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仁堂原材料及採購成本超營收五成 3年23次上品質黑榜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記者 吳婷

創立300年的北京同仁堂(60008.SH)爆出“蜂蜜門”。

12月15日,同仁堂被爆出使用過期蜂蜜;21日,再被山東省藥監局點名白礬抽檢不合格。一周時間,同仁堂股價從12月17日開盤28.71元/股跌至21日收盤價26.83元/股,市值蒸發25.76億元。

事實上,“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同仁堂早已將此古訓拋之腦後,而屢登黑榜的背後,則是快速擴張造成的品控之患。

上市22年,同仁堂總資產已由1996年的6.53億元,增至2017年的187.08億元,翻了28.6倍。

與此同時,長江商報記者梳理其年報數據發現,同仁堂僅原材料及採購成本就佔營收超五成。其中,醫療商業採購成本佔整個原材料成本超六成。

零售業分析師王源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同仁堂擴張太快是造成其當下問題爆發的主要原因。王源分析指出,從整個行業看,隨著中藥行業的發展,上遊中藥材變得稀缺致使議價空間加大。加上近年來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中藥製造企業生產成本普遍加大,從而壓縮了中藥製造企業的利潤空間。

而同仁堂在快速擴張中,一方面要顧及主營業務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還要發展多產業鏈布局、執行代工生產,顯然無論是主營業務,還是其他附屬業務都有可能存在產品監管漏洞,為產品品質埋下隱患。

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截至目前,2016年以來,北京同仁堂累計被藥監部門點名通告達23次。

代工地鹽城同仁堂專櫃:全城蜂蜜缺貨

“同仁堂的核心競爭優勢在於長久歷史積攢下來的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有三大支點:一是品種,二是品質,三是誠信。品牌是在這兩點基礎上積累起來的優勢外延。”這是同仁堂總經理劉向光,今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同仁堂品牌信譽的一段描述。

這個擁有349年發展歷史,曾被皇家供奉的禦藥,一直以“選料上乘、配方獨特、工藝精湛、療效顯著”的產品特點自稱。然而,隨著近日同仁堂代工企業將大量過期、臨期的蜂蜜進行回收並送入原料庫事件曝光,同仁堂形象遭受市場詬病。

12月19日,長江商報記者抵達代工企業所在地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鹽城金蜂”),發現該工廠已疑似停產。

長江商報記者走訪發現,鹽城金蜂附近並沒有大型養蜂廠,在濱海縣也沒有一家同仁堂連鎖店。不過,在鹽城市某商場一樓大廳中,同仁堂櫃面顯得十分醒目。當記者谘詢蜂蜜時,該銷售人員先語焉不詳,後立即表示全市蜂蜜都暫時無貨。當記者想要查看禮盒時,銷售人員則以只是包裝盒為由拒絕。

值得注意的是,與同仁堂其他動輒幾百上千元的禮品相比,同仁堂蜂蜜禮盒僅25元,遠低於蜂蜜同類產品價格。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市面上蜂蜜分為純原蜜(分生蜜和成熟蜜)、喂糖蜜、勾兌蜜、濃縮蜜,其中勾兌蜜有蜂蜜口味,商家充當蜂蜜銷售,售價低,不完全是蜂蜜。

有數據顯示,國內全行業的蜂蜜產量大約為年產20萬噸,其中一半出口,內銷的產量10萬噸左右。但每年全國市場的銷量卻達50萬噸。也就是說,市場上的蜂蜜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真正的蜂蜜。

一位蜂農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如果鹽城金蜂所回收使用過期蜂蜜是真蜂蜜的話,“或許是因為蜂蜜彌足珍貴。”

醫藥商業採購佔原材料成本六成

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同仁堂擁有的藥品品種逾800個,常年品種超過400種,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 等類別。要保持產品品質及其競爭力,“護城河”難度之寬、之深都需要足夠的技術、資本和科學的管理。

“同仁堂擴張太快。”王源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產品線較多,要同時保證品質,難度確實不小。同時,隨著藥品零售行業監管日趨嚴格,藥企的管理成本與運營成本上行,都會給企業很大壓力。

資料顯示,1992年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組建成立,1997年由集團公司六家績優企業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由6個子集團、5個子公司和3個院所組成,涵蓋現代製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截至2017年末,其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等六大類產品2600余種,36個生產基地。據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同仁堂共參股或控股167家公司,其中有163家與其合並報表。

