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送娃上國際學校的家長們,你們水土不服了嗎?

在國際學校上學,不僅僅意味著學習不同的課程體系,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文化環境等等諸多方面都與土生土長的中國家庭有所不同。所以送孩子去國際學校讀書,不單單是指在學習上支持孩子,還意味著家長要從內心真正接納可能潛在與我們自己的家庭文化環境相衝突的地方。否則,如作者所指出的,國際學校這條路可能就未必真正適合你的家庭,注意是“家庭”,而不是“孩子”。

文|劉瑩Beth 圖|pixabay

編輯|Stella

我女兒就讀於北京某所國際學校。這周,學校組織講座,專門給小學3-5年級家長講解剛剛出爐的ISA報告。

所謂ISA,全稱為International School Assessment,是全球很多國際學校參與其中的、為了橫向了解各校之間孩子的學習水準的一種測試,包括數學、英文閱讀、記敘文英文寫作和議論文英文寫作,共四部分。今年,全球參加ISA測試的學生共有75000名,來自於73個國家和地區的359所國際學校。

平日裡,學校組織的各種大小講座不少,來參與其中的家長通常不是很多(很多家長因為工作時間排不開,或者家校有一定距離),但是這天,整個講座區域坐得滿滿的,家長們邊聽邊提問,高漲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可謂空前。

為什麽呢?

因為很多國際學校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是沒有正式考試的,什麽期中、期末考試,孩子們完全沒有經歷過。偶爾有個小考,也不能稱作考試,最多就算是個隨堂小測驗,也僅僅是老師為了了解孩子們對某項知識的掌握程度,結果當然也就被老師私藏了,孩子們壓根不會把這種小測驗當回事,家長們更是無從知曉。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這次ISA報告一出來,家長會對考試結果這麽感興趣了,因為大家都想知道孩子的成績究竟處在什麽位置。

從家長(中國家長居多)與講解老師的問答中,不難聽出兩方在考試成績的理解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家長的第一反應大多是關注孩子分數和所處的位置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提高分數。而外國老師則比較客觀,不會僅僅因為一年一次的考試分數而倉促判定一個孩子的水準,而是始終關注孩子整體學習的持續進步

當然校方會從中分析原因,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總而言之,這份報告還是參考目的為主。

其實,考試和分數是一路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中國家長長大的,不管我們現在有多不喜歡公立學校的各種大考小考和成績排名,我們從心理上還是認可這種以分數評判孩子學習成果的方式的,不論我們的孩子是在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

這也是很多送孩子讀國際學校的中國家長所面臨的最大的理念差異,尤其是小學階段。

我曾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學校不考試、沒有成績,因此無從知曉孩子的學習成果,再加上國際學校小學階段孩子普遍家庭作業少,每天回家大把的空閑時間(暫不論課後班的話題),再看看孩子的數學、中文,貌似也沒學什麽東西,家長就開始水土不服了,原先送孩子上國際學校所期許的目標也全都丟掉了。

那麽讓我們盤點一下,國際學校小學階段令中國家長們感到水土不服的都有哪些方面呢?

>>沒有課本,不了解孩子在學校學了什麽(儘管老師每周會發郵件)

>>課表上除了中文、音樂、美術、體育,剩下大片的空白時間段,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麽

>>沒有班級老師家長微信群,不會有人隨時告訴你今天發生什麽了,孩子在學校表現怎麽樣

>>沒有考試,更沒有考試成績,不了解孩子在班級和年級中所處的位置(就算你去問班主任,他也不會告訴你)

>>數學從來不講求算得快和舉一反三,掰手指頭是家常便飯(如果你去問老師怎麽提高孩子的計算速度,他會覺得你是外星人)

>>中文識字、成語、寫作沒有哪一項看得過去(畢竟中文課時少,跟公立學校沒得比),如果從一年級就入學國際學校,同時起步學中文和英文,他還有可能會告訴你中文太難了,甚至對中文產生“恨意”,分分鐘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生了個外國娃!

因為孩子在國際學校就讀,我經常被身邊的朋友和家長谘詢。問及他們想送孩子讀國際學校的初衷,大多數人會說,國際學校老師尊重孩子,學業壓力負擔小,感覺孩子應該可以在快樂的學習中成長。

但是國際學校裡作業少,不考試,當孩子真的“快樂學習”了,家長又不淡定了。

我自己就曾經感慨過,女兒學的、玩的越開心,我這個當媽的焦慮感就越強。這個真真切切是我在適應國際學校教育方式上的心路歷程。

國際學校教授的更多是技能(soft skill),引導探究式的學(inquire-based learning),和如何學習的能力,而中國家長從小接受的是結果導向式的教育,我們總是忍不住拿自己對結果的認知去衡量孩子們現在的學習成果,而忽略了他們優秀的一面。

而這正是中國家長們水土不服的根源,國際學校的教育方式讓我們短期內看不到我們期盼的結果。

那麽國際教育的長期結果又如何呢?時至畢業季,正好採訪了幾名今年12年級的畢業生,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對未來的自我規劃。

聽起來,這不正是我們對孩子一直以來期許的嗎?而在這整個過程中,家長們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靜待花開嗎?

所以,但凡再有谘詢我對國際學校的感受的家長,我都會很坦白地告訴他們,作為家長,如果你不能從內心真正接納並做好準備,逐漸習慣國際教育的理念及方法,那麽國際學校這條路就未必真正適合你的家庭,注意是“家庭”,而不是“孩子”。或者你可以等到中學階段再重新考慮這條路線。

我周圍很多家庭,在與國際教育磨合的過程中就在實行雙軌制,白天孩子在國際學校學習,放學後送到課外機構或者在家請家教補習數學、中文、寫作、語法等等。再往後,補物理化學,各科都有。雙軌制的家庭感覺更像是那些移居海外但又水土不服的人群,呼吸著國外的空氣,卻依舊吃著中餐。

但是,雙軌制也確實是很多家庭的現狀。如我這般不給報補習班,完全散養的家長真是少之又少,好在我想通了需求——孩子能夠快樂學習、認真玩耍,而我可以接受她成績不拔尖,立志做到不當焦慮的家長,只要她保持探索的熱情。

對於身邊大多數的雙軌制家庭,其實我們並無可厚非,我認為,只要家長和孩子能客觀地看待兩邊的學習方式和目的,真正做到大人不焦慮、孩子不抵觸,那麽國際教育+家庭個性化的額外學習未嘗不是孩子教育的另一條出路。

對於那些之前谘詢過我的家長們,我通常會建議他們多了解國際學校的方方面面,再認真考慮一下,是否真正認可國際教育,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度,讓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成長。

剝開表面的美好,每個中國家庭都會經歷一個水土不服的階段,做好準備迎接它,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拋開我們腦袋裡的套路(我們自己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經是幾十年前的方法了),不要把我們水土不服產生的壓力和焦慮轉嫁給孩子,記得我們是想要他們更快樂的學習,學會學習的能力。

對於家長而言,跟隨孩子的腳步,自己本身也要經歷一個學習的過程。慢慢的,你會發現,你已經追不上孩子的腳步了。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