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女性生存指南》

播放GIF

互聯網對女性來說意味著什麼?當用戶被標記為女性後,可能會遭遇什麼?本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維度,並嘗試給出一份「互聯網世界女性生存指南」。

文章受權轉自「全媒派」(id:quanmeipai),文章所述觀點不代表新榜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在2019年東京大學學部入學式上,女權學者、《厭女》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教授發表祝辭:

「接下來你們即將生活的校園,是一個原則上平等的社會。在偏差值競爭中沒有男女差別。但,在進入大學時已經開始了隱性的性別歧視。進入社會後,更為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將橫行無忌。很遺憾,東京大學亦是其中一例。」

「你們今天認為『只要努力便能有回報』,這一想法正是因為至今為止你們周圍的環境對你們的鼓勵及扶持,並對最後的成功給予褒獎。在這世上,有即便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人,也有即便想努力也無法努力的人,更有因為過於努力而令身心俱損的人……更有在努力之前,便因為『你這樣的人行嗎』、『我這樣的人不行吧』等挫傷乾勁的人。」

上野教授的祝辭引發了諸多爭議,她指出的年輕人所面對的無論如何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社會」或許因為聽起來過於刺耳,或許有失偏頗,但從2018年東京大學醫學部的入學舞弊事件、曾發生過的女性凌辱事件,以及仍然存在著的女性考生偏差值標準來看,「厭女」都仍然存在,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也存在於互聯網世界的每個角落。

註:偏差值=50+10X(個人成績-平均值)/標準差,是日本大學錄取考生時的重要標準

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厭女」,尚有上野教授振臂一呼,互聯網世界中的「厭女」,卻更加無孔不入、難以對付,僅僅是一個標記,就有可能為女性帶來無盡的麻煩。

在互聯網成為女性

Ins驗證徽章會讓你成為全民公敵

在Instagram帳號上加公眾人物驗證徽章(在搜索結果中和相關個人主頁上,帳戶名稱旁顯示一個勾號,意味著 Instagram 確認是其代表的公眾人物、名人或全球品牌的真實帳戶)聽起來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沒想到對Lindsey Ellefson來說卻變成了一場噩夢。

Lindsey Ellefson是一位居住在紐約的普通記者,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公眾人物,給Ins帳戶「加V」也只是為了方便媒體工作而已。她從沒想過,這會引起陌生人的憤怒。

最初,惡意來自網友對她身份認證的質疑。「我敢肯定你的粉絲是買來的,你本來就沒有太多粉絲」,有許多這樣的評論和私信湧向她的帳戶;之後,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給她留言、私信,主題五花八門,大多數是帶著憤怒的攻擊和質疑。

Lindsey Ellefson的手機中至今仍保留著一個名叫「公眾人物」(public figure)的文件夾,其中保存著一些截圖。這些截圖是她Instagram帳號「加V」後,陌生人發給她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信息。Ellefson說,她保留著這些,主要是因為她仍然無法相信自己收到了這麼多離譜的攻擊和質疑,而這一切僅僅因為她是一個在社交網路上得到了驗證的女性記者而已。

這樣的事情離譜得讓人質疑它的真實性。更糟糕的是,這類事情仍然發生在互聯網世界的各個角落。

Twitter回復者的詛咒

在Twitter上,有一件給無數女性帶來困擾的事情——總有那麼一兩個陌生男性回復女性的推文。

這些人被統稱為「回復者」(Reply Guy),他們各不相同,互相之間也沒有什麼聯繫,但都很令人討厭。一般來說,他們的粉絲很少,隻回復女性,而且喜歡裝作很了解她們的樣子,雖然事實上他們誰也不認識。

Twitter上的兩位學者,@shrewshrew和Scott Barolo對這些人做過專門的研究,並根據所觀察到的回復者行為將他們分成了9個子類別,例如專註矇騙女性,降低她們對事物判斷力的Gaslighter。

@shrewshrew指出,這九類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掌握對話主動權,儘管他們的回復重複性很高,而且基本無意義。「這很煩人,因為回復者們總是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其實女性、LGBTQ等人群已經歷過數百次這樣愚蠢的行為了。」

