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學人文】中國肝膽外科奠基人王成恩

王成恩(1912—2001,圖1),中國著名外科學家,生於雲南昭通;1941年畢業於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任華西、齊魯大學聯合醫學院講師;建國後,歷任嶺南大學醫學院、華南醫學院副教授,中山醫學院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在泌尿外科、肝膽外科方面成就突出;1955年首創原位肝切除手術方法,治療原發性肝癌;1983年採用生理性肝去動脈化加肝動脈插管化療的方法治療肝癌,取得較顯著療效;主要著作有《原發性肝癌的外科治療》《生理性去動脈化加肝動脈5-FU灌注治療原發性肝癌》等。關於王成恩,目前僅韓光、張宇舟撰寫的刊於《中國當代醫學薈萃》的介紹以及其他100餘字的簡介。王成恩為新中國的外科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認為是中國肝膽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對他的研究和介紹顯然不足。筆者在收集相關檔案文獻的基礎上,對其生平學術加以介紹。

▲圖1 王成恩教授肖像

1.生平

1.1家庭背景

王成恩,別號蕙圃,生於1912年11月(一說1914年10月16日),原籍湖南省長德府柳樹灣(嶺南大學教職員調查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檔案,檔案號250.)。先祖王朝臣為前清武官,因宦遊滇土而落籍雲南昭通,到王成恩已是10代。王家族人多為農民,居住在距昭通東門外20裡地的小龍洞,後遷居昭通縣城南門外春和鄉三官廟。

當時,英國聖道公會來雲南佈道,設醫院、辦學校、建教堂,於是祖母送王成恩的父親王德一進入教會學校讀書,稱為新章學校。新章學校沒有一定學製,大約相當於現今的中學教育水準,主要科目有中國經學、世界史地、數理化等。王德一與王成恩的母親李柏蒂是同學,後經說媒成婚,育有子女7人,王成恩排行第3。王德一後來擔任牧師,並被"雲南王"龍雲的舅父龍德清(時人稱為龍大新爺。龍雲為孤兒,從小在舅父家長大)看重,打算收為義子,因王成恩祖母反對未果。

王成恩11歲時,父母關係惡化,父親辭職離家,以做小本經紀為生。兄妹7人,都隨母親生活,生活來源主要是母親教小學及母親妹妹李多迦的接濟,直至1938年。李多迦終身未婚,年輕時曾學護士,與一英國女傳教士Miss Square(蘇教士)感情甚篤,勝於夫妻。蘇教士經濟情況良好,李多迦得以資助全部外侄讀書,還另外撫養了3位孤兒成人。王家兄妹7人先後就讀於華西協合大學。大哥王培恩由小姨李多迦資助,畢業後以醫生為業,用薪水資助了6位弟弟和妹妹讀書。

1.2就學經歷

1919年,王成恩入英國聖道公會辦的宣道(後改名為明誠)小學讀書,校址在縣城外東郊區,校園不大,全部學生不過四五十人,大多為教會子弟,除了本城的學生外,尚有許多附近彝族和苗族的同學,從四方井、石門坎等教區保送而來。學生早上7點上學,上午10點放學回家。除了《聖經》外,學生們還需要學習國文、數學、自然、史地、公民、體育等課程。每節課為50分鐘,課間休息10分鐘。由於家貧,王成恩常常衣衫襤褸,也因無錢繳納學校費用而遭到老師的責難和同學的欺辱。當他作不出數學題目時,老師體罰他,不準他回家。王成恩因此輟學,此後1年多的時間都在幫助母親做家務。那時他不過9歲,已經可以代母親照顧2個弟妹,煮一家人的飯食。但是,王成恩非常渴望重返校園,他利用一切空閑時間看書。據他自述,因為不能到學校讀書,他天天哭泣,整整哭了數月(王成恩自傳.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檔案,檔案號250.),母親方準他復學。

復學後,王成恩讀書非常努力,成績總在前兩名。高小時,一位來自英國的顧牧師上英文課,每一節課後都會進行小測驗,滿分的孩子會得到1角錢的獎賞,幾乎每次都是王成恩拿到那1角錢。在獲得零用錢的同時,他對英語也產生了濃厚興趣。1927年,王成恩順利從宣道小學畢業,升入宣道中學(後改名明誠中學、現昭通二中)。3年後,王成恩初中畢業。由於昭通沒有高中,又因為王成恩表現優異,受到外國牧師賞識,希望他能從事牧師工作。王成恩接受了教會的提議,準備在昆明試用1年,然後到南京金陵神學院進修,日後可以擔任牧師。

