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

新華社2019年7月12日至2019年7月25日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

圖片編輯|虞東升 劉夢琪

高水旺:巧手匠心“復活”唐三彩傳統燒製技藝

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南石山村的倉庫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在查看唐三彩素胎(7月23日攝)。

61歲的高水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唐三彩研究、製作已經40年。高水旺自小就對流光溢彩、活靈活現的唐三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潛心鑽研,從選料、配釉,到不斷地燒製試驗,終於恢復了唐三彩燒製核心技藝,使這一沉睡千年的古老技藝得以保護與傳承。他的作品先後榮獲多個獎項,並被國內外50余家博物館收購、收藏。

近年來,為了讓唐三彩燒製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高水旺收徒辦班,為唐三彩行業補充新鮮血液,並開設展廳,創辦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唐三彩,把唐三彩燒製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高水旺說。

新華社/李安

博物館之夜

7月23日,一名男孩在長沙博物館舉行的“霍金與喬治的宇宙”展覽“逃離黑洞”展廳參觀。

新華社/李尕

滑坡救援

7月24日,救援人員從貴州水城縣雞場鎮坪地村岔溝組山體滑坡現場運出遇難者遺體。

新華社/陶亮

守護香港

7月20日,在香港添馬公園,香港市民舉起“守護香港”的標語。

7月20日下午,香港各界舉行“守護香港”大型集會,呼籲維護法治、反對暴力。

新華社/王申

暢潛蔚藍

7月20日,遊客在海南分界洲島海域體驗潛水。

新華社/楊冠宇

殘障青年的助殘夢想

7月11日,沈陽市和平區“慈祥助殘服務中心”創始人慈祥在製作核雕作品。

在沈陽市和平區有一家“慈祥助殘服務中心”,免費培訓殘疾人學習核雕技術

2016年以來,已經有17名學員在這裡學習核雕。31歲的慈祥是這間服務中心的創始人,他小時候被檢查出智力殘疾三級。2013年,慈祥的父親發現兒子喜歡核雕,便讓他向沈陽市核雕藝術家李永利拜師學藝。

在李永利的悉心指導下,勤奮的慈祥成為一名出色的核雕藝人,他的核雕作品曾多次獲獎。在學藝有成後,慈祥萌生了創立一家殘疾人服務中心的想法,希望免費教授殘疾人核雕技術,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2016年,在沈陽市和平區殘聯的幫助下,“慈祥助殘服務中心”正式成立。在過去的3年裡,慈祥和“徒弟”們組織了多次雕刻作品義賣活動,用拍賣所得幫助其他殘疾人。慈祥說,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核雕大師,教會更多殘疾人自立、自強。

新華社/龍雷

重慶石柱:蓴菜產業促民增收

7月24日,在重慶黃水鎮萬勝壩社區,重慶潘婆婆蓴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蓴菜。

近年來,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大力發展蓴菜產業,在注重田間管理的同時,積極探索蓴菜的初深加工體系。目前,全鎮蓴菜種植面積達3500畝左右,蓴菜產業有效促進了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新華社/王全超

羊卓雍錯

科考隊成員乘船前往羊卓雍錯主湖區進行考察(7月22日無人機拍攝)。

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正在對羊卓雍錯進行深度測量,並測算水量。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對羊卓雍錯進行全面的水深等深線測量。此次測量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對“亞洲水塔”水量測算的一部分。

羊卓雍錯簡稱羊湖,位於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境內,距拉薩不到100公里,其自然景色優美,是西藏的熱門旅遊景點之一。

新華社/晉美多吉

青海茶卡鹽湖迎來旅遊旺季

7月18日,遊客在青海茶卡鹽湖遊覽。

茶卡鹽湖,是位於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的天然結晶鹽湖,湖面海拔3100米,總面積105平方千米。茶卡鹽湖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齊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們稱為中國“天空之鏡”。

