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分過後,健康首要需防寒!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秋分,到了晝夜平分之時。詩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晝夜均而寒 暑平」。

雲由濃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縟葉。「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靜謐。

秋分時節,每當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就會下雨,氣溫也隨之下降。這就是人們常所說的「一場秋雨一場寒」。

新鄭市公立人民醫院中醫科孫保軍主任提醒大家:秋季開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景物蕭條、空氣乾燥,如果不注意補水,身體水分會大量流失,對腎的危害很大。

「秋燥」還會侵犯肺部而發生燥咳、口乾、咽乾、唇乾、鼻乾等癥狀。

中醫養生,就是強調「治未病」,防患於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特別是秋分過後,氣候逐漸轉涼,養生保健主要以調理腎臟為主。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秋季主「收」,秋天養腎養生,應當適應時節變化,收藏能量,養護身體。

1.保暖胃部,防止寒涼

秋分以後,氣溫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故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睡覺要蓋好被子等。此外,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戒煙戒酒,忌暴飲暴食。

2.適量運動,輕鬆平緩

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健走、打太極拳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切勿大汗淋漓,這樣既可得到鍛煉,又可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在太陽升起後開始,落山前結束。

3.調養情志,放鬆心情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產生憂鬱傷感的情緒,容易導致體內分泌紊亂,引發疾病。因此,要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4.秋分艾灸,祛除虛寒

眼下氣象轉涼,燥邪、寒邪、風邪也漸漸增多。由於人體毛孔收縮,免疫力下降,感冒、咳嗽、腹瀉、過敏性鼻炎等虛寒病症也隨之多發。在秋分時節,藉助陰陽消長的變化,因勢利導實施艾灸,可以有效提高機體自身的免疫力,溫通陽氣,祛風散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