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完鞏俐《奪冠》首映,我懂了女排姑娘為啥能讓幾代人淚奔

這些女排姑娘們一出場,電影院都炸了!

對,我已經看了《奪冠》。

一句話概括下吧:淚點低的,不適合看這部電影,因為一個看著女排長大的中國人,要在電影院裡繃住不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很多人都知道電影改了名,某位功勳教練的話,也引發了某些觀眾的疑慮。我現在可以極其負責任地告訴你,沒有,一絲醜化都不存在,正好相反,彭昱暢和黃渤的演出,都相當可愛。

在看《奪冠》之前,我就假想了這部影片可能會有的各種看點。比如熱血到澎湃、緊張刺激、高潮迭起……總之,就是我們日常對體育大片的假想。當然也有擔心,就是陳可辛這個號稱最懂內地的港片導演,能不能拍出這個中國第一女團的魂魄。

然而,《奪冠》帶給我的體驗,卻又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從中也能看到熱血與緊張的時刻。不過,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感動。陳可辛真的完成地很好,如他自己所言,整部電影,就像是一個奇跡。

包括在豆瓣貓眼上,已經看過的觀眾,對本片的評價也都很好。雖然影片目前預售成績不算領先,改名對票房可能也有一定影響,但無論最終票房結果如何,這部電影,都的確為中國體育電影,開了個好頭——

相比過去那些群像,我好像第一次,從我們的體育電影中,看到了鮮活的個體的人。

而最令我感動的人有兩個,一個是郎平,一個是朱婷,郎平是鞏俐和郎平女兒白浪演的,朱婷自己演的自己。

電影裡也並不是我們傳統理解的中國女排。這群人不是什麽堅不可摧、所向披靡的超級英雄。相反,她們都有自己的脆弱時刻,也有瞎開心的時刻。

然而,這些活生生的人,才是真的英雄。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算真正明白了:中國女排,憑什麽這麽牛?

是真的被《奪冠》燃到了!陳可辛的執導無愧於女排姑娘們

拍中國女排,記錄一段歷史,其實並不難。更難的是,中國女排是一個如此龐大的集體,要想還原過去30多年歷程,135分鐘的影片怎麽拍?

更別提如何借這段歷史,與當下的觀眾產生關聯,讓這個故事與他們的各自的獨家記憶與情感產生共鳴。

陳可辛做的第一件事,是拍出了女排那股子燃。

從1981年至今,中國女排共拿到10個世界冠軍,電影一頭一尾選取了其中兩場比賽:第一場是1981年第3屆世界杯,中國女排在最後一場3比2戰勝日本隊,拿到中國三大球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另一場是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中巴經典之戰。

先說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杯決賽。那是郎平第一次參加世界大賽。

對手是有“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女排,她們曾在大松博文的調教下一度創下118場國際賽事連勝紀錄。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中國隊能在大阪從霸主日本隊身上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對提升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言而喻。用女排主教練的話來說,“這場球如果拿不下來,你們後悔一輩子!”

結果,第一次讓全世界觀眾見識到自己厲害的郎平,用一次次標誌性扣殺活生生把“東洋魔女”打懵,“鐵榔頭”的傳奇就此開始。

那是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接下來就是國際大賽“五連冠”的偉業。

第二個大場面,是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但不是決賽,而是1/4決賽對巴西女排。在過去8年裡,這位老對手曾讓中國姑娘們連嘗18場“敗果”。

而且當天的巴西隊憑借主場優勢,賽場99%的巴西觀眾都在為她們喝彩,仿佛已經勝券在握。

當時的主教練說,“咬一口是一口,反正不能讓巴西輕鬆過了中國這一關。不能讓她們隨便欺負我們,每個人上去都是我放出去的老虎。”

最終,中國女排在首局失利的情況下逆風翻盤,打了所有輕慢者的臉。當時的主教練,就是郎平。

接下來的中國女排勢如破竹,決賽中她們連扳三局逆轉戰勝塞爾維亞,時隔12年再度榮膺奧運冠軍,並開啟了中國女排新黃金時代。

為什麽選擇這時隔35年的兩場比賽來拍?因為它們都是中國女排“永不言敗”精神的最佳表現。

而在觀影的過程,你確實能感受到,陳可辛在鏡頭調度、氣氛呈現、演員表演上的胸有成竹。

無論是賽場上的絕地反擊還是女排姑娘們的齊喊加油,每一次扣殺、救球、攔網,都在極具質感的鏡頭裡顯得扣人心弦、48幀的高幀率拍攝極大提升了沉浸感。

讓觀眾仿佛隨著鏡頭回到了那個緊張地注視著賽場上的瞬息萬變局勢的時刻。

在凌厲的快節奏剪輯下,你能聽得到排球在耳邊呼嘯而過,從郎平高高躍起、將球死死扣在對方場地上,到朱婷突破巴西隊層層攔防送上致命一擊,又仿佛看到了一代女排姑娘們的傳承。