在昆明,王成恩受到易牧師的照料,與易牧師的馬夫同住,與易牧師的工人同食,並且每周和易牧師進一餐,以改善夥食。易牧師還提供一間小書房,供王成恩獨自使用。書房存放了許多宗教書籍。然而,王成恩對自然科學懷有深厚興趣,悄悄買了一些數理化書籍在書房內研讀,被易牧師發現,受到批評。王成恩反駁易牧師,認為科學與神學不衝突,頂撞了易牧師,兩人因此產生了隔閡。

不久後,一位華人牧師唐富澤請王成恩到他的數學補習班上課,主要是給學生演算習題。由於該班是女班,學生皆為初中女生,易牧師得知後十分生氣。一次王成恩正在上課,易牧師沖入課堂,將王成恩叫出去訓話。他說,一個打算獻身上帝的人不能給女生授課。此事讓王成恩非常氣憤,覺得自己失去了自由,因此放棄了擔任牧師的想法,要求離開昆明回家。易牧師以不給他工作了幾個月的薪水相要挾,王成恩也賭氣不要,經疾行六七日,走完原本需要12日走完的路,回到昭通。

回家不久,王成恩的二哥從成都回昭通過暑假。暑假結束後,王成恩便和二哥一起步行到1 800裡外的成都,進入華西協合中學插班高二讀書,學費由小姨李多迦供給,經濟並不寬裕。

高中畢業後,王成恩本想報考公費學校,但是由於昭通宣道中學未在教育部立案,因此王成恩沒有學籍,無法報考,只好聽從大哥王培恩的勸告,於1934年8月考入華西協合大學醫科。當年,他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擊,二哥王嘉恩(王加恩?)由於家境貧困,半工讀半學習,過於勞苦,身體虛弱,發高燒住院時神志不清從4樓墜下去世。此事對王氏兄弟的打擊非常大,王培恩與王成恩在近2個月內無法進行任何工作學習,後經教授勸勉,王成恩才重新振作,繼續學業。

大學前3年的功課不算繁重,王成恩有時間看閑書。1936年暑假,由於在夏令會表現良好,王成恩被選拔參加了燕京大學教授徐寶謙博士主持的峨眉書院,到峨眉山大峩寺過團體生活1個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西遷至成都,與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組成聯合醫院統一上課。華西一時人才濟濟,上課的老師均為各專業專家,所有課程都使用英文,功課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學生們的負擔變得非常繁重。王成恩開始並不習慣,深感吃力,後經努力才跟上。從第6年開始,王成恩在病房和門診進行見習,第7年開始輪迴實習。在他看來,第7年的實習生涯是他最艱苦而且學習最多的一年。在華西讀書的歲月中,醫學院院長啟真道及外科教授胡祖貽對他照顧有加,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前一直保持密切聯繫。在參加華西醫訊社期間,他還發表了2篇論文《結核性腦膜炎致急性腹痛之二例》《腹腔內迴腸及升降結腸扭結及絞灌盲腸疝》。1941年6月,王成恩順利畢業,畢業論文是《闌尾炎之病狀與病理之關係》。

1.3工作經歷

畢業後,在大哥王培恩的勸導下,王成恩於1941年8月留校,擔任中央、華西、齊魯3所大學聯合醫院的外科住院助理醫師。住院醫師薪水微薄,他的生活亦不寬裕,加上華西對住院醫師要求極高,他個性又勤奮刻苦,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病房中。

1944年7月,王成恩升任華西、齊魯2所大學聯合醫院住院總醫師;1945年8月—1947年7月,任華西、齊魯2所大學聯合醫學院外科講師及主治醫師。

1947年8月26日—1951年7月,擔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外科講師;1951年8月—1953年7月,擔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外科副教授;1953年8月—1955年7月,擔任華南醫學院外科副教授:1955年8月—1959年7月,任中山醫學院系統外科教研組主任;1959年8月—1979年7月,任中山醫學院外科教研組副主任、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主任;1979年8月起,任中山醫學院外科教授、外科教研組副主任、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主任。

1957年,被評為廣東省高教系統先進工作者;1965年,被評為廣東省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1979年開始,任廣州地區肝癌防治研究協作組臨床治療組組長;1983—1984年,參加全國膽石調查協作,任廣東省協作組組長。

1985年,王成恩被聘為普外學會顧問。自此之後,王成恩連續參加了9屆外科學會,直到1989年退休。

2.學術成就

2.1對廣東省大外科的貢獻

王成恩是廣東省泌尿外科的創始人,從無到有建立了泌尿專科。

1947年,王成恩來到嶺南大學,擔任外科學講師。最初,他主要鑽研泌尿外科,在廣東率先建立了泌尿外科專業。1949年,他創立並領導了廣州市每周1次的泌尿外科工作,培養了大批泌尿外科人才,總結經驗,極大地推動了泌尿外科的發展。

