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樣4秒多破百,還能省30來萬,這便宜你佔不佔?

Model 3最近特別火,一方面是因為特斯拉最近的動向,另一方面則是這款車本身,尤其在國外,在歐美地區已經成為最暢銷豪華車,教授拿到Model 3試駕車,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拿同門的 Model S 同場對比一下 。

通常來說,一個品牌譬如寶馬,你會買X1,一定是因為不夠預算買X3,高一級別的車型,各方面都會更強,跨級對比的結果無需多言。

但特斯拉可不是那種用通常造車思路的品牌,Model 3有意思的地方太多了,如果要買一輛特斯拉:

那麽Model 3和 Model S有得比嗎?

Model 3和Model S的最大差距在哪裡?

Model 3有做得更突出的地方嗎?

先從兩者的外觀談起,從【未來感】的角度來講,Model 3要比Model S更強、更加符合一輛電動車的外觀設計,主要是前臉格柵這個位置,純電動車理論上是不需要任何進氣口的,但Model S的前臉愣是留了一個小縫隙,而Model 3則是完全封閉的。

Model S & Model 3的前臉差異

其實現款Model S比起舊款已經更有【未來感】了,舊款的Model S還會有一個傳統汽油車那樣的格柵(雖然是封閉的),顯然這是前期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特斯拉的那種超前的設計。

當消費者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特斯拉也逐漸地把最前衛、更符合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帶給大家,那就是Model 3。

外觀來看其實只有些許差距,而當你走進兩款車,要進入車內一探究竟時,Model 3和Model S的真正差別就從這裡展開。

刷卡“進shang房che”

解鎖Model 3是基本不需要鑰匙的,如果你是車主,帶著手機靠近車輛就會自動藍牙解鎖;同時會有“一張”鑰匙,是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卡片,只需把卡片靠近B柱攝影頭下方一刷,車子就會自動解鎖/鎖車,就像是房卡,這樣的設計是前無古人,推測會有很多後來者。

不用掏鑰匙就能解鎖

而Model S,則是一個模型鑰匙,只要你走進車輛就會直接解鎖,特斯拉已經做到不用掏出鑰匙就能解鎖車輛,鑰匙前後的位置是用作打開前儲物格和尾廂。

但Model 3打開車門的方式跟Model S則體現著級別的差異,Model S的門把手是人走近就會自動彈出,

而Model 3雖然是隱藏式的,正確的打開方式是:開哪邊的門,就用哪邊的手(如開左側的門就用左手,常見於一些跑車像F-Tpye),拇指把門把手按出來,然後拉動把手,不如Model S那般智能,但作為入門級車型這屬正常。

而且從裡面開門出來也是,Model S是傳統轎車的門拉手,而來到Model 3身上,直接一個按鈕完事,非常超前,非常“特斯拉”。

設計前衛,但依舊是傳統汽車的布局

進入車內,你能明顯看到兩者仿佛是身處兩個時代的設計語言,Model S的中控更像是傳統汽車的設計,中控屏的位置、儀表盤、空調出風口、布局裝飾等,只不過那塊縱置的巨大中控屏頗為奪目,當時也算是開創了先例,把絕大部分的按鍵都集成在中控屏上,隻留了緊急信號燈、手套箱開啟按鍵。

不看方向盤LOGO,分得出它跟奔馳的區別嗎

方向盤上有多媒體按鍵,採用的是懷擋式撥杆,有意思的是,Model S方向盤上的這三個撥杆,跟奔馳的車型出奇的一致,雖然沒有實質證據,但說不定就是同一批供應商,從內飾和各種控制可以看出,它就是一輛傳統中大型轎車的樣子。

很“空虛”的內飾

而你坐進Model 3,它完全就不像是一輛傳統的汽車,內飾簡直就像是概念圖裡面的設計,它的每一處地方,都跟傳統的汽車設計區分開來,這才是真正超前的內飾設計,這就是Model 3做得比Model S突出的地方,接下來教授一一解析:

只有方向盤、中控屏,除此以外真的沒有什麽了,連儀表盤都沒有,Model 3的方向盤,比Model S要“簡陋”很多,不管是視覺效果、觸覺還是功能,它只有兩個小撥輪,可以左右推動。

同樣是懷擋,但取消了Model S上面的輔助自動駕駛撥杆,把懷擋撥到底來啟動輔助自動駕駛功能,沒有雨刮撥杆,集成在轉向燈撥杆的按鈕上;

而且它連空調出風口都是隱藏起來的,出風口方向是不可手動調的,需要在中控屏裡操控,中控台裝飾僅用一根實木。

中控屏功能集成度極高

Model 3做得這麽簡約,是因為它把所有的控制,都集成在了中控屏裡面,集成度比Model S還要高,譬如要調節方向盤,要在中控【快速控制】一項進行調節,就連後視鏡、手套箱的控制都集成在中控屏裡面,就像是控制這輛車的平板電腦。

車內用料給力點就好了

但是話說回來,兩者在用料方面其實差點意思,Model 3的內飾其實不太像是一輛小五十萬的轎車,Model S的內飾,要價7、80萬其實差強人意,唯一能夠體現高級感的則是中控的木紋飾板和全Alcantara的內頂棚,而Model 3比較是入門車,用的是織布內頂。