真實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無疑更加震撼。也將觀眾重新帶回歷史現場,燃起所有熱血回憶。

同時,影片在對節奏的控制上,也非常出色,動靜結合,時快時慢,會讓你非常享受這個節奏。

中國電影一直沒有特別出色的體育片,但如今在這個類型裡,這部電影真的差不多是標杆了,甚至可以跟很多好萊塢同類電影抗衡。

這一方面,來自陳可辛的導演藝術,但同時,也因為這個故事太精彩太熱血了。

不管是老一代還是新一代排球姑娘們,不管是簡陋的老場館還是設備齊全的新場館,女排姑娘們都含著淚、忍著疼,一次次地咬著牙說“再來”的時候,觀眾真的又欽佩,又心疼。

陳可辛像一個能工巧匠,把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次贏得世界杯前漫長艱苦的臥薪嘗膽,到2016年三度問鼎奧運會冠軍的輝煌瞬間,這期間的蟄伏與崛起,都放置於成熟的類型片敘事當中,用非常類型化的方式來講故事,鏡頭語言、節奏控制、場面把握,都是非常類型片的,但又非常高級。

影片帶著觀眾跟隨中國女排一路走來的歷程,去理解女排精神對時代的意義、對中國人的意義。

在保證可看性的前提下,再去講情懷。這才是優質主旋律電影該做的嘛。

有觀眾問過,既然已知道故事發展,拍來還有什麽驚喜?不如看比賽。

但陳可辛明顯有更大的野心——

他是要還原那些傳奇,但更要告訴觀眾傳奇是怎麽來的。

最後拍出了這樣有格局有深度有思考的體育片,原本擅長的情感手藝也沒有丟掉,還在其中加入多種類型元素。不只有高燃的各種情緒都鋪墊到位,也帶出何為女排精神、集體與個人等議題,傳達出極其普世和包容的價值觀。

據說陳可辛在兩年籌備、幾個月的拍攝中,也曾難到幾次想要放棄,甚至覺得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從結果而言,陳可辛能拍出這樣一個女排故事,什麽都值了。

鞏俐的演技絲絲入扣,但讓我哭最慘的還是霸王婷的眼淚

不諱言,很長一段時間,國產體育電影,並不很善於拍人。

而拍中國女排,就更難。

導演陳可辛說,這部電影可謂一波三折,片中幾乎所有的演員都至少拒絕過三次,好在最後這些好演員都被他說服了。

最關鍵的,當然是鞏俐。

這位演技女王坦言自己一開始有點信心不足:“郎平可是全國人民的偶像,如果我演不好,就可能會成為千古罪人”。

再回頭看,鞏俐和郎平,像嗎?

像!長得像嗎?並不像。

但是鞏俐的郎平形象一曝光,哪怕只是一個背影。

許多人說,電影穩了。

鞏俐的像,首先在於細節。

因為鞏俐的造型,一舉一動都帶著郎平的神韻。

微微駝背、略八字腳、怒目時氣勢萬鈞、笑起來爽朗憨厚。

郎平在日常訓練時常拿著一支筆,是她排兵布陣的“小幫手”。

拿筆用哪幾根手指,開合大小,都被鞏俐放進表演裡。

在賽場上手微擋著臉的神情,也一模一樣。

第二像,是眼神——

鞏俐的眸子裡,始終刻著冷靜與堅定,配合倔強的嘴角,你就覺得就像有媒體寫的,“只要看到郎平的眼神,中國女排逆轉就永遠可能發生。”

但若只是像,只是鞏俐自然狀態下的肢體神態,依然能驚到 “霸王婷”也呆萌出了表情包,那還是不夠。

鞏俐最出色的其實是第三點——演出郎平的脆弱時刻。

你可能會說,郎平會弱?你是不是傻?