1957年,王成恩、陳鬱林、梅驊等奉命從中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調往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組建泌尿外科,為廣東省泌尿外科專科的組建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王成恩在廣州市乃至華南地區建立了高度威信,率先開展了如恥骨後攝護腺切除術、膀胱鏡窺和輸尿管插管的技術等,解決了許多疑難問題(圖2)。

▲圖2 1983年,王成恩在廣東省順德龍溪大隊下鄉(左1為李國材、左4為王成恩、左5為曹綉虎,其餘3位為當地工作人員)

王成恩也是廣東省口腔外科和小兒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工作期間,他曾師從著名外科專家董秉奇教授,掌握了頜面外科技術。

1948年,博濟醫院開設了口腔科,當時僅有牙科,許多唇齶裂患者無法得到醫治。王成恩率先開展了頜面外科工作,培養了一批口腔外科醫師,幫助他們建立了口腔外科專業。當時中山醫學院亦無小兒外科專業,王成恩擔任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系統外科教研組主任期間,指定專人,重點培養開展小兒外科工作。

1958年,在留蘇歸國的賴炳耀協助下,他主持成立了小兒外科,並對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小兒泌尿系統先天畸形、胃腸道先天畸形等問題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成績卓著。

王成恩還常常協助婦科開展工作,解決疑難問題。

1948年底,王成恩就曾在開業女醫師胡愛瓊的診所裡,為失去貞操的女子進行處女膜修補術(1952年忠誠老實運動中王成恩的自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檔案,檔案號250.)。

由於國家的現實考量,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女性作為潛在的人力資源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承擔了許多超越本身生理特徵的重體力勞動,造成子宮脫垂等婦女疾病大面積爆發。王成恩多次與婦科協助為鄉間婦女膀胱陰道簍進行修補術或輸尿管移植術,解決了病人的痛苦。

2.2最早提出規則性原位肝切除術

王成恩最大的貢獻在於肝臟外科,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創始人之一。 201。1957年9月25日,王成恩在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施行了首例原發性肝癌的原位肝切除術,但患者因空氣栓塞致心跳停止而死亡,但是,此次手術為他提供了經驗教訓。1958年6月14日和11月19日他成功施行了2例原位肝切除,解剖依據是中山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國最早的原位肝切除術。他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原位肝切除術的開拓者(圖3)。

▲圖3 1979年,王成恩(右)、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李國材(左)與肝癌術後13年患者(中)親切交談

該手術在術中按照肝臟的管道解剖,先處理肝門管道,後斷肝,最後才遊離切斷肝臟的周圍韌帶,完整摘除肝臟腫瘤。由於此種方法,既符合腫瘤切除原則,又能減少癌瘤術中擴散的機會和術後複發,提高長期存活率,是肝腫瘤手術切除方法中較好的一種,就當時的設備條件而言,是非常困難的手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讚賞。

1963年,他全面總結了中國肝部分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130例,寫成了《原發性肝癌的外科治療》論文,代表中國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腫瘤會議,獲得金獎,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好評。他在文中提出的肝硬化合併肝癌患者的肝臟切除量的規定,為現代許多外科醫生所遵守,而首創的"原位規則性肝切除"手術方法經常為國內外權威的肝外科論著所引用。

20世紀80年代初,王成恩通過數百例肝癌病者剖腹探查時的仔細觀察和反覆研究,發現肝癌病灶周圍曲張靜脈和肝癌生長、肝癌的肝內轉移皆按肝臟的分葉和分段進行,提出了肝癌血循環及血動力學的獨特見解,認為肝臟血供完全來自肝動脈,血液自門靜脈迴流入癌周肝實質後再被肝靜脈引流回心臟。按此血流動力學特點,他明確提出了肝臟癌瘤肝內轉移理論,認為肝癌肝內轉移是決定其生物學特性的重要因素。根據肝癌肝內轉移理論,他創造了"生理性肝去動脈化加無氟尿嘧啶(5Fu)插管化療"的方法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此法簡單易行、安全,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於不能切除的原發性肝癌,此法可能是一種新的、治療效果較好的手術方法。1985年,上海國際肝臟學術會議,王成恩介紹了此種方法,引起了與會的國內外專家的重視117-119

3.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

3.1教學特色

王成恩在教學上按照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提示了外科疾病本質問題的分析,初步擬出疾病本質與周圍環境關係為教研組的研究遠景計劃。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他總是能夠及時總結經驗。他曾發現同學對病例討論不感興趣,要求恢復過去填鴨式的上課教學方法。王成恩會在教研組會議中及時指出,教學方法是關係到教學原則性的問題,要求教師們善於掌握同學的情況,善於掌握啟發誘導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並且具體指導病例討論的開展形式,要求教師們做好思想工作和領導好病案討論會。

王成恩對教案非常認真負責,創造了許多新方法。他事先將教案草稿印發給教研組各老師,讓他們深入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寫在草稿上交給他整理後,再開會研究討論。如此做,既節省時間,作好開會前準備工作,提高教案質量,又解決了臨床教研組工作忙時間短的問題。

