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敦煌壁畫《張議潮出行圖》,那位被人們遺忘已久的大唐英雄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縱130 厘米,長830 厘米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即敕封張議潮為節度使後其統軍出行的寫照。畫面中從右至左,依次畫了鼓、角手各4人,分左右列隊。鼓、角手後面有武騎兩隊,每隊5人。再後面是文騎兩隊,每隊也是5人。在兩隊文騎之間有舞樂一組,共8人,分兩組對舞,旁邊立樂師12人,後面跟著6名執旗者,再後跟隨著衙前兵馬使3騎,散押衙2騎。張議潮位於畫面中部,穿圓領紅袍,系革帶,騎白馬。其後有擁著“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後的射獵、馱運部分有20余騎。總體看來,這幅畫繪有多達兩百餘人。

此圖呈橫卷式,由一百餘人物組成的浩蕩隊伍。從南壁兩端起:畫面前段是儀仗部分,由騎兵護衛著皇帝授予權力的標誌——旌節,依次為鼓角、大旗,武騎、仗騎、六廳,門旌、旌節、衛士等,儀騎之間有舞伎,衣飾華麗,體態婀娜,邊舞邊行,隨後足以主人公張儀潮為核心的大隊人馬、張議潮著圓領紅袍,系革帶,戴襆頭,騎一馬,體形特大,位於畫面中部、後隨子弟軍,擁著“信”寧大旗;最後部分二十餘騎,有射獵,馱運等:在張儀潮前面的儀仗隊,旌旗招展,鼓樂喧天,使這支凱旋之師渺得威武雄壯:尤其儀仗隊,畫家作了精心描繪,是全圖最精彩部分。

全圖作散點、鳥瞰式布局。全圖人物眾多,結構繁複,但被安排得虛實得當,秩序井然;整個畫面相互聯繫,完美統一;畫家既把握住整體布局,又注意隊形變化,前面儀仗隊作對稱雙列並行,作者以華麗的色彩和生動寫實的造型呈現出儀仗的威武雄壯,表現了一支威儀赫赫的凱旋之師,中間載歌載舞的舞樂,渲染了歡樂熱烈的氣氛。作為全畫中心人物的張儀潮人體和乘騎形體魁梧高大,他正待過橋的隙,點綴了平遠山水和翠綠樹木,一片片石綠的地色,仿佛是空曠的原野。襯托小人物坐騎的紅、赭、白等色,烘托了整隊人馬的威武莊嚴。

全圖的最前端是橫吹隊列,橫吹是西漢時出現的一種源於西域的軍樂隊,以鼓、角樂器為主。圖中鼓、角手各四人列隊左右。

其次是儀仗隊列,鼓、角手後面有武騎兩隊,每隊5 人,分列左右兩隊,身著披甲,一對大旗在前面。旗上繪有文字和圖案,此旗為隊旗,引導軍隊的進退。隨後有一隊小旗,為五方旗。再後面是文騎五對,左右列隊。文官又稱衙官,上一騎旁,題“左馬步都押衙等”,下排五騎的題字已模糊無法辨別。在兩隊文騎中間有舞樂一組,共八人分兩組對舞,其中有一行著吐蕃裝,旁邊立樂師12人,大鼓一對,分列左右, 一人背鼓,一人擊鼓,另8人分別持拍板、笛、簫、琵琶、箜篌、笙、腰鼓等。

中部主要描繪的是張議潮本尊像,首先是6名執旗者分列左右,每旗飄七帶,杆首有一橢圓形物體,具體形態已無法辨別。緊接著又是一對執旗者,和一對執小幡者,題書“門旌”二字,再後跟隨著衙前兵馬使3騎,步行者4對,戴花氈帽, 穿單色缺胯衫,系革帶,穿白氈靴,手持儀刀,題為“銀刀官”。此圖中銀刀官八人,且為步騎,以當時節度使儀刀之製,其與當時唐朝廷四品、五品官員“ 儀刀八(人)”吻合 。最後是引駕押衙2騎,分列大橋兩側,回首顧盼。位於畫面正中間的是張議潮,穿圓領紅袍,系革帶,騎白馬,執短鞭。畫旁題書“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禦史大夫張議潮統軍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其後還有部分擁著“信”字大旗的兵士緊跟其後。

圖的最後描繪的是射獵、馱運部分有20余騎。射獵騎隊中一部分是弟子列軍, 可分為二組,最前面的兩個騎士在奮力追逐倉惶逃命的小鹿,其中一人緊追獵物,彎弓欲射,另一人揮鞭長驅。另一部分為少數民族騎隊,前後分兩組,帶白氈帽,類似於唐代昭武九姓少數民族服裝。射獵騎隊之後,是馱運的馬、驢、駱駝等,主要負責軍中的後勤運輸。

這幅畫充分表現了張議潮統軍出行抗擊吐蕃,收復河西的雄壯氣勢,且從出行隊伍可以看到唐代軍隊的儀衛制度和多民族雜居的河西地區軍旅的特點。《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全圖作散點、鳥瞰布局。圖中軍威赫赫,儀仗整齊,變化有序,樂隊與舞伎增添了場面氣氛。圖中的張議潮位居中心,威武雄壯。整個畫面相互聯繫,完美統一。

張議潮的事跡:

842年,吐蕃朗達磨讚普死,由於他沒有兒子,吐蕃統治者內部因爭權奪利而陷入內戰,國勢衰弱。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即敦煌)人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節度使,收復了沙州和晉昌(即甘肅安西)。

大中三年,秦州(天水)、安樂州(寧夏中衛)、原州及石關等七關的百姓,紛紛響應張議潮,自動脫離吐蕃回歸唐朝。850年前後,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吐蕃佔領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蘭州。

為向大唐表白自己的真心,張議潮選派出10支出使大唐的隊伍,向當時的皇帝報捷,10支隊伍歷經磨難,終於在公元850年,走到了唐帝國的天德軍。在這期間,張議潮“繕甲兵,耕且戰”,並四處出擊,與各地起義的其他漢民一起擴大戰果。公元849年,張議潮又收復甘州,肅州,第二年再度收復伊州。公元851年,張議潮發動了對吐蕃的全面攻勢,不到一年時間,除涼州之外的河西之地全部收復。也正是這一年,唐朝決定在敦煌設定河西郡,任命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公元863年,張議潮率漢蕃兵七千餘人,攻克涼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長安的通道。至此,因吐蕃佔領涼州而切斷的絲綢之路,在整整過了100年後重新暢通,結束了吐蕃在河西70多年的統治。

851年,唐政府決定在敦煌設定河西郡,任命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863 年(唐懿宗鹹通四年),張議潮率漢蕃兵7千餘人,攻克涼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長安的通道。絲綢之路自從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3年)因涼州被吐蕃佔領而切斷,整整過了100 年,才在張議潮的奮戰之下重新暢通了。

張議潮一生都在為大唐的領土奮鬥征戰,九死一生,一個在淪陷區裡成長起來的人為大唐收復四千里國土,說他為民族英雄實不為過。在唐代,人們對於張議潮這樣一位誓心歸國、維護國家領土統一與完整、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民族英雄是十分敬重的。為了紀念張議潮的功績,他的侄子張淮深開鑿了這個大窟,在窟內繪製了《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禪林網|,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注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