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咖說健康】大腸癌常用篩查方法有哪些?

經典的結直腸癌篩查方法包括:糞便潛血試驗,鋇劑灌腸,乙狀結腸鏡及纖維結腸鏡、CT結腸成像、糞便DNA檢測、蛋白組學和高危因素問卷調查等。最常用、應用最方便的還是糞便潛血試驗(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FOBT)。

FOBT因其具有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的特點在結直腸癌的篩查中被廣泛應用。常用的試驗方法有:化學法和免疫法。前者易受到動物性飲食(如豬血、豬肉等)影響,造成「假象」。與之相比,免疫法可特異性的結合人血紅蛋白,具有更高的高靈敏性和特異性,成為目前常用的方法。因此,FOBT的結果對疾病有提示作用。

但FOBT不是萬能的,在實際應用中發現:高的假陽性率使一些人接受不必要的結腸鏡檢查,而因腫瘤的間歇性出血造成假陰性結果使一些已經存在病變的患者誤認為自己是健康的,延誤其診斷和治療的時機。因此,應用FOBT在自然人群中進行普查,並序貫以纖維結腸鏡等進一步檢查,可以提高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及生存率,並可使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15%~33%。

據臨床觀察,人過50歲,發現大腸息肉的機會將達30%;70歲時可達50%。在美國,由於大腸癌的發病率很高,通過醫學知識的宣傳,人們已經了解到定期腸鏡檢查的重要性,主動到醫院接受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後,大多數可以當即在腸鏡下用高頻電切除。由於推廣定期大便隱血試驗和結腸鏡檢查,美國的大腸癌發病率已明顯下降。目前的情況是: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逐年上升,無癥狀的人定期腸鏡篩查腸癌者極少,都是怕麻煩、怕痛苦,或者怕花錢。甚至曾經切除過息肉者也不定期複查,這種情況亟待改變。對於無大腸腫瘤家族史的一般人群,若經濟條件允許,50歲應做第一次腸鏡檢查,若無異常,則以後每隔3-5年檢查一次;若發現腺瘤性息肉應儘早摘除,術後每年進行一次腸鏡複查。若條件不允許,可進行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再進行腸鏡檢查。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中有腸癌患者,則應該適時接受腸鏡檢查;如果不到50歲的非直系親屬發現腸癌,應該前往醫院就診,及時接受腸鏡檢查。

息肉的位置一般和癌變機會關係不大,但是靠近肛門附近的息肉需要積極的治療,因為,一旦變化,手術會給患者造成比較大的創傷。息肉癌變的機會與其大小有一定關係,通常0.5厘米大小的息肉不會癌變,1厘米的息肉癌變的機會約1%;1~2厘米則有10%,大於2厘米的息肉惡變機會可達45%。有蒂的息肉比基底廣的息肉危險性小些,平坦的息肉就更加危險,往往很小就有癌變。但是,息肉變成癌至少需要5年或更長一些的時間。因此,發現息肉也不必恐慌,及時切除就可以了。

息肉病理化驗的結果是患者最為困擾的問題: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低級別瘤變、高級別瘤變等。一般來說,絨毛狀腺瘤惡變率較高,需要積極處理。高級別瘤變比低級別瘤變的病變更為進展,很多患者活檢為高級別瘤變,最後手術切除以後提示已經是早期癌了,因此對於「高級別瘤變」更需要積極處理。如果病理檢查發現息肉癌變,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由醫生決定採用哪種方法進一步處理。但後果肯定比通常發現的侵犯性癌要好得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