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她66歲還被人叫少女,憑什麽?

今年的坎城紅毯,一如既往的“精彩好看”。

儘管眾星雲集,但最搶眼的,則是帶著入圍主競賽單元的作品來,卻留在紅毯時間最短的那位——

伊莎貝爾·於佩爾。

兩次露面,輕鬆的不像上了爭奇鬥豔的“戰場”。

閃閃發光的修身長裙包裹身軀,有著流水一般的溫柔從容。亮片裙上身,卻不俗豔。抑揚頓挫的走動間,是一首輕快跳躍的歌。

另一套則直接選擇了波點元素。

作為法國女人的代表風格之一,波點在於佩爾身上釋放出了不一樣的韻味。黑色西裝在外,波點在內,如同於佩爾“學究”風格的具象化。

外面是知識分子的嚴謹恭肅,裡面則是說不出的活潑靈動。

動靜相宜,仿若猛虎細嗅薔薇。

儘管於佩爾僅短暫停留了一瞬,便以要回巴黎排演舞台劇為由匆匆離開,但坎城的紅毯已完全被這位66歲的女星照亮。

1

雖早已年過半百,但於佩爾經常被粉絲稱為“於少女”

你看這如流水般的美好線條、翡翠般動人犀利的眼眸,瀟灑自如的姿態,哪點不像青春期的少女?

而愛讀書愛演戲愛話劇愛唱歌全面涉獵全面開花,這種不懼年齡淡定從容的自信和挑戰精神,又何嘗不是心靈年輕的魅力?

怕是歲月在這個女人身上,留有私心地偷偷停下腳步了吧?

若論起最美的法國女星,於佩爾當然屬不了第一。

不是凱瑟琳·德納芙那種旖旎動人的美,也沒有阿佳妮一汪眼泉的勾魂攝魄,甚至比起性感,只有碧姬·芭鐸的七成,但於佩爾的獨特,是世上頭一身份。

自信,聰慧,靈動。

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麽,永遠享受著生命和生活。

2

13歲那年,出生於巴黎的伊莎貝爾·於佩爾決定投身於演藝事業。

5年後,她就出演了個人首部電影《福斯汀與美麗的夏天》。

對於演藝事業的堅持和篤定,讓於佩爾既能夠遊刃有余地飾演各類不同的角色,又能最大程度上享受其中,在日複一日的試驗中逐漸磨煉純熟自己的演技,讓影壇逐漸烙上專屬於於佩爾的獨特烙印。

有種說法叫,倘若能請到於佩爾,相當於拿到了直通三大(坎城、柏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門票——此話足以見得,她的演技受到了何種程度的業界肯定。

無論是《編織的女孩》中自卑、害羞、內斂的女大學生,

《八美圖》中心思縝密、刻板保守但身懷秘密的奧古斯汀,

還是《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包法利夫人》中放蕩不羈、追求自由但在愛情中迷失的女性形象,

抑或《鋼琴教師》中內心世界極其豐富又極其掙扎的教師,

於佩爾都能精準地展現角色每個側面,以超強的感悟力及細膩張力的表演,將多樣角色的魅力揮灑在銀幕上。

她常說,“我不喜歡為自己設限。那些不同尋常的角色對我來說都是很棒的嘗試。我會盡可能揣度人物內心,讓她們合理化。畢竟悲劇和慘狀,總隱藏在看似平常的普通背後。”

“我對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我沒有固定的形態,沒有面貌,沒有輪廓,實際上我什麽都不是。這也就是一名演員需要的,一種無我狀態。”

如果說同時代、擁有絕美面容的阿佳妮擅長演繹執著瘋狂、為了愛情和信仰不顧一切的女性形象,那麽於佩爾就是靈活跨越多個戲種,喜劇、歌舞、家庭、古裝、實驗類樣樣都能來的女演員。

於佩爾曾說,“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讓娜莫羅、凱瑟琳·德納芙和羅密·施耐德那樣的演員,所以我需要自己的風格。”

