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GPA高分也會被拒,美國名校申請這些雷區要避免

申請季陸陸續續放榜,有些同學拿到了offer,有些同學被Defer,還有些同學正在焦慮中等待消息。就讀美國名校並非易事,尤其是在申請人數逐年增加,錄取人數越來越少的“寒冬”,這也意味著名校申請的競爭壓力將越來越大。

那麽,怎麽才能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讓他們成為名校青睞的人選?家長又在申請中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該如何緩解父母的焦慮情緒,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帶著這些問題,本期精英說特別邀請了一位資深國際教育達人—— Helen Du 女士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困擾已久的問題。

Helen Du 女士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美國常青藤名校升學專家, 境華國際教育美國升學首席顧問導師,同時也是 ICS 外語頻道教育訪談特約嘉賓。她在美國高校工作超過20年 , 深諳美國大學及中學留學生招生事宜 。今天,她將以她的專業深度和獨特視角來聊聊美國留學,特別是名校申請,相信她的寶貴經驗會讓廣大留學黨們受益匪淺。

精英說出品,時長5'46''

選學校還是選專業?

關於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相信很多學生都有這方面的困惑。對於一個17、18歲的高中生來講,直接把專業和未來的職業聯繫起來,是個很大的挑戰。

從我們自身的經歷來說,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的職業方向都可能會有1到2次的轉變。那麽這個問題實際上問的是你具備的能力、技能、思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管你學什麽專業,這些技能都必須要具備。

在你的社會經歷當中,你需要思考:哪些經歷讓你感興趣,讓你覺得有情懷,並且願意不顧他人的評價去勇敢追尋,這可能就是適合你的專業。

那麽,該怎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呢?

除了日常的必修課程之外,你需要在課外或者暑假實踐中尋覓一些有效資源,比如參加夏校、research opportunity、社區義工等等。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你可以找到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項目,從中你會慢慢發現,什麽樣的專業對你來說更有意義和價值。

我們知道,美國大學每年都會出學校排名,但並不是排名越靠前,就越是擇校的最優選擇。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優勢,比如你想學經濟,就會想到芝加哥大學,它可能不在排名的前幾名,但在經濟研究領域卻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因此,在了解學校的同時,你也需要了解學校的專業設置,確定它是否在這個領域擁有領先的地位。

申請大學的過程,需要學生花很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去摸索,才能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如何確定自己的專業?

“基於Helen老師的看法,擇校首先要確定一個專業方向,基於專業領域再去衡量各個學校,那麽有學生可能會困惑,我該如何確定專業方向?尤其是在中國讀高中的孩子,大家在擇校時對於專業設置比較模糊,並不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美國有Google,中國有百度,有很多信息是不在課本上的,這時候就需要你自己去搜尋。Helen 現在在一所私立的美國高中當老師,日常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you know how to do research,how to find knowledge to research,即讓學生學會自主地去搜集有效的信息和資料。

比如說計算機專業,其實計算機涉及的面很廣,包括AI、信息處理、大數據分析等等,計算機這個大概念之下有很多細小的分支。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每個分支和它具體的職業方向。顧問會給到你們一些學校的一些重點專業,但無法告訴你哪個是最好的,學生必須要自己做research,確定自己的想法,再和顧問討論溝通,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從哪個階段開始為申請做準備?

“近幾年美國排名前列的大學錄取率越來越低,家長們也很焦慮,那麽家長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從什麽階段開始為留學做準備呢?”

Helen 老師認為,如果已經明確要去國外,特別是去美國讀大學,這其實是一個不斷尋找專業方向的過程,當然是越早越好。國內孩子的參考時間可以定為初二,美國的話是九年級開始,一個是對課程選擇的考量,還有一個是對課外選修課程的把握。比如在假期裡面去做一些實踐,或是在暑假期間參加夏校,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讓你發現一些課程的意義和學習的導向。

暑假因為時間相對來講比較多,是參加課外項目的好機會。一般比較正規的項目大概需要五到六個星期,通過和教授以及同學們的互動學習,學生可以找到未來專業的可行性。

孩子在十年級的時候,可以接觸一些研究項目,適當參與一些experience learning,或者說相關的實習。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孩子會找到一些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去做重點的研究,那麽在你申請大學的這一年當中,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包括研究的內容,以及喜歡這個領域的原因,這也是你申請該專業的理由。

名校到底青睞什麽樣的學生?