新華社/張龍

我,今年70歲

這是在山西省長治市拍攝的部分生於1949年的老人群像(拚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曹陽、楊晨光 攝)。這些共和國的同齡人,親歷了山鄉的巨變,見證著長治山區脫貧攻堅偉大工程的一步步推進。

第一排從左至右:郭耀威、尚彩良、曹晉忠、郭中其、李增福、王巨才。

第二排從左至右:崔國平、申愛苗、董留照、鄭引蘭、田何英、魏連保。

第三排從左至右:郝春香、魏煥英、崔翠香、王月蘭、張桂香、高拉英。

第四排從左至右:申全明、牛慶山、趙樹江、張元慶、史天恩、王潤年。

第五排從左至右:王秀娥、王秀英、桑改風、張成華、李小俊、劉中秀。

新華社發

寂靜中的生命之美

7月20日,在北京蓬蒿劇場,雲南普洱市景谷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劉小貝(中)在法國默劇表演藝術家菲利普·比佐(左)的指導下彩排短劇片段“蝴蝶”。

當日,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主辦、蓬蒿棱藝學院承辦的融合教育公益戲劇營的匯報演出《寂靜》作為第十屆南鑼鼓巷戲劇節工作坊邀演劇目,在北京蓬蒿劇場公演。

此次公益戲劇營從全國9個省份的農村學校中遴選了12名孩子和10名老師,對他們進行為期6天的戲劇入門、默劇表演培訓。這些孩子和老師經過培訓,與來自法國的默劇表演藝術家菲利普·比佐一同登上南鑼鼓巷戲劇節的舞台,這是師生們第一次登上劇場舞台。

新華社/沈伯韓

江上漁模

7月18日,在浙江省建德市下涯鎮之江村,漁模唐玲瓏表演撒網捕魚。

唐玲瓏和邵竹蓮夫婦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漁模,每天泛舟新安江上,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追隨的焦點。夫妻倆原在建德城區經商,2010年前後隨著當地鄉村旅遊的興起,兩人決定回老家,劃起漁船,展示表演他們自小熟悉的漁民生活。在5月至9月的旅遊旺季,他們幾乎每天早晚表演兩場,風雨無阻。他們說,能在家門口賺錢,還能為家鄉的山水添一道風景,雖然辛苦卻值得。

新華社/翁忻暘

四川布拖彝族群眾歡度火把節

7月22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衣某片區火把廣場,幾位彝族少年在雨中賽馬。

7月19日到22日,“火把原鄉·燃情阿都”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舉行,非遺展演、篝火晚會、傳統民俗競技比賽等原生態節目為節日增光添彩,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與遊客與當地彝族群眾一起歡度火把節。

新華社/江宏景

追尋“神話之鳥”——鳳頭燕鷗環志記

在浙江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華鳳頭燕鷗(嘴端黑色)和“近親”大鳳頭燕鷗在一起(7月24日攝)。

7月24至26日,浙江自然博物館、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34名中美海鳥研究學者及志願者,在韭山列島對鳳頭燕鷗幼鳥進行環志。此次環志旨在了解鳳頭燕鷗種群的遷徙狀況,為種群特別是其中的中華鳳頭燕鷗保護工作提供依據。

中華鳳頭燕鷗是一種海洋鳥類,由於數量稀少、蹤跡神秘,被稱為“神話之鳥”。1861年首次發現於印度尼西亞,上世紀四十年代後一度消失,被多數鳥類專家認為可能滅絕。60多年後,這種海鳥在福建和浙江被重新發現,據估測,當時其全球總數仍少於5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國際鳥盟列為最高瀕危等級——極度瀕危。

近年來,經過多方努力,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實現了增長。據估算,目前總數已超過100隻。

新華社/殷曉聖

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7月2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拍攝的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現場。

7月22日上午9點30分許,伴隨開市鑼聲的響起,首批25隻科創板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創板正式開市。

