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羅斯科作品首次在奧地利展出,展現藝術家如何與傳統對話

3月12日,“馬克·羅斯科”回顧展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開幕,儘管羅斯科的作品在英語文化圈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展出和討論,但此次展覽是羅斯科在奧地利的首次回顧展。

展覽由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HM)的策展人加斯帕·夏普(Jasper Sharp)和羅斯科的兒子克里斯托弗·羅斯科(Christopher Rothko)共同策劃。展覽共呈現40幅羅斯科的作品,對應他藝術生涯的每個階段——1930年代的具象繪畫,1940年代與超現實主義的分離,直至1950至1960年代成為一名成熟的“色彩大師”。1958年,羅斯科接受委任,開始為西格拉姆釀酒公司的“四季餐廳”創作壁畫,本次展覽上有一間展廳專門呈現這些壁畫作品。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擁有大量古典大師的傑作,身為這樣一座博物館的“守護人”,夏普表示,羅斯科從這些古典大師身上汲取了養料,尤其是倫勃朗和維米爾——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明星”藝術家。夏普指出,羅斯科曾多次前往紐約的博物館參觀,也曾對法國、意大利、英國的中世紀及文藝複興作品進行過大量探索。

《自畫像》,倫勃朗,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收藏

“他在歐洲度過的那段時間讓他確立並強化了自己作為壁畫家的觀念,他遵循的傳統可以經由文藝複興時期的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和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追溯到古老的龐貝、塔爾奎尼亞繪畫,甚至拉斯科壁畫,”夏普說道。

《敘利亞公牛》,1943年

羅斯科從遠古壁畫中所汲取的不只是表面形式,更是他對於自己當時所處的時代的回應,他看見了戰爭的恐怖與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試圖從遠古壁畫中召喚出對於人性的表達。“現代藝術家的精神層面與那些古老的形式與神話所蘊含的情感層面之間,具有一種親緣關係。”羅斯科曾經在1943年這樣寫道。“如果我們的標題(即當時羅斯科等人的一組借用神話人物的繪畫作品)重新喚回了那些為人熟知的古老的神話,我們確實重新使用了它們。因為它們是永恆性的符號,我們必須尋回它們,通過它們表達一種基本的精神所思。它們象徵著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和誘惑……有人認為今天的世界更加文雅高尚,而非那種源於神話精神的原是野蠻的激情,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現實的真實。”(摘自《藝術何為》,馬克·羅斯科著)

馬克·羅斯科

羅斯科1903年出生於俄國維特布斯克省德文斯克市(現為拉脫維亞的陶格夫匹爾斯市),原名Marcus Rotkovich。1913年,他隨家人移民美國。1925年,羅斯科進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那是歐洲先鋒藝術流派被不斷引入美國的時代,也是羅斯科藝術生涯的萌芽階段。1933年,他在波特蘭的當代藝術博物館與紐約的當代藝術畫廊舉辦了首次個展,這標誌著他畫家生涯的正式開始。1930年代,他傾向於表現主義繪畫,在一些室內畫與城市風景畫題材上表現得尤為明顯。40年代,他步入了新的階段,開始進行超現實主義繪畫,正是在此階段,人物形象逐漸消失,大量以神話與自然為母題的繪畫出現。

《地下幻景》,1940年 Photo: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羅斯科藝術生涯的第二個重要轉折點發生在1947年。為了追求他所說的“永恆性”,羅斯科用抽象的形式取代了超現實主義題材,即他所命名的“複合形式”。他試圖建立形式與感覺之間的關係。在《繪畫的空間》一文中,羅斯科這樣解釋他的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色塊的拚接”:“通過表達與事物之間或近或遠的感覺,我們建立起與事物的真正聯繫。”至於他的色彩,則是“一種經驗性的色彩,它和某天的光線有關,和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有關。”可以說,羅斯科的“複合形式”從某種意義上是他對於世界上各種各樣事物的經驗與感受,“形象沒有被清除,也沒有被抹去。那些象徵符號還有後來出現在畫布上的塊面都是對形象的全新替代物。”

《無題》,1969,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Bildrecht, Vienna, 2019

《No. 7 (深棕、灰和橘黃)》,1963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Bildrecht

在羅斯科的創作生涯中,經歷了不同風格的變化: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行動繪畫等等都曾被用於概括其藝術創作的不同階段。但是羅斯科自己反對被歸類,“對藝術家個人而言,歸類本身意味著將繪畫當作待埋葬的屍體。真正的個體與學派、類型等背道而馳。”羅斯科在1957年回應某評論文章時寫道。1968年,羅斯科患上破裂性動脈瘤,1970年,羅斯科在紐約的工作室自殺。

《無題》,1950,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Bildrecht, Vienna, 2019

“我想要表達的僅僅是注入悲劇、狂喜、死亡這類最基本的人類的情感。”羅斯科曾經說道。

為西格拉姆釀酒公司的“四季餐廳”創作壁畫模型,泰特美術館收藏

《自畫像》,1936,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Bildrecht, Vienna, 2019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回顧展舉辦地維也納是羅斯科鍾愛的音樂家莫扎特的故鄉,他經常在自己的畫室裡聆聽莫扎特的作品。“感覺具有不同的重量,我更偏愛莫扎特的重量,甚於貝多芬。莫扎特的感覺是機智的和諷刺的,我喜歡他的格局。”

展覽現場,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Bildrecht, Wien, 2019

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

(本文參考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官網、The Art Newspaper相關報導以及《藝術何為》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