峰時期缺人手,也和現在外賣行業的如火如荼的發展有關,送餐員為了追求半小時送達的指令,則會和快餐行業達成“優先外賣”的潛規則。

你可能漸漸會意識到,這些連鎖快餐品牌正在距離你的日常生活半徑已經越來越遠了。

這並非錯覺,它們幾乎在 3 年或者更早的 5 年前,就已經停止了擴張。

真功夫當時的董事長蔡達標,同樣在 2011 年提出要在 3 年內擴張至800 至 1000 家店,如今真功夫的官網顯示他們門市數量為602 家。

這種情況,同樣的價格下可以選擇小眾但味道更好的小店。

味千中國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為此,味千拉麵又想到利用開設機場店來重塑品牌形象,2016年底一口氣簽下全球8000多個機場和歐洲市場門市的經營權。

雖然入駐機場店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但能夠提高品牌曝光率以及品牌形象。

看上去開機場店的願景很美好,會擁有數量可觀的消費者和以及足夠的消費能力。

但問題是,與機場裡入駐的其他餐飲品牌相比,味千拉麵會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消費選項中。

03

伴隨著長達7年的下跌,味千(中國)自2011年7月15日18元港幣的歷史最高點,跌到近期最低2.33元港幣,可謂在腰斬的道路上不斷腰斬再腰斬。

區間最多下跌15.67元港幣,跌幅高達87.06%。

在公司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曾經有兩個地方摔了大跟頭,心有旁騖投資百度外賣,就是公司的慘痛教訓之一。

這一因素隨著百度外賣被餓了麽收購而畫上了一個雖然不完美,但也是句號的句號。

公司創始人潘慰表示未來將不再投資外賣平台,回歸初心,專注主業。

千禧一代的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與體驗。

如何接近千禧一代並俘獲這一新生群體,是各餐飲公司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味千不僅面臨產品老化的問題,在消費群體的認知方面,亦面臨青黃不接的窘狀,未來味千的道路布滿荊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