新華社/方喆

11年送英魂回家 他找到了一位“活烈士”

7月18日,在蓬萊市北溝鎮閻家村,98歲的“活烈士”閻壽光在敬禮。

4月3日,新華社《十一年 一千封信 他要把一百三十六位英魂送回家》融合報導播發後,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在山東省蓬萊市找到了1947年菏澤戰役陣亡名單中的“活烈士”閻壽光(經核實,與烈士名單中的“閆守光”為同一人,當年其入伍登記名字為“閆守光”)。

7月18日,菏澤市經濟開發區佃戶屯街道張和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和莊烈士陵園守陵人張景憲前往蓬萊市探訪“活烈士”。

在蓬萊市北溝鎮閻家村,張景憲一行見到了98歲的“活烈士”閻壽光。1947年2月,已有三個女兒的閻壽光應征入伍,隨後參加了1947年的菏澤戰役,因在戰鬥中受傷沒及時回到原部隊,遂被列入陣亡名單,並寄送了陣亡通知書。後來,在野戰醫院病愈的閻壽光輾轉回到大部隊,於1953年複員回家,如今老人已是五世同堂。

送英魂回家,讓英魂安息,是退伍軍人張景憲的一顆初心。11年來,他寄出了一千多封信件,在退信、寄信、再退信、再寄信的反覆中,持之以恆地為菏澤戰役中犧牲的136位英烈找“家”。截至目前,已有30位烈士找到了“家”,其中包括兩位“活烈士”。

新華社/郭緒雷

廢棄塑料“巨環”呼籲環保

7月14日,觀眾在上海科技館參觀由回收塑料製品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巨環”。

這個藝術作品長17米,由近2萬件回收塑料製品組成,通過鏡面反射形成圓環造型,表現海洋中廢棄塑料形成的“垃圾帶”正環繞著我們的現實,提醒人們減少產生和丟棄塑料垃圾。

新華社/方喆

長江乾流湖北段水位上漲

船隻從漢江(右側)駛入長江(左側)水域(7月15日無人機拍攝)。

受上遊持續降雨影響,長江乾流湖北段水位持續上漲。7月15日14時,長江漢口水文站水位達到26.09米,超過設防水位(25米)1.09米。

新華社/程敏

“冬病夏治”正當時

7月12日,在河北邢台經濟開發區金宏社區,醫務人員為市民進行艾灸治療。

當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也是傳統中醫“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各地不少群眾前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貼三伏貼、針灸、艾灸,以增強身體抗病能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新華社/邢廣利

草原套馬

7月21日,在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巴彥胡舒蘇木白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套馬手為遊客展示套馬技藝。

新華社/任軍川

“故宮養心殿文物精品展”在合肥舉行

這是“故宮養心殿文物精品展”上展出的文物(7月17日攝)。

7月16日,由安徽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故宮養心殿文物精品展”在位於合肥的安徽博物院新館開展。展覽共展出200余件(套)文物,將持續至10月16日。

新華社/ 張端

天境祁連之夏

這是7月13日拍攝的青海省祁連縣一景(無人機拍攝)。

有著“天境祁連”美譽的青海省祁連縣,平均海拔3169米,年平均氣溫1攝氏度,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夏季,這裡氣候宜人,雲霧籠罩著綿延的雪山,牛羊散落在肥美的牧草間,山間的溪水蜿蜒而下,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

新華社/劉金海

“碧海仙山”南麂島打造海島特色民宿

7月17日,遊客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南麂島一家懸崖民宿酒店的海景房內觀賞海景。

夏日的“碧海仙山”南麂島景色宜人,金沙,碧海,奇石,繁星……吸引各地遊客慕名前來。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南麂鎮依托海島旅遊資源優勢,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集體產權和閑置民房發展民宿經濟,按照“一村一品”布局,依山面海、懸崖而居,打造星空木屋、懸崖酒店和漁村石頭城等風格多樣的民宿群。

