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靈武長棗:小合作走向大聯合

靈武長棗,素有“十八個一斤,十個一尺”的說法。

這種大小整齊、近似圓柱形的棗,是靈武市的特有品種,其果皮紫紅,肉質酥脆,酸甜適口,果味鮮美,回味綿長,百吃不厭,成為果品市場悄然殺出的一匹“黑馬”。

鮮為人知的是,就在味蕾刁鑽的人們翹首以盼的時候,這匹“黑馬”險些折戟沙場。、

但靈武長棗依靠抱團作戰,從小合作走向大聯合,最終抵禦住市場風浪,這匹果品中的“黑馬”頑強地站了起來,成長為靈武市的一大主導特色產業和寧夏的一個閃亮品牌。

靈武長棗

從單家獨戶到合作發展

靈武市地處寧夏中部,海拔1250米,日照充足,熱量豐富,蒸發強烈,氣候乾燥,晴天多、雨雷少,土壤為砂壤土,深厚肥沃,引黃河水灌溉,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氣候條件,造就了靈武長棗優異的品質。

靈武長棗栽培歷史悠久,僅靈武市東塔鎮就有上萬株百歲老棗樹,但由於單家獨戶分散經營,一直沒有形成大的氣候。

2002年以來,靈武市實施退耕還林,大力發展以靈武長棗產業為主的經果林,建設靈武長棗基地14.2萬畝,全市31.9萬人口,其中有8000多戶、3萬多農民退耕還棗,目前,掛果面積6萬畝,年產量達到2300萬公斤。

“種植的總規模是上來了,但種植戶還是過去的老調調,技術管理水準上不來。”東塔鎮果園村支書武金華告訴記者,“以前,都是小販來村裡收棗子,把價格壓得很低,種植戶也沒轍。賣不到好價錢,農戶對棗子也就不好生侍弄。”

為解決種植戶分散經營帶來的問題,當地政府創新機制,通過建基地、辦協會、扶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協會、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引導種植戶抱團發展,有的農戶加入合作社,有的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直接拿土地流轉租金,然後在棗園務工。

李志明是東塔鎮新園村村民,他牽頭創辦的農牧公司從農戶手裡流轉了200多畝地種靈武長棗,每畝付給村民800-1000元土地租金,平時請村民幫助果園管理,抹芽、除草、摘果,每位打工村民每天可以拿到120-150元的工資。

東塔鎮成立了39家合作社,吸收種植戶975戶,退耕還林種棗7000畝,輻射帶動全鎮農戶種植靈武長棗1.4萬畝,成功打造了馬場湖萬畝長棗園區。

園區采取“合作社+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開展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經營,示範輻射帶動農戶進行設施長棗栽培,實行統一修剪、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銷售,大大提高了長棗品質、勞動力使用效率和群眾經濟收入。

目前,東塔鎮農民從事靈武長棗的收入佔家庭收入的50%以上,靈武市農民年平均收入的36.4%來自於長棗。

從合作社更新到聯合社

靈武長棗在市場上名氣越來越大,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1公斤能賣到50元,長棗樹變身搖錢樹,棗農們個個笑逐顏開。

隨著種植面積迅猛發展,掛果面積越來越多,靈武長棗產量也不斷增加,部分合作社在利益的驅動下,各自為政,競相壓價,經銷商各個擊破,靈武長棗價格在過去幾年裡直線下跌,品質也受影響,棗農剛剛燃起的致富夢想差點熄滅。

面對如此困局,靈武市創新思維,探索靈武長棗產業發展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打造了專業合作社更新版,2017年5月23日注冊成立了寧夏大秦棗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使靈武長棗的種植模式、產業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聯合社以靈武市寧茂林苗果品行銷專業合作社、富成生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鑫瑞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綠博惠民長棗服務專業合作社、林森竣農牧有限公司等合作社(公司)為依托,以周邊從事長棗種植的農戶為基礎,按照市場導向、民建、民營、民管原則,為棗農和企業在長棗種植、采摘、分選、保鮮、儲藏、銷售等環節及產業保險、綜合培訓等方面提供社會化服務,建立運營機制靈活、操作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東塔鎮鎮長吳偉告訴記者,組成聯合社的這些專業合作社和公司各有優勢和專業特長,有的在種植技術和果園管理上獨樹一幟,有的擅長種、養結合,有的在加工上有一手,有的在行銷上有一套。

這些專業合作社(公司)組成聯合社,優勢互補,管理更加規範、統一、專業,產業化經營更加多元,資金與技術實力更雄厚,在爭取項目、融資貸款等方面更有優勢,在商業談判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相當於幾條帆船變成了航母,抵禦市場風險、聯合作戰的能力更加強大。

過去種植戶和專業合作社想乾而乾不了的事,聯合社都一件件幹了起來。目前,聯合社已投資300多萬元,通過退耕農戶加盟或者土地流轉經營的方式,建設靈武長棗標準化生產示範園4個,面積1100余畝,統一管理長棗園1200畝,涉及2個村5個生產隊325戶;投資建成保鮮庫2600平方米,烘乾房500平方米,包裝車間1200平方米,建成電商平台2個,產業鏈不斷完善,已在全國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350多個配貨中心和直銷視窗,產品遠銷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大都市,靈武長棗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從單一產業到多元經營

東塔鎮果園村支書武金華是聯合社首任理事長,他說,“聯合社成立後,我們在靈武長棗產品品質標準、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方面進行了統一指導和協調,各個專業合作社實現了一體化聯合。”

靈武市林業局副局長朱國軍向記者介紹:“聯合社的這種融合統一,並不是要限制手腳,與此相反,因為減少了各種惡性競爭的後顧之憂,發展環境更好,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技術、資金與資源上的支持保障,各個專業合作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專業優勢得到了更大的發揮,原來單打一的產業結構被打破,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經營局面。”

楊佔成喜歡種植,他從農民手裡流轉過來400多畝地,種的靈武長棗在當地響當當。他的兒子楊旺喜歡養殖,從部隊退伍回村後,楊旺在棗園裡搞起了林下養雞,他首批養了5000隻雞,每只可以純賺50元。父子倆的富成生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結合,乾得紅紅火火,帶動了不少周邊村民跟著搞起了生態循環經濟。

靈武市寧六寶果品專業合作社依托退耕還林發展起來的130畝棗樹,建立了集科技示範、餐飲、娛樂、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靈武長棗莊園休閑農業示範園,建起了設施靈武長棗拱棚1000平方米、餐飲娛樂廳1200平方米、休閑垂釣中心3000平方米、果品冷藏保鮮庫1000平方米、禽畜養殖基地3000平方米。

園區通過實行“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美麗的自然田園風光,集成配套開發多項特色產業示範種植特色果菜,養殖特色禽畜,為遊客提供餐飲、垂釣、娛樂、水果采摘、觀光、度假等方面的優質服務,讓遊客親身體驗“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乾農家活、享農家樂”帶來的樂趣,年接待遊客7.2萬人次,一年收入800多萬元,解決了1000多人次就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退耕辦副主任吳禮軍日前到靈武市調研後說,靈武市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平台,大力發展以靈武長棗為主的生態經濟產業,積極探索生態產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引導種植戶和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從小合作走向大聯合,不斷伸長產業鏈,實現多元化經營和多方共贏,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借鑒。(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