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國首家地契博物館 在武漢開館

22日,“契約天下——德森藝術博物館館藏地契展”在武昌德森藝術博物館開展,標誌這家武漢新增民營博物館正式開館。展覽展出了1200余件不同時代的地契,據悉,這是全國首家以地契為主要陳列的博物館。

地契博 物館

1200余件地契集中展出

德森藝術博物館位於中華路57號,1200余張地契陳列在展櫃裡。該館館長韓寒介紹,此次展示的契約文書時間跨度長達300多年,自順治十年(1653)起至20世紀60年代。契約文書地域範圍廣,包括湖北、山西、山東17個省、70多個縣,其中以明清天下四大商業重鎮之一的武漢及清代第一大商幫所在的山西數量最多。

“契約是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製和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是解決無權轉移、債權問題,調整社會關係的法律文書。”韓寒介紹,中國的契約從原始社會後期契約關係的萌芽誕生到現代契約制度的日漸成熟,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

據悉,近年來隨著對地契的文物價值認識越來越高,國內也形成了一波收藏熱潮,一張年代久遠、保存完好、印章清晰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契,價值往往會高達幾十萬元。

武漢大學科技考古中心陳官濤教授研究地契多年,他介紹,在國內有博物館做過地契的專題展覽,但如此大批量並以地契為主要陳列的博物館目前還沒有,該館屬於第一家。

地契濃縮了中國土地變革的歷史

“每一件地契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這些最為輕盈單薄的紙,承載了深刻的歷史。”韓寒說,一張地契是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興衰發展的最好見證,背後承載著諸多意義,目前該館正在梳理這些地契的文字並挖掘背後的故事。

在展品《順治十一年三月八日襄陵縣稅契票》上,摘錄了順治年間處罰漏稅的具體例則:凡田宅交易後無稅票、無契尾、無印信者,均屬漏稅行為,依法追罰契價一半入官,充作官餉。在展品《1953612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徐雲山買契紙》中,不僅蓋有武漢市人民政府的印章,還蓋有時任武漢市市長李先念的私人印章。“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職能不像現在這麽龐雜,當時的地契都由市長親自蓋章。這也側面說明了土地房屋轉移是老百姓的民生大事。”韓寒說。

陳官濤教授表示,地契是中華文化特色文物,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土地始終是維系國家安定和百姓生存的根本,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視土地契證為珍寶。這些地契反映了土地權屬變更的經歷和過程,體現了不同時代土地管理的制度和辦法。既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狀況,又承載了中國厚重的歷史。(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