名校在尋找什麽樣的學生,除了我們常說的GPA,考試成績,推薦信等等,文書其實佔很大的比例。通過文書,學校可以看到一個立體的形象,而不是單一的數據,它能體現學生的一些價值觀念、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也就是我們現在主張的批判性思維。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自身。Helen 的一個學生去年被錄取進了哈佛,現在讀二年級。他是個非常優秀的鋼琴家。不僅獲得過很多獎項,還舉辦了多場個人獨奏演出。他每天保證練琴2小時,如果有比賽,可能一天要練6、7個小時,能夠長時間堅持追尋一樣東西,這就是他最大的競爭力

不只是說他得獎,音樂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動力和樂趣。同時,他還用音樂來影響周圍的社區,音樂會籌來的資金被用來幫助一些社會弱勢群體,比如智力障礙人群等等。

當然,他的ACT是滿分,AP可能有8、9個,學術能力非常強。但哈佛能夠錄取他,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還因為他向學校展示了他的同情心、社會責任感,以及如何影響他人。哈佛期待的學生,是真正能夠為社區帶來改變和影響的、對社會有價值的人,這也是學生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另外一個學生是ABC,他是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從他的語言和文化認知角度來說,他比較America(美國)。他去年被Brandon University(布蘭登大學)錄取了,學術成績很好,同時參加了兩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夏校,這兩個夏校本身就有一個嚴格篩選的過程,能被錄取已經是優秀的證明了。

他喜歡研究中西方文化對比和攝影,同時他也參與了學校的一些義工活動,包括學校的國際生領袖培訓。所以這樣的孩子競爭力就很強,而他的競爭力就在於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另外一個案例就是Helen 老師的兒子,他原來在安杜佛讀了四年夏校,之後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專業是經濟和數學。他的長項就是參與了學校的newspaper editing(新聞編輯),美國很注重寫作,也很注重通過寫作來參與學校的一些非營利活動。

因此,Helen認為,孩子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並用這個興趣影響周圍的學校和社區。只有這樣,你才能嘗試改變周圍的社會現狀,這也是學校非常看重的一個重要因素。

申請有哪些雷區?

Helen 有過30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帶過一些十分優秀的學生,譬如像北京人大附中的學生,從學術上來講,他們都是一等一的,GPA也很高,各種活動表現也都很不錯,但問題就在於學生有沒有一個發自內心的追求,還是說只是覺得自己需要這麽做,才能被好學校錄取。所以當Helen接手這些案例的時候,更多地要求學生改變自我視角,讓學生知道你做這個事情是你自己想要做的,而不是你覺得應該要去做的,讓他們看到,這個小的世界外面有個大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學生需要思考,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你最想要做什麽?你怎麽找到你的追求?你怎麽去改變世界?有把自身的思維空間打開,看到一個大的世界,發現內心的熱情和願望,才會享受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真正幫助和影響到更多的人。

同時,Helen 覺得競爭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因為競爭讓大家同時往前走,這是一個共識。Helen看文書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境界在哪裡,看到孩子的內心世界,TA真的具有empathy(同情心)嗎?還是說為做而做呢?這確實需要有導師去輔導孩子,讓孩子知道還有什麽東西需要不斷去提升、反思和了解。

此外,講到軟實力,這就包括交流能力、領導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需要在文書中通過幾句話,或者幾個小的段落,把自身最優秀的點濃縮出來。那麽導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去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問題,這個思考的過程可能需要一兩年,但這是人生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當孩子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想法。

家長如何鼓勵孩子自覺思考?

