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式茶飲與茶有什麼關係呢?

實話,在2015年,對新式茶飲產生好奇,一年裡跑了全國市場,當時的新茶飲品牌還沒現在這麼多。一圈市場考察後,以及根據自我認知的追問,我基本否定了茶在新式茶飲這塊的發展方向。不是否定新式茶飲,這個行業是一定會有市場,從過去的香精奶精到消費更新驅動下的原料更新,太空更新,沒毛病,一定會發展迅猛。

但我對茶葉在新式茶飲中起到的作用否定了。新式茶飲的目標用戶群是18-30歲年輕人為主,人的生理特點在年輕時更願意接受顏值高,甜度高,不苦澀的飲品。這與茶這個植物所能提供的是相反的。新茶飲更多產品研發,應從採用果蔬、奶製品、花草類,健康糖類等,通過產品色彩,口感的均衡及多樣性來打動客群。

這些與茶的自帶屬性並不一致的。

於是,我認為,茶雖然能在新式茶飲中產生銷量的增長點,但並不能轉化,他們就是遠房親戚而已。年輕人不太可能通過新式茶飲來了解茶的本質,了解茶文化。只是從健康屬性這個維度來看,我們也能通過新茶飲吸取到茶的健康,這是茶價值的一個方面,很好,但對於茶,如果僅僅利用了它的健康屬性,巨大浪費啊。

茶的健康,品飲,審美,文化,四大價值屬性,是我們喝茶時能體驗到的全方位美好,如果一包茶,隻給你一個健康功能與一絲絲口感體驗,對於這包茶,如果它會開口說話,定會大聲喊冤啊!

簡單說, 新茶飲,只是茶消耗的一個管道,是茶發展的一個外掛。對於讓更多人愛上喝茶,了解茶文化,起不到轉化作用。

如果想借用新茶飲的風口,做傳統茶,做清飲茶,沒有必要,也不符合底層邏輯。再如果拿新茶飲來說中國茶文化,給自己品牌貼一個茶文化的標籤就更可笑了。

的確,在目前全球茶葉消耗中,清飲隻佔了少部分,大多只在中國。

但,這恰恰是中國茶行業可拓展的太空,意味著中國茶能有更廣大的市場前景。我們不能以目前的這種現狀做為標準來衡量茶的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仔細分析茶的發展歷史,散茶清飲在中國僅僅從明末才開始,而調飲卻具有更漫長的歷史。為啥會形成清飲並被接受,這是茶的屬性使然,也是茶加工工藝進步,這種底層基礎帶來的一種發展,一種進步。

我們再分析調飲,在唐代基本是調飲,那時,茶葉加工基本是綠茶。我們六大茶的發展,白茶,紅茶,烏龍茶都是在十六世紀才出現,距今400多年而已。那麼早在唐朝,為啥需要調飲,就一個理由,綠茶工藝單一的口感,苦澀的口感,只有在加入香料、鹽、辣等食材中尋求可入口的價值和變化。

同樣的理由,全球其他產區的茶,主流是大葉種,標準化的種植加工,形成茶葉工業化。一年12個月都有採摘。從茶樹基因到加工原因,這類茶是不適合單獨飲用的。當然也要高品質的,在最好茶季最好的鮮葉等級加工的茶也是適合清飲的。我的意思是,因為總體上原因,更多適合調飲。

同時,印巴地區因為與英語國家的歷史淵源,他們的茶,尤其紅茶以及調飲方式,在中國以外的國家中被很好的推廣與接受。這是歷史的原因,不是產品本身的魅力原因。

回到我們國家,目前茶葉種植加工的現狀,我們品種多樣,茶產區地理條件多樣,加工方式多樣。同時大量灌木型茶樹,這些都形成了中國茶與國外茶在植物性能上的不同。於是,清泡這類茶,能最大化展示出這些茶的特點,享受這些茶給人類帶來的樂趣。

為啥目前西方國家,還是隻接受風味茶,難接受純茶?風味茶,與我們新茶飲的產品有類似的口感,只是前者是沖泡前拚配,後者是沖泡時拚配。

根據我對國外風味茶的了解,就說TEAVANA DAVIDSTEA 這幾個大牌子,他們所使用的純茶料成本基本在百元以內,茶的消耗在他們飲品中並不是高端的,也缺乏文化的賦予,怎麼說呢?感覺就是一種飲品,不是水味的飲品,有健康功效的飲品,沒有故事,自然價格就是與其他飲料相當的,自然使用的純茶原料不佳, 自然無法體驗到純茶的好,自然難以上癮,也就失去了茶做為嗜好品這個最大的價值。

也許這就是一種均衡與協調吧。這更為我們中國茶提供獨一無二的角色。把眼光放大到1000年前,放大到全球,你會發現,目前,我們中國所擁有的這麼多的茶樹種類,所創造出來的豐富的加工手藝,所形成各色有趣的茶文化故事,不正是我們中國茶所扮演的角色嗎?不同於歷史,也不同於其他國家。

我深深相信,中國茶,這種園地式種植的小喬木灌木 這些白茶,烏龍茶,黃茶,普洱茶,清飲方式,一旦有很好的品牌全球化視野,將中國茶文化用西方國家能理解與樂意接納的方式來展示,中國清飲茶的發展太空將更大更大。生產也將更加現代化,在保持多樣化的特色下,提供更多泛標準中國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