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滴滴順風車會走向末路嗎?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一旦將順風車的準入門檻、監管水準提高到專車、快車一樣高,這塊“緩衝地帶”就會被嚴重擠壓,很多視之如“雞肋”的順風車主將退出“備份軍”隊伍。

鈦媒體編輯丨張遠

當滴滴早已變成了一家出行服務公司,順風車——作為共享經濟的最後一塊“殘留”,作為撮合共同出行需求、提高社會出行效率的“真共享”,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來源《財經》

直到慘劇發生,很多人才注意到滴滴早已將順風車“剝離”出主營業務,在滴滴的業務架構中被歸入“其他業務部門”,說明了其內部的“邊緣化”處境。

雖然滴滴發布2017年滴滴平台就業報告顯示,50.7%的司機每天工作時長在兩小時以內。滴滴順風車注冊車主達到了3000萬,然而順風車日均200萬的訂單,隻佔到滴滴平台總單量的十分之一。

無論是從對車主的掌控能力、盈利能力還是從運力供給、總體服務水準來看來看,順風車業務都比不上快車、專車和計程車業務,但同時滴滴投入的精力也相對較少,只是提供了一個需求匹配撮合平台,卻依然可以收取5——15%的平台服務費。

順風車業務是滴滴作為共享出行的代表的一塊不可少的“招牌”,起到了如下作用:

1. 進一步培養大眾用戶出行坐車的習慣,逐步轉化成專車快車用戶;

2. 順風車主既然能上線接單,那轉化成快車、專車司機的機會也更大;

3.在滴滴專業運力因為需求密度太低而無法覆蓋的地區,順風車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順風車作為價格最低的一檔“兜底”服務,滿足了很多價格敏感用戶、效率鈍感人士的出行需求,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運力不足、春節跨城專車太貴的情況下。同時,順風車是滴滴司機“可進可退”的彈性緩衝地帶,3000萬順風車主是滴滴出行服務的“備份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順風車因其共享出行的性質,也是出行市場管理的空白地帶。對於順風車,《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僅僅在第三十八條有所涉及: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為拚車、順風車,按城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執行。等於將立法權限(和管理義務)下放到了市一級人民政府。然而,包括鄭州市政府在內,地方政府對於合乘車(順風車)的法規都處於缺位狀態。

而為了鼓勵供給的提供,盡量壯大“備份軍”的規模,滴滴對於順風車主的審核也相比專車、快車寬鬆不少。因為順風車的“需求撮合”屬性,滴滴對於順風車主的管理監控也要松散許多。車主與乘客之間的互相評論,並不是滴滴像支付寶那樣執迷於將自己視為一款社交應用,而是為了提高匹配精準度、減少溝通成本、利用評價機制讓雙方互相監督(當然,“美女”這種標簽還另有目的,下文還將闡述)。

早在這件慘痛案件之前,滴滴順風車就是滴滴業務中車主和乘客最“怨聲載道”的重災區。希望“掙回油錢”的車主和希望“便宜出行”的乘客相互抱怨卻又離不開彼此,在“碰運氣”的心態中磕磕碰碰地磨合下去。

只要看一下知乎《滴滴順風車的使用體驗如何》這個問題,就能明顯感受到車主們的怨氣,600多個回答中500多條都是在吐槽奇葩乘客,“現在基本都是把順風車當專車用,態度要專車的態度,要省錢又要好服務”,這代表了很多順風車主的心聲。

由快車、專車培養起來的乘車習慣,已經讓乘客以專業服務的標準來要求拚車車主。換句話說,出行服務的便利提高了人們的服務預期,降低了對共享出行的接受度,這也是順風車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從一開始,順風車的商業邏輯就是很難成立的,在快車、專車起來之後愈發如此。在國內社會環境中,信任成本、溝通成本、雙方預期磨合成本、風險成本都使得順風車的“經濟性”大打折扣,只有在跨城拚車這樣價格優勢顯著高於撮合成本的環境中,順風車才會成為“主角”。這還是在準入門檻降低,監管相對“寬鬆”的條件下(比如,滴滴對於順風車單數的上限是15單,明顯高於一些地方政府規定的兩單以下)。