3

了解自己的長處,堅持所愛,從不錯費時間在不值得的事情上。

這是於佩爾。

進入不惑之年後,於佩爾並未像其他女演員那樣逐漸息影、減少作品,而是愈加奮起,接連憑借《鋼琴教師》《愛之谷》《她》等影片繼續揮灑著自己的藝術魅力,將更加成熟的智慧和共情力傾注於角色身上。

2016年,憑借對《她》中遭受強暴卻依然無堅不摧、特立獨行的女性角色塑造,已是兩屆坎城影后的於佩爾再次拿獎到手軟。

銀幕上的她,果敢而疏離。理智與冷漠,崩潰與迷茫被織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絲絲入扣,渾然天成。

導演保羅·范霍文曾這樣形容過於佩爾,“於佩爾對於角色有天才的掌控力。如果沒有於佩爾,就沒有這部電影。”

兩座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兩座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一座柏林銀熊特別獎,兩座凱撒獎,一座金球獎,足以證明她極其出眾的實力。

但於佩爾的演藝人生,還在繼續。

4

“我從來不會把年齡看作是一個問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仍然是角色的思想,她的價值,她的命運。這才是塑造一個角色的關鍵所在。”

沒有年齡和身份感的焦慮,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願望。別人都在追求少女感的時候,她卻在愛著自己的每條皺紋。

臉上的膠原蛋白流失,面部輪廓開始受地心引力的影響,這是每個女人都會面臨的困境。

尤其是女演員。

但於佩爾不怕。

她能坦然從容地在螢幕上展露自己並不年輕的身體和衰老,不做面部提拉和美容手術。戴上絲巾和墨鏡,就走入人流,漫步在香榭麗捨的大街上。

她熱愛閱讀,60歲還擁有少女般神采,可以穿著紅色松糕鞋,指甲塗著豆蔻,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為觀眾朗讀一小時杜拉斯的《情人》。

她喜歡藝術,就去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徜徉遊覽,欣賞建築,觀察風景,與路人交談。

她見識廣泛、博覽群書,曾受邀為極富盛名的《電影手冊》雜誌擔任主編,負責採訪世界一流電影人,從哲學和學術層面探討電影,交流人生。

她追求時尚,硬照表現力強,卻永遠有自己的風格。不在乎世俗的意見及所謂的“主流”趨勢,簡單、舒適與優雅是她永遠的堅持。

她對話劇感興趣,就去出演曾獲法國戲劇最高獎的《奧蘭多》和《女仆》等劇,在台上聚精會神、奔跑跳躍,像一陣溫煦的風。

甚至,她還會唱歌跳舞,演唱過幾張音樂專輯。

她幽默從容,談話簡短犀利、妙語連珠,卻從不刻意彰顯智慧。

“你認為生活是什麽?”

“天啊一大早就讓我演講嗎?生活就是生活嘛!”

“你挑選的角色都很像你,你認為她們身上是否有你的影子?”

“她們都像我,因為都是我演的。”

她有三個孩子,是個母親,卻從不干涉孩子的正常選擇與人生方向,不妄想做一個“完美母親”。

面對家庭和生活帶來的焦慮,她永遠泰然處之。

“我們不能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散步式地朝前走。”

以熱愛驅動生活,盡情享受每一刻的人生,永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路上。

不自卑,不猶豫,不設限,遵從內心。

她活成了女人最美的樣子。

5

在2001年的紀錄片《伊莎貝爾·於佩爾:獻給表演的一生》中,於佩爾一天的結尾是這樣的:

來到奧迪安劇院的休息室,接過同事遞來的紅茶,要了些蜂蜜。

掰掉部分法棍蘸茶吃,換衣服,戴眼鏡,坐上床。

被三本書圍繞,在被叫到“還有十五分鐘”的時候依然翻閱著面前的報紙。

隨後在工作人員的叫聲中起身,穿上絲綢戲袍,輕盈地走到後台。

喝了口水,被嗆了一下,小女孩似的蹦蹦跳跳準備著,隨後閑庭信步地上台。

微笑,開始,演戲。

作者、編輯:娜塔莉·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