乘坐體驗差距並不十分明顯

而且來到後排,Model S的後排是比Model 3稍寬了一點,但兩者的乘坐體驗其實是差不多的,坐墊高度不太夠,坐墊不夠長,Model 3的座椅要軟一些,縱向空間Model S要更優,但優秀的差距不如傳統的汽油豪華中型車與中大型車之間的大。

Model 3更“特斯拉”

所以對比內飾的體驗下來,功能上Model S和Model 3是一致的,Model S有的功能Model 3都有,但在設計理念的超前程度、科幻感體驗上,Model 3比Model S更“特斯拉”。

當然除了前衛設計的體驗以外,Model 3還有比Model S更出色的地方,也是更有含金量的地方,那就是來自核心的動力總成。

本次試駕的這輛Model 3是長續航版本,搭載一個75 kWh的電池組,採用了21700電芯,其電池能量密度是目前市面上最高的300W·h/kg,國標工況下這款Model 3的續航裡程就高達590km。

而這款Model S 75D車型,同樣是75kWh電池組,但用的還是18650電芯,電池能量密度只有200 W·h/kg,說句大實話,這電池技術已經是幾年前的了,這就導致Model 不僅續航更短,NEDC工況只有470km,而且車身更重,車重去到2.1噸。

Model 3支持V3超級充電

圖片來自汽車之家

除此以外,Model 3比Model S更強的地方在於,它支持特斯拉最新的第三代超級充電樁技術 V3 Supercharging,這使它能夠支持250kW超大功率充電樁(雖然國內基本沒有),實現充電5分鐘跑120公里,真正的“充電5分鐘,開車2小時”。

而作為旗艦的Model S,由於技術框架是第一代的,很遺憾沒法得到同等的待遇。

而在動力性能方面,Model 3搭載雙電機前後電機最大功率分別是147kW & 188 kW,電機總功率高達527N·m,百公里加速可達4.7 s;而這輛Model S 75D的前後電機都是193kW,電機總扭矩也去到了525N·m,百公里加速稍比Model 3快0.3s,要高達4.4 s,兩者不相上下,同時兩者的加速性能都已經到達了BBA主流性能車的水準。

而當你把Model 3和Model S開始上路,Model 3做得更好的點就沒多少了。

教授在開車前也擔心過Model 3會不會因為沒有儀表盤而導致開車不太習慣,如果把上手難度為零給100分的話,那麽Model 3應該給個65分,難度不大,但依然需要適應一下,因為實在是太多功能集成在中控屏了,上車前如果不摸清楚各個功能,上路難免會有點不知所措,當天在下雨,也是找了好一會兒才發現雨刮原來在轉向燈那兒。

Model 3上手需要適應

提速是自不待言的,雙電機爆發500+N·m扭矩下,即便是傳統性能車奔馳AMG都難以給到你那種一瞬間、拳拳到肉的加速感;得意於高能量密度電池,Model 3的底盤呈現出來的厚實感不再是那種靠重量壓住的穩重,反而是相對均衡,動靜皆宜的,轉向和指向性都很靈敏,駕駛起來很輕快、隨心所欲。

Model 3操控靈敏,提速很有激情

而且這是輛四驅車型,只要你敢劈彎,它都能牢牢抓住地面,所以“全電門”加速變相/超車可以說是輕而易舉,都說“動若脫兔”,它比兔子還靈敏,但同時教授覺得如果多一分汽油車的扎實可能會更有安全感。

兩款車都足夠舒適

因為Model 3駕駛起來的電子感太強,即便是調到運動的轉向,路面的反饋、底盤對於震動的過濾和處理,跟同級30萬中型豪華車的踏實差了點,不過也可以說這是特斯拉對未來電動車的理解,在馬斯克的設想當中,開車就應該像是坐在雲朵上一樣。

而Model S做得比Model 3更好的地方在於,由於它是一輛旗艦車型,是一輛中大型轎車,所以整個行駛的感覺比Model 3多了更多的從容和淡定,首先各種功能、控制都算比較順手,視線前方是儀表盤可以隨時看到,而Model 3則需要時不時瞄一下。

Model S的駕駛顯得更加從容

同樣路面的一段凸起,Model S可以輕描淡寫的略過,但在Model 3身上則多了一點衝擊感,而且在連續凹凸不平的路面,傳到Model 3車內的衝擊感、噪音要比Model S更多一點,畢竟Model S的車身要更大,車價更貴,自然在舒適性、體驗等方面要更優於Model 3。

但如果要得到更加屬於特斯拉的品牌標簽、與其他車型區分開來,得到的不僅僅是想要一輛電動車,而是一輛“脫離當下”,“更未來”、“更與眾不同”的車型,那麽Model 3要做得更好。

總的來說,晚輩Model 3在特斯拉對於未來超前體驗的展現方面,要做比Model S要好,尤其是在核心技術方面,Model 3其實更值得買,但Model S的中大型轎車的進階體驗,作為入門車型的Model 3所缺失的,但隨著未來的國產,相信Model 3的這些不足會被進一步弱化。

收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