一旦將順風車的準入門檻、監管水準提高到專車、快車一樣高,這塊“緩衝地帶”就會被嚴重擠壓,很多視之如“雞肋”的順風車主就會退出“備份軍”隊伍。

被群眾扒出,讓很多人大為震驚直呼滴滴是在搶陌陌生意的乘客評價系統,其實不過是在經濟因素之外,吸引順風車主上路的一種產品策略。“無非就是賺個油錢,路上有個聊天的,還能勾搭個妹子。”這是相當一部分順風車主的心理動機。當經濟激勵不足以刺激供給,只能通過社交激勵來予以彌補。

而滴滴也在有意無意地進行這樣的引導,比如車主可以對乘客的長相、氣質進行評價,比如七夕節推出的明顯暗示豔遇的“我們約會吧”海報。這不僅默許了車主的社交訴求,更有可能形成一種“逆淘汰”機制:那些純為賺錢的車主可能會因為隱性成本的高昂而退出,留下來的除了真正的“共享主義者”,只剩下了“另有所圖”的人。

女性乘客在上了順風車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自己低成本出行的背後,無意間犧牲的是自己的隱私,甚至成為惡狼眼中“待撩”的羔羊。這是當初鼓吹“共享出行、搭車會友”的共享經濟擁躉們所想象不到的。

順風車商業邏輯上的缺陷使它很難成為獨立的業務模式,2015年5月,百度地圖就“搶跑”了順風車業務,然而上線不到一年即宣告停運,改為與Uber合作,聯合運營。後來,百度地圖的順風車業務收縮至“跨城拚車”,由嘀嗒拚車提供服務。

而順風車出行領域內碩果僅存的選手——嘀嗒拚車,也已經從單純的順風車業務向多元的出行業務轉型。在2017年10月20日上線計程車業務之後,嘀嗒拚車在今年1月18日將品牌更新為“嘀嗒出行”。

而在這股潮流中逆流而上的,是在“圍剿滴滴”的戰役中也來湊熱鬧的高德地圖。高德順風希望還原順風車本質,打出“公益”的標簽,堅持不以盈利為目的,堅決不會抽取用戶傭金。然而,即使平台不抽傭,依然不可能規避連帶責任——未得其利而難逃其責,還會面臨著與滴滴順風車一樣的尷尬處境。在此次惡性事件之後,甚至會變成一塊“燙手山芋”。

就在一個月以前,滴滴出行公布了另一個數字:滴滴快車的拚車服務日均訂單突破240萬,已經超過了順風車業務的單量。據滴滴透露,目前滴滴拚車的全國平均拚成率已經超過70%,在一些拚車文化流行的城市,高峰期平均拚成率可達80%以上。

滴滴將拚車定位於“分享出行方式”(或許是為了與共享出行的順風車以示差異),很顯然,這種基於算法的路徑規劃和自動匹配,相比於雙方的自主溝通,雖然社交色彩淡化至無,卻可能會提高拚車效率。對於乘客它提供的還是快車水準的服務,叫車成功率更高,價格更低;對於車主則可以接單效率,增加時薪,讓車輛空駛率大大下降。更重要的是,對於滴滴這是一塊有利可圖的業務。

隻不過,雖然名為拚車,但滴滴拚車已經和共享經濟沒什麽關係,只是對於自身出行服務的自我優化,乘客所能享受的“一口價”也明顯高於順風車價格,隻不過不用再擔心被給以“美女下車時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這樣的評價了。對此,不知是該高興還是悲哀?(本文首發鈦媒體,撰稿丨張遠,編輯丨李小年

發現鈦媒體,72問新生機;碎片時間,系統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