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癌藥即將迎大降價,病友能得多少紅利?

文/羊城派記者 陳澤雲 實習生 孫儀穎

10月10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了《關於將17種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的通知》。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

此輪醫保談判的降價幅度讓業內人士直呼「滿意」,隨著醫保價格逐漸執行,這些抗癌藥的使用有望進一步放量,提高患者用藥的可及性。對此,多家外資葯企表示,將全力配合醫保目錄的落地工作。

9個品種降幅超過65%
業內反映「很振奮」

這次醫保談判涉及到12家企業的18個品種。16個為進口品種,2個為國產品種,包括正大天晴的安羅替尼,以及恆瑞醫藥的培門冬酶注射液。

根據最新出爐的談判結果,除了諾華公司的磷酸蘆可替尼片不在名單內,其他17個抗癌藥均順利達成談判。

梳理髮現,這17個抗癌藥,其中12個實體腫瘤葯和5個血液腫瘤葯,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涉及非小細胞肺癌、腎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個癌種。

17個談判藥品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

其中,降價幅度超過65%的品種包括:阿昔替尼、克唑替尼、舒尼替尼、奧西替尼、尼洛替尼、培咗帕尼、賽瑞替尼、西妥昔單抗、伊布替尼。

「這個談判本身來說是很艱難的,中國政府跟外資葯企在專利藥品尤其是新葯上的談判持續了好多年。此前業內預計此次降幅能達到40%左右,現在平均降幅超過50%,這個結果很振奮人心,業界各方對此普遍都是很滿意的。」第三方平台鼎臣顧問創始人史立臣表示。


圖/視覺中國

記者注意到,醫保談判順利完成,市場振奮情緒也傳導到了股市。截止10日收盤,A股282家(停牌除外)醫藥上市公司中,共有135家收於陽線,比例接近50%,其中,千山藥機、天宇股份等實現漲停,翰宇生物、海特生物等創新研發葯企股價均大幅飄紅。

「以價換量」效應顯現
供應成問題嗎?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葯企而言,以價換量是參與醫保談判的重要出發點。據申萬巨集源研報數據顯示,此前第二批談判目錄中的36個藥品從2017年四季度開始執行談判價格,降價帶來放量效應已非常顯著,完全實現「以價換量」。

其中,典型如羅氏的曲妥珠單抗(赫賽丁),大幅降價65%,今年一季度相較於去年第四季度銷量增幅164%,銷售額增幅3%,因為銷量大幅增長還一度出現斷貨。

而隨著新一批這17個抗癌藥逐漸執行談判價格,價格下降,銷量也有望大幅提升,會不會容易出現赫賽丁一樣的供應短缺問題?

對此,史立臣表示,對於葯企而言,需求在增加,生產量也應該放大,這是在參與醫保談判時就應該考慮到的問題,不應該放任供應短缺的情況出現。

記者也從羅氏方面了解到,在赫賽丁出現短缺問題之後,羅氏方面已經申請了更高產能的生產基地來緩解該葯的短缺問題。

此外,輝瑞方面也表態稱,旗下抗癌藥納入醫保目錄後,將一直致力於與政府及所有利益相關方通力合作,進一步改進旗下抗癌藥的可及性和患者的可支付性,更好地幫助患者來滿足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圖/視覺中國

進口葯降價倒逼本土葯企加強研發

今年以來,進口抗癌藥先後經歷了零關稅、降增值稅、以及納入醫保談判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響,「這對於切實降低癌症病人的負擔、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史立臣表示。

不過,在專家看來,想要真正把抗癌藥的價格降下來,仍然要從更多方面著手。

「一些進口抗癌藥,特別是原研葯仍然是比較貴的。對於部分經濟能力比較差的患者來說,由於原研葯與仿製葯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即便進口葯降了50%,他們仍然傾向於通過代購等方式去購買更為低廉的印度仿製葯,這造成了用藥安全隱患。」

史立臣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將「全球化採購」納入到政策考慮範圍,針對某一類的重大疾病的大品種進行全球採購,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將更多符合葯監局生產標準的仿製葯均可以納入到採購範圍,更有效率地遴選出性價比最高的藥品。

另一方面,業內分析指出,從現階段來說,國內的本土創新葯的研發能力仍然是比較匱乏的,特別是在靶向葯、單抗藥等高端抗癌藥領域,仍然是以進口原研葯為主。

隨著進口葯即將降價,對於一些本土創新仿製葯而言,原本的性價比優勢將不再明顯,這也將倒逼本土企業在產品療效及研發上更下功夫。

來源 | 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責編 | 崔文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