但別忘了,《奪冠》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老女排,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6年裡約奧運會三個階段,郎平分別以隊員、對手和主教練的身份出現。

2008年中國女排與郎平指導的美國女排在小組賽狹路相逢,最後結果你們都知道了。後面美國隊慶祝,郎平哭著對電話那邊的白浪說:“對不起”。

電影中,鞏俐始終表現得專業、冷靜,卻也不苟言笑,總是一副強大的樣子。但隨著劇情的展開,才明白原來這些只是她堅硬的保護殼,在冷靜的態度內部,是一顆真誠、執著,卻始終火熱跳動的心。

還記得53歲的郎平是怎麽再次接手中國女排的嗎?中國女排當時正陷入歷史低谷,郎平放下了幾十萬美元年薪,只為一句——祖國需要我。

所以當“中巴大戰”前夜,她獨自站在裡約的奧運場館,腦海中浮現著年輕時訓練、比賽的場景時,才會潸然淚下。

也因為這堅定,她選擇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帶領一支所有人不看好的隊伍,走上冠軍之路。

需要說明的是,電影選擇郎平為主線,不僅僅是因為她的成績和影響力,更因為她是唯一一個全程見證和參與了中國女排成長的人。她運動員時期隨中國女排拿到4個世界冠軍,執教期間又率隊拿到3個。中國女排的10個世界冠軍中,有7個直接跟郎平相關。

她是中國女排當然的女主角,但,這不代表影片中的其他女排姑娘就是背景板。

陳可辛原本計劃找1米8以上的演員,教她們排球然後試拍,可是幾次下來,陳可辛感覺都不太對。後來為了保證作品的專業度,劇組又在運動員裡海選。

最終第一代中國女排的12位選手,都是由專業排球隊運動員擔當,在外形上也神似當年的女排姑娘。

像朱婷、惠若琪、張常寧、丁霞等明星隊員,“打完世界杯的第二天就進了組,拍攝了8天。”

陳可辛很自己特別驕傲地說,每個人的表演都很真實,就像是在打一場真正的決賽,我們感覺就像是在拍紀錄片。

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女排姑娘不僅是像,還奉獻了十分真實的表演,本色出演非但沒有讓觀眾出戲,反而讓我們看到了一群活生生的人,一群特別普通的女排姑娘們。在生活化的處理下,你根本不會覺得他們有任何偉大的地方,甚至,這群可愛的姑娘們,還挺愛鬧騰的。

可在某個瞬間,你又會被這些姑娘們擊中。

最打動我的那個,是朱婷的兩場眼淚。

電影有場戲是中巴大戰前夜,朱婷一個人倚靠在牆角,看著手機上郎平鼓勵她的短信,直接哭崩潰掉——

為什麽哭?

在2013年郎平執教之前,如今的MVP專業戶、霸王婷也曾有過一段被否定、被輕視的經歷。她說自己打籃球人家嫌太單薄,去賽艇隊人家問她的腿往哪放。

她出生貧困縣,父母做小本營生,姐姐提前走入社會賺錢養家。她自己也以為,她接下來的人生會和姐姐一樣,開始平淡的人生......

但這個被全世界不看好的運動員,被一個人看好了,她就是郎平。

郎平不僅讓她加入中國女排,還培養她成了頭號進攻手。

那則讓霸王婷淚奔的短信寫的什麽呢?

郎平寫的是:“我的學生遍布全球,你是我最驕傲的一個。大戰當前,我相信你,你更要相信自己。”

2016年的時候,朱婷收到短信的時候,是真真實實的哭崩過一回。

在拍攝時,朱婷想到郎指導對自己的的前塵往事,哭崩了第二回。

不需要任何添加的情節,把中國女排的故事實實在在拍出來,讓女排姑娘們把故事自自然然演出來,就最動人。

只有勝者的眼淚嗎?

還有一場戲,是裡約奧運會前一年還以女排隊長身份拿下世界杯冠軍的曾春蕾沒能進入大名單。曾春蕾在片中哭著問郎平,自己每天訓練超過10小時,減重十幾斤就是為了跳得再高點,自己狀態這麽好,為什麽去不了裡約?