對於主營中成藥生產和銷售的同仁堂來說,其子公司同仁堂蜂業業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年報顯示,同仁堂蜂業2017年度營業收入為2.8億元,淨利潤為268萬元,其營業收入佔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133.76億元的2.09%,淨利潤佔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淨利潤17.42億元的0.15%。

2018年1-9月,同仁堂蜂業營收為1.97億元,淨利潤為-87.3萬元,其營業收入佔同期同仁堂營收(未經審計)104.77億元的1.88%,而同仁堂同期淨利潤(未經審計)為14.49億元。同仁堂亦表示,本次過期蜂蜜事件對公司收入利潤等財務方面影響甚微。

而從主營業務上看,同仁堂分別為醫藥工業,醫藥商業兩大類。在成本分析表裡,醫藥工業包括原材料、人工、燃料及動力、製造費用;而醫藥商業則只有採購成本。

年報數據顯示,2013年-2017年醫藥工業中原材料成本分別為18.31億元、20.97億元、21.4億元、24.8億元、27.17億元;同期醫藥商業採購分別為26.65億元、29.25億元、35.92億元、40.23億元、47.09億元。

同期,原材料和採購成本累計分別為44.96億元、50.22億元、57.32億元、65.03億元、74.26億元;同仁堂營收分別為87.15億元、96.86億元、108.09億元、120.91億元、133.76億元。按此計算,2013年-2017年,同仁堂醫藥工業中原材料和醫藥商業採購成本,累計佔同期營收比分別為51.59%、51.85%、53.02%、53.78%、55.55%。

與此同時,可以看出醫藥商業採購5年累計金額達179.14億元,佔同期累計營收的32.76%,佔同期原材料和採購成本291.77億元的61.4%。

也就是說,在同仁堂原材料及採購成本中,僅醫藥商業採購成本佔比就超六成。

今年6月,商務部發布《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中藥材流通市場常見的741個品種中,220個品種價格上漲,平均漲幅為24%;187個價格下跌品種價格平均跌幅為13%。

王源指出,隨著中藥行業的發展,上遊中藥材變得稀缺致使議價空間加大。近年來,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中藥製造企業生產成本普遍加大,從而壓縮了中藥製造行業的利潤空間。

而同仁堂在快速擴張中,一方面要顧及主營業務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還要發展多產業鏈布局執行代工生產,顯然無論是主營業務,還是其他附屬業務都有可能存在產品監管漏洞,為產品品質埋下隱患。

3年23次上黑榜

上市22年的同仁堂,截至2017年年末,總資產187.08億元,相比上市時的1996年總資產6.53億元,22年資產翻了28.6倍,市值也從上市時14.18億元上升至如今368億元(截至12月21日),累計漲幅達24.95倍。

“規模的擴大一定是以扎實的經營品質為前提,不盲目做大。”劉向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坦言,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速度和品質始終是一對配比難度很大的指標,尤其是在上升通道中,很容易出現“一快遮百醜”。

在他的設計中,同仁堂需要時時自省,用科學完善的內控制度和可量化的指標來檢視、控制運營風險,確保企業安全運行。

然而,打臉的是,過期蜂蜜事件剛過,21日同仁堂又上山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黑榜。官方公布顯示,近日發布了關於65批次藥品品質抽檢不合格的通告,涉及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白礬產品,樣品來自高唐金堤古方。

這並不是同仁堂今年第一次上藥監黑榜。2018年5月24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於9批次藥品不符合規定的通告,經山西省食品藥品檢驗所等2家藥品檢驗機構檢驗,標示為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企業生產的9批次藥品不符合規定。

2018年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61家企業生產的65批次中藥飲片檢驗不合格,其中包括北京同仁堂。

而在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共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藥飲片名單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績”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中藥飲片有5次上“黑榜”,涉及杜仲、製沒藥、乳香、白礬、土鱉蟲、遠志等中藥飲片。另外,同仁堂全國範圍的連鎖藥店作為“檢品來源”被通告的有10次。

2016年一年,同仁堂也6上“黑名單”,山東、四川、湖北、貴州等多個省市抽檢發現同仁堂存在產品不合格,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熟)骨碎補等品種。同仁堂在山東淄博的藥店還因為銷售劣藥被處罰。

當時,同仁堂在澄清公告中稱,上述品質問題的相關生產企業——同仁堂藥材參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製藥有限公司都是同仁堂集團下屬公司,但與上市公司無關。

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2016年以來,北京同仁堂累計被藥監部門點名達23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