對於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擁有自覺的思考能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家長們的幫助了。

Helen 老師認為:“家庭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學校更重要。我判斷一個學生,基本就看家長能看到孩子走多遠。”

很多家長很焦慮,還會把這個焦慮傳遞給了學生,孩子們會形成一個想法:我應該考上這個學校,而不是我為什麽想去這個學校,我去這個學校的目的是什麽?所以家長需要和學生成為朋友,真正了解孩子在思考什麽問題,以及他們有哪些困惑。

只有通過不斷的交流,大家才能得到一種共識,再有學校老師的支持和指導、專家的引導,一旦家長的思路打開,學生就變得很容易帶了。

從教育顧問的角度來說,正確的指導對家庭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Helen 表示,自己剛開始會跟家長交流更多一些,家長不那麽焦慮,孩子教導起來才不會太難。

家庭教育不應焦慮

“很多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都難免焦慮,Helen老師也不能避免,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育兒經驗告訴各位家長,該如何緩解焦慮,正確與孩子溝通。”

Helen老師說:“我之前在交大做老師,之後出去讀研究生,在波士頓大學也做了幾年老師,所以教育對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

Helen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讓他勇敢去嘗試,大兒子去了一個很好的私立高中,小兒子則選擇了一個公立學校。她很尊重孩子的選擇,從來不會因為自己覺得好,就認定這所學校適合孩子。小兒子覺得私立學校不適合他,因為氛圍太精英,Helen也尊重他的選擇。後來他去了西北大學,在哈佛的醫學院下面做一個實驗,接下來準備申請醫學院。作為家長來說,給孩子們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其實就是最大的支持。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作為一個家長肯定會有焦慮,因為在孩子這個年齡,他們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所以需要經常在晚飯時間交流,關於升學的任何疑問和困惑,都可以說出來,這樣才可以給孩子一個空間否則孩子會不願意跟你交流,因為他覺得很多事情都不能掌控。

因此,家長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給他們一些空間和信任,並且保持有效的溝通。當時Helen的大兒子和她討論,覺得自己比較適合學習金融,因為他數學很強,對市場反應非常敏銳,這是他的興趣愛好,那麽Helen就給他提供了一些機會,包括實習等等。孩子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終於拿到摩根士丹利的offer,這完全是基於他的喜歡和不斷努力。

那麽小兒子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小兒子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在一個“實習部門”做實習,兩個夏天都是在做實習,他對醫學很感興趣,老師對他的印象也很好,跟Helen說他是目前唯一表現得非常好的高中生,因為這個實習項目一般隻收大學生。

作為家長來說,焦慮並不能解決問題,找到優質的資源,並讓孩子充分利用,在此過程中,孩子慢慢地吸收、量化,也就找到了開啟未來的方式。一旦門打開了,TA就會自己做一些research,自己尋找一些資源。

對孩子的期待是回饋社會

“很多家長都十分迷茫,不知道怎麽去發掘孩子的亮點,那麽作為家長,對孩子應該抱有怎樣的期待呢?”

Helen老師的兩個孩子都已經工作了,也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提到:我的理念就是他們所有的成功都是社會給予的,所以他們要學會回饋社會。這也是她一直強調的一點,作為一個個體,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Helen是這樣認為的,她也這樣去教導她的學生,包括她自己的孩子。

Helen的兩個孩子經常會在業餘生活中關注一些弱勢群體,人的幸福指數到底是什麽?Helen覺得是最終能夠幫助別人。家庭最終的希望都是想要孩子幸福。不是說你有一份高薪的職業你就是幸福的,那麽即使你很成功,還是一座孤立的島,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分享到周圍,給予別人幫助,才能獲得幸福。

“給予”也是 Helen 一直以來推崇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能夠影響孩子一輩子,讓他們走得更踏實,懂得什麽叫做“意義”。

最後,Helen 老師想對即將投身“申請大軍”的家長和孩子們說:“從我30年的教育經驗來說,listen to your kids(聽你的孩子的聲音),真正讓你的孩子發揮TA所有的潛能,把握好的資源,那麽TA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被高校錄取並不是終點,這只是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奮鬥、共同進步的一個過程。外面,是更廣闊的世界。”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在英留學,用心寫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