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葛亮為何對趙雲疏遠,反與魏延馬謖更親密?

臥龍(17)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積極準備第一次北伐魏國。軍事行動的準備是以人才安排為優先的,為此諸葛亮把當時蜀國最好的人才都匯集到了北伐的前進基地漢中。

首先,諸葛亮這次出征把蜀國當時資格最老的軍頭趙雲帶著了身邊。趙雲於建興元年已經由翊軍將軍升為征南將軍,後又被升為鎮東將軍,當時蜀國的政權中只有前將軍李嚴和後將軍劉琰比趙雲地位高,這相當於提升了趙雲的地位。另外,諸葛亮還提拔了另一個重要將領魏延,因為魏延在劉備時代就已經是鎮北將軍,所以諸葛亮給魏延的待遇是:“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魏延傳》)這意味著諸葛亮將魏延由蜀漢政府的鎮北將軍改為了自己丞相府麾下的直屬僚佐並是武官僚佐之首的司馬,而魏延同意在諸葛亮的相府裡任職,實際上就是對諸葛亮蜀漢領導地位的認同,也是對兩個人關係的認同。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給趙雲、魏延安排的位置並不相同。從親疏關係來看和《三國演義》描繪的完全相反,諸葛亮應該和魏延更親和趙雲相對疏遠,因為諸葛亮安排魏延進了自己的相府,而趙雲則沒有進入相府,從屬關係上來看,趙雲和諸葛亮地位相當都是朝廷臣子,但是魏延則不僅僅是朝廷臣子還是諸葛亮的私人幕僚,相對而言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肯定是更親密的。

而且這個安排也是合乎情理的:從年齡上來講,趙雲的年齡比諸葛亮大的多,而魏延和諸葛亮年齡相近,從儲備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角度來看魏延可用的時間更長,趙雲當時已經風燭殘年,且在建興七年也就是諸葛亮北伐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從鄉親角度來說,魏延是荊州義陽人投奔劉備的時間和諸葛亮差不多同時,荊州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兩者有共同語言,而趙雲是河北常山人,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在傳統社會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諸葛亮用人的原則必須是這個人心存漢室,這一點在後來的薑維身上體現的更明顯,在魏延這裡也有體現,他們對於諸葛亮的這個政治目標毫不懷疑,但趙雲則不是,趙雲對蜀漢帝國的忠誠是對劉備、劉禪父子的忠誠,這裡面有一些細微的差異,需要咂摸一下,簡單說就是諸葛亮、魏延、薑維都是忠於理想的人,趙雲則是忠於個人的人。

與此同時,諸葛亮也對相府文官僚佐之首的長史做了安排,後來接任的蔣琬和諸葛亮相府長史向朗、張裔“統留府事。” (《三國志·蔣琬傳》)另外一個影響北伐的重要人物馬謖,此時也在諸葛亮相府中任入伍。諸葛亮對馬謖寄予厚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馬謖自己也是這麽認為的,他在後來臨死之前給諸葛亮寫的信裡面就提到了一句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三國志·馬良傳》)這話說的有點奇怪,因為馬謖死的時候是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那一年他39歲,而諸葛亮才不過47歲。說諸葛亮是兄長可以理解,說諸葛亮是父,是不是在年齡上有點過了,難道孔明先生8歲當爹?當然不是,馬謖這裡自稱“子”應該是以諸葛亮的事業繼承人自居,而這一點諸葛亮是認可的。

必須要說明一下,諸葛亮的接班人應該是一個團隊,其中包括好幾個人,比如主持全面工作的蔣琬,負責方面軍事的魏延,以及馬謖。那麽馬謖的定位應該是什麽呢?儒將。三國時代的執刀人都是儒將,比如與諸葛亮同一時期魏國的司馬懿以及吳國的陸遜。他們的特點就是都是讀書出身,先理論後實踐,通過學習和戰爭成長為名將。諸葛亮給馬謖的定位就是蜀國的司馬懿、陸遜。

實際上,進入三國時代的後期的統帥級人物大多不是出身自行伍的名將,而是從文官轉任的儒將。東漢末年的武將單挑,戰場上的萬人敵已經不見蹤影了,過去那種關羽、張飛、張遼式的衝陣取而代之的是在運籌帷幄統帥指揮下的大兵團對決。這是因為群雄混戰的時代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能在一個地方統治多久,部隊的構成也多是本土臨時征召的農民,這樣就導致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很像後來的黑社會鬥毆,一旦出現一個特別猛的,大家膽也壯了,氣也豪了,跟著一擁而上,戰鬥就結束了。但是到了三國真正開始的時代,每個國家對自己的領地已經至少統治了5年以上,於是部隊開始變得專業化,也讓儒將成為戰場主角變得可能。劉備在猇亭和陸遜對決就怎麽也看不起陸遜,認為對手是個書生,但是戰爭已經變了,劉備過去依靠關羽、張飛衝鋒陷陣式的打法已經攻不動陸遜的陣地,於是只能持久作戰,又中了陸遜的計策,最終慘敗。可以說猇亭之戰,奠定了後來三國時代的基本作戰式樣——即大兵團作戰。

諸葛亮應該也是順應這一趨勢的先驅者,馬謖則被他看成了能力可以和陸遜媲美的蜀國儒將的代表。因為馬謖擁有很高的參謀水準,南征孟獲的時候一句:“攻心為上”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論水準是很高的,在加上和孔明先生關係特別好,所以他就是孔明心中的軍事接班人之一。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孫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