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赤壁之戰正史記載為何截然不同?真相到底是什麽?

公元208年,赤壁兩岸,劍拔弩張。漆黑的江水,從最深處沸騰,孫劉聯軍與曹操對峙兩岸,這一戰,曹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是以孫劉兩家的軍士們,個個抱定了以死抗曹的決心。戰鼓擂,笙旗搖,眼看著勝負已定,最關鍵時刻,一場東風突然而起,那一夜,火燒連營,曹操敗走華容道,從此與帝位絕緣。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描寫的赤壁之戰,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羅貫中以陳壽的正史《三國志》為藍本進行創作的小說,對於歷史事件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加工,赤壁之戰亦是如此,然而,不僅僅是羅貫中對赤壁之戰做了藝術加工,真實歷史上吳國人對赤壁之戰也進行了藝術加工進而記載到史書裡,也就是說赤壁之戰無論是小說裡,還是正史裡都沒有真實的記載赤壁之戰,那麽,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麽呢?欲知答案,且往下讀。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在正史《三國志》裡,魏蜀吳三國裡對赤壁之的不同記載,具體如下——《三國志武帝紀》裡記載道:“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先主傳》和《三國志諸葛亮傳》“裡分別記載道:“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和“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在《三國志吳主傳》裡記載道:“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余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吳書》與《魏書》和《蜀書》對於赤壁之戰的記載出入極大,在《魏書》和《蜀書》裡,都提到了赤壁大戰曹軍被破,軍士因水土不服染了瘟疫,曹操退軍,而對於赤壁大戰“火燒戰船”這件事隻字未提,不僅如此在《魏書》中甚至未曾提及與東吳周瑜大戰一事,隻說與劉備戰,不利,並且關於“焚其舟船”,也特別點明了是在“大破之”之後,打敗敵人順便破壞敵方的軍事基地和設備,這是最基本的戰爭意識。可是在《吳書》中,赤壁之戰不僅記載了結果,而且詳細描寫了火攻過程,如果說吳國此舉,僅僅是因為赤壁之戰,吳國作為勝利者,舉國有榮,所以大肆宣揚,似乎說不過去,一來,史料對比的結果讓人對赤壁之戰更加了解,何況在曹操傳中更有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乃引軍還。”曹軍編的歌也唱道過“賊備佔樊城”而不是賊人孫權。劉備傳裡也說到:“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曹公引歸。”這些都表明,赤壁之戰說到底是曹劉相打,而曹操最終退兵主要是由於出師不利。二來,古代有專門記載歷史的史官,史官們追求歷史真相成癡,即使有偏差也不會偏差太大,畢竟連曹操多疑夢中殺人這種性格都被完整的記錄下來,赤壁大戰這場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的戰役不可能不被記錄。如果赤壁大戰是吳國火攻大勝的,沒理由《魏書》和《蜀書》同時不提,只有一個吳國寫的如此詳細大肆宣揚。那麽,吳國此舉究竟意欲何為呢?筆者認為,一切可以從劉備借荊州說起。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以至於提到這段歷史,後人的印象大都是劉備耍流氓,借荊州不還,可事實並非如此。

自從赤壁之戰後,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郡。彼時,劉備屯兵警察,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而孫權在東吳魯肅的勸說下也同意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也就是說,真實歷史上,荊州只有南郡是劉備借的,借荊州實屬吳國編造出來的。而吳國不僅表編造了劉備借荊州,更編造出了“火燒赤壁”,目的就是為了蒙騙天下人,讓人們以為東吳既出人又出力。而在這一些謊言的背後,掩飾掉的是孫權想得到荊州的野心。

對於這一切,羅貫中是否了然於心呢?筆者認為,他是看透沒有說破,否則他不會將將計就計寫火燒赤壁,要知道早在三國時期,中國壓根就沒有帆船,帆船是在東晉後期才誕生的,也就是說在當時根本不存在揚帆借風一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的時代已經遠去,赤壁之戰的火光卻依舊映照在歷史中,在人們的腦海中熊熊燃燒,這或許就是三國歷史的魅力吧,是真是假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經有過那樣一段歷史令人心生嚮往,一閉上眼,時光深處,那周郎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