郎平說,正因為曾春蕾打得太好,對方已把她摸得透透的,然後真誠地對曾春蕾說了聲對不起。

“一個運動員能有幾個4年呀,我不知道4年後自己是不是還有機會。”

這一刻,真是令人動容。

也因為這些細節,你才會覺得這群姑娘們特別親切,是一群非常生活、特別真實的普通人,就像我們身邊的那些人一樣。

她們也會被高壓壓得喘不過氣,一則短信就崩潰,也會脆弱無法理解,但就是這些不完美的姑娘們,在最關鍵的時候,一次次絕地逆襲,成為英雄。

對啊,越是不完美的人,成為英雄,才會更讓人感動。

因為陳可辛,首先把我們的姑娘們,從英雄還原成了人。

看過電影,我發現自己可能真的誤解了中國女排

體育電影先天的類型優勢,通常意味著對抗、懸念與勵志。

但《奪冠》卻不僅是一部體育電影那麽簡單,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它是一段印記,一種精神,一份情懷。

拍這樣的題材,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容易之處在於你太容易找到打動觀眾的情節。難的在於如果是生硬嵌套反而會讓人完全入不了戲。

陳可辛把戲劇的衝突做得很充分,時空和懸念跟人物命運走向緊緊交織,所以更對觀眾產生了抑揚頓挫的戲劇吸引力。

但最好的地方,還是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了中國女排,何以成為中國女排。

還記得世界杯開賽前,記者問郎平:“這次的目標是什麽?”

郎指導淡淡回了6個字:“升國旗,奏國歌。”

如今看女排比賽,時常就是壓倒性勝利,贏了,那都是“意料之中”,女排出手,好像就是要去碾壓對手的。

沒錯,這些年來,女排贏的確實是太多了,贏到我們覺得,女排的勝利,就是理所當然。女排精神,也是理所當然。

但看完《奪冠》你就會發現,真正的“女排精神”背後,哪有什麽理所當然的所向披靡?

從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杯奪冠,到2019年第十三屆女排世界杯奪冠,38年時光荏苒,中國女排當然沐浴過榮光,成為過一代人的精神鼓舞,但也遭受過很長時間的蹉跎,跌入過幽深的谷底,我們習慣讚美鳳凰涅槃,可鳳凰如何涅槃的?

郎平在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國家隊集訓時每天的訓練量非常大,“隊員看著都要崩潰了,快瘋了,搖頭的,掉眼淚的”。

電影中我們看到,很多姑娘在一天訓練結束時都瀕臨崩潰,膝傷、背傷、腰傷都是常見傷病,而不管簡陋的老場館還是設備齊全的新場館,無論是老一代還是新一代球員,女排姑娘們都含著淚、忍著疼,一次次地咬著牙“再來”!

每一次落淚,每一次傷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每一個得分,都來之不易。

每一個姑娘,都有她的脆弱時刻。

這才是女排電影該有的樣子嘛!不用多偉大,不用多光芒四射,也不用在平時就閃著英雄的光輝。就是一群普通人,有著這樣或那樣缺點和毛病的普通姑娘們,卻在最需要出現的地方,做了該做的事。

源自真實的感動,才是最大的感動。

影片中,郎平說,一個外國記者曾經問她,你們中國人為什麽把輸贏看得那麽重?她覺得,怕輸,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只有建設好自己,才能應對一切複雜局面。

從1981年大阪世界杯開始,中國女排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圖騰。

數十年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生活翻天覆地,如同影片中所說,中國人已經不需要一場比賽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可為什麽我們永遠為女排姑娘們熱淚盈眶?

因為從80歲的宋世雄,到為女排喝彩的00後…

每一個人都曾經、正在以及依然會被中國女排影響。

熱血與逆襲的故事,永遠不會過時。女排精神是什麽?是郎平說的:“女排的精神不是贏,而是有時知道不會贏,卻還要竭盡全力,在所不惜。”

時代在變,女排精神不變,每次中國隊得分,全家都在電視機前歡呼的中國人對女排的情感也永遠不變。

陳可辛拍《奪冠》前說,“第一次現場看中國女排比賽是在1978年,曼谷亞運會。18歲的郎平第一次亮相國際大賽。那時候坐在場邊的我16歲。現在我快60歲了,準備開拍中國女排的故事。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麽奇妙。”

電影拍完了,陳可辛評價鞏俐的表演說,“她演出了真正的女排精神。”

而我要說的是,這位當年坐在場邊的少年,最後交出的答卷,對得起“中國女排“這四個字。

“作為強者,要面對各種困難。”最後,用這句電影裡郎平的對白致敬那些最可愛的中國姑娘們。她們的付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

這個中國最強超級女團,也注定永遠讓中國人熱淚盈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