王成恩善於進行思想領導工作,他曾具體分析教研組內某些醫生對待病人的2種錯誤思想:①急躁冒進,事前不做好各種準備,"靈感"一來,就把病人推到手術室去;②畏首畏尾,怕負責任,應該做的手術也不敢大膽動手,是教研組培養乾部和醫療業務發展的障礙。

1954—1955年,為了吸取姊妹校的經驗,推動教學改革,華南醫學院組織了各學科主任的北上參觀團,訪問了5所高校。參觀後,他創造性地運用了協和醫學院"批準手術前總結"的經驗,在教研組內規定除急診手術外,無論大小手術,都必需寫一份手術前總結,寫下病人的手術適應症和方法,教研組彙報時,一起討論通過後才能施行手術。如此做的好處是運用集體智慧,防範風險,並且培養青年醫生對病人負責的良好素養。

對待不同個性的醫生,他會因材施教。個性保守的醫生,他就激勵他們大膽乾,他經常在手術台前站大半天,做年青醫生的助手,方便他們遇到困難時及時指導。個性急躁的醫生,他便經常敲警鐘,告誡他們先思而後行。他培養出來的醫師除了態度端正、勤奮敬業,還能力超群。中山醫學院及華南地區許多外科醫生都在王成恩的教導下,掌握了大型的肝膽外科手術技術,和泌尿外科專科的知識,如膀胱窺鏡和輸尿管插管的技術等。

3.2培養學生

王成恩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十分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他言傳身教,經常鼓勵青年學生和各級醫師要嚴格訓練自己,刻苦用功,努力學習。他的學生中有多人(圖4),如黃潔夫、梁力建等,都已經成為中國肝膽外科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領軍人物。

▲圖4 1979年中山醫學院第一屆外科碩士研究生與導師合影(後排是導師,左起賴炳耀、曹綉虎、梅驊、王成恩、陳國銳、黃承達、王吉甫;前排是研究生,左起是莫家聰,曾琪華,黃潔夫,謝君鶴,詹文華)

曹綉虎,1948年就讀於嶺南醫學院,一直追隨王成恩,1954年畢業後到北京中央直屬機關第六醫院工作;1962年1月,回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外科擔任主治醫師,積極協助王成恩創建肝膽外科;1986年,赴瑞典參加世界肝膽胰外科第1次代表大會,成為世界肝膽胰外科學會創始會員;1989年,王成恩移居美國後,擔負起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膽外科的領導工作;1992年起,擔任中華醫學會廣東省肝膽外科小組組長,領導全省肝膽胰外科的學術交流和發展。曹綉虎還曾被日本九州大學聘任為客座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膽道外科學組廣東省委員、全國肝臟外科學組廣東省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省分會廣東外科外科學會常委等職。

1978年,王成恩開始招收研究生,他招收的第1名研究生是黃潔夫,後來成為中山醫科大學校長、衛生部副部長、中央保健局局長、黨組成員、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級)、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在中國率先開展了體外靜脈轉流下的原位肝移植、自體肝移植和亞洲首例肝腎聯合移植,成為中國肝移植第2次臨床應用階段的學科帶頭人,被視為中國器官移植的"掌門人",備受國內器官移植界醫生的擁戴,在國際器官移植界也被高度認可。為此,他獲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特別貢獻獎""吳階平醫學獎"以及聯合國承認的"顧氏和平獎"。

1970年,在中山醫學院醫療系本科學習時,梁力建就得到王成恩的親自指導。1980年,王成恩把他從貴州省盤縣醫院調回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在王成恩直接領導和教導下工作。1984年起,梁力建歷任外科教研室秘書、副主任、主任,外科學精品課程負責人,國家級教學名師,並擔任國際肝膽胰協會委員及中國分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膽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肝膽外科學組組長241252-275。2010年,梁力建倡導、籌備組織成立了廣東省醫學會肝膽胰外科學分會並首任主任委員。王成恩的學生們也成果累累。1991年,曹綉虎、黃潔夫完成的"常溫下選擇性全肝血流阻斷術"獲得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梁力建、葉維基、曹綉虎等人完成的"經導管及手術中肝動脈栓塞術治療大肝癌"獲得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黃潔夫、劉唐彬、呂明德等人完成的"全肝血流隔離技術在肝外科運用的系列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二等獎;梁力建、呂明德、黃潔夫等人完成的"二期切除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獲得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黃潔夫、陳規劃、何曉順等人完成的"原位肝移植治療終末期肝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黃潔夫、李錦清、區慶嘉等人完成的"提高肝癌外科治療的臨床實驗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8年,黃潔夫主持的"原位肝移植"成為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004年,梁力建主編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醫學專科)《外科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