目前南麂鎮擁有各類民宿50多家,2018年帶動包括餐飲、住宿、零售等各類旅遊收入1億多元,實現了風景美向產業美的華麗轉身。

新華社/徐昱

河南義馬氣化廠爆炸事故

這是7月20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南義馬氣化廠爆炸事故現場。

新華社/馮大鵬

河北唐山:水鳥戲荷

7月15日,一隻水鳥在河北唐山市南湖公園的荷塘抓魚。

近日,大批水鳥飛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公園,在荷花綻放的湖面上飛舞嬉戲,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唐山市南湖公園所在地曾是因采煤沉降而形成的廢棄地,汙水橫流。1996年起,唐山市開始對南湖采煤沉降地進行綜合治理。經過不懈努力,這裡已變身為一處水域面積11.5平方公里、綠地面積16平方公里的風景區。

新華社/楊世堯

五代人不忘初心 七十載深耕林海

在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火燒店鎮,姚祖元在向參觀者介紹1950年曾祖父姚武臣栽下的娑羅樹,該樹樹圍已近2米(7月12日攝)。

在秦嶺深處的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火燒店鎮,姚家五代人歷時70年深耕秦嶺的故事在當地家喻戶曉,傳為佳話。

姚家植樹護林始於姚祖元的曾祖父姚武臣,20世紀30年代,39歲的姚武臣在留壩縣太子嶺安家落戶,當時山中滿目荒涼,綠意難尋。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留壩縣人民政府號召群眾植樹造林,從此開啟了姚武臣的植樹生涯。在他的帶領下,植樹造林成了姚家神聖的事業。

姚武臣秋冬刨坑、春季種樹,帶著兒子姚甲禮一起播種綠色,前溝後梁的千余畝山坡上遍布父子二人的足跡。姚武臣的孫子姚輝林對哪個山頭是華山松,哪些嶺坡是油松,了如指掌。

1999年,姚家通過山林拍賣,將管護林地擴大到5900畝,全家老少都投身到植樹的隊伍中。2002年10月,年逾百歲的姚武臣老人臨終前向後輩交代,要護好山上的每一棵樹。

姚祖元是姚家在留壩縣的第四代,他依托祖輩們栽種的山林,帶動群眾發展林下經濟,在2014年成立“留壩縣芳之源純天然養蜂專業合作社”,目前成員覆蓋114戶村民,合作社年收入200多萬元。

身教勝於言傳,目前正在上小學的姚家第五代姚楚毅、姚楚鑫也在父親姚祖元的帶領下植樹護林,延續家族的綠色夢想。

姚家五代人矢志不渝,深耕林海,是留壩百姓綠化秦嶺的一個縮影。據了解,2001年到2018年,留壩縣完成公益林建設18.6萬畝,退耕還林14.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1.23%。“林下種藥材、林間養家禽,林上摘乾果、林中做旅遊”的林業經濟發展路徑,讓當地生態經濟雙豐收。

新華社/ 陶明

西沱古鎮重獲新生

7月23日,在重慶石柱西沱古鎮,一名表演鹽運習俗的演員(左)在上場表演前用手機拍照。

當日,在歷時兩年多的保護修複後,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的重慶石柱西沱古鎮開街,標誌著這座古鎮重獲新生。

西沱古鎮以鹽興鎮、依道建街,歷史上曾是長江三峽著名的鹽運轉運站樞紐和商貿集散中心。2003年,西沱古鎮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7年,石柱縣對西沱古鎮進行文物保護與旅遊綜合開發,采取保護現狀、修繕保護、落架重建、複原重修等方式,對西沱古鎮建築進行保護修複,並同步推進環境綠化、風貌改造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新華社/王全超

新疆:夏日童趣

在位於烏魯木齊的大巴扎景區內,一名小朋友在與賣冰淇淋的商家互動逗樂(7月17日攝)。

新華社/胡虎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