色情報復與厭女症

色情報復(revenge porn)對於女性的互聯網生活而言,一直是一大困擾。

美國的Katelyn Bowden一年前發現一名男子在網上發布了她的私密照片,據稱這名男子偷走了她男友的手機;歐洲的Emma Holten七年前被劫持,隨後她的私密照片被發布到網上。

這樣的事情還在繼續。Emma Holten說,「2011年,當我成為色情報復的受害者時,我才意識到主動權根本不在我手裡。」她的電子郵件被黑客入侵,引發網路上對她的謾罵浪潮。「照片被分享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你就像第一次經歷虐待一樣。」

當然,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但這個問題對女性的影響是壓倒性的,尤其是在歐美之外的地區。女性的身體被物化、「被交換」——在WhatsApp的群組中,在Dropbos和Google Drive的文件夾中,在Slack頻道以及4chan平台的打包文檔中。

而在線上色情報復肆虐十餘年後,全球終於掀起一場反對網路厭女症的運動。世界各地的女性正在團結起來,試圖重新控制自己的數字身份和性特徵。

對Emma Holten,重新控制自己的數字身份是一場艱難的戰鬥。她在許多平台創建了新的帳戶,包括Soundcloud、Foursquare和academic,以嘗試「影響」谷歌的搜索演算法。隨後她雇了一名攝影師,按照自己的條件發布了一組新的親密照片。她還寫了一篇文章,並與《衛報》合作,製作了一段後來被瘋傳的視頻,記錄她的經歷。

「我當然不認為我所做的是一個可複製的解決方案,」Holten說,「創造新內容來對抗舊內容並不是一種生存策略。但至少,我所做的能讓人們意識到有多少人是這樣受害的,我所經歷過的,任何人都有可能經歷。」

這股反抗的力量正在形成組織,BADASS即是一例。它通過遊擊戰術來阻止親密圖片的傳播,並向所有匿名的噴子發出警告。它教女性如何使用反向圖像搜索來找到圖像的原始來源,並根據相關法律發出刪除通知。然而,BADASS也沒能成功推動俄亥俄州立法禁止私密圖片的傳播,俄亥俄州至今是美國僅有的幾個沒有相關法案的州之一。

儘管我們很高興看到反對網路厭女症的運動正在全球發揮作用,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的是,女性在互聯網世界的生活,仍然舉步維艱。

互聯網世界女性生存指南

一直參與巴基斯坦反抗網路厭女症運動的記者Saba Eitizaz曾經說過,「女性的空間一直在縮小,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放棄我們的空間。所以對我來說,保持沉默是沒有意義的。」

儘管現狀艱難,但女性對自己網路身份的控制權,卻永遠值得爭取。

男性:成為盟友

面對網路騷擾,女性通常被告知的解決方法是:註銷帳戶、將您的帳戶設置為隱私、阻止他們。這些方法或許有一定作用,但都沒有抓住重點。

男性需要參與進來,成為女性的盟友。

根據非營利組織Stop Street Harassment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約41%的女性曾通過簡訊、電話或互聯網遭受性騷擾。儘管如此,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8歲至29歲的美國男性中,只有55%的人認為網路騷擾是一個「主要問題」,更多的男人關心的是言論自由。同一項調查顯示,56%的男性認為「人們能夠在網上暢所欲言」,43%的男性認為「人們能夠在網上感到受歡迎和安全」。

在實際行動層面,男性表現得也比女性被動得多。根據數據和社會研究機構(Data and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2016年的一項報告,在目睹過性騷擾的女性中,42%的人「表示或舉報了性騷擾」,而在目睹過性騷擾的男性中,這一比例僅由33%。

無作為是有害的。「通常,這種沉默會讓虐待和騷擾繼續下去,」DSRI的創始人本奇說道。該組織賦予男性重新定義男子氣概,以阻止針對女性的暴力和騷擾。

本奇同時提醒男性,不要將自己與相關犯罪者進行比較。當男性通過「我沒那麼壞——看看他們」的心理暗示將自己和那些人分開時,他們就已經錯過了一個做出改變的機會。

女性:不再是「他者」

厭女症、跟蹤狂、被暴露的隱私圖片、莫名出現在私信箱裡的謾罵和質疑,還有幾乎被汙名化成貶義詞的「女權主義」……在互聯網中,女性所承受的惡意,離譜得不真實,卻又實實在在地發生過,並且仍在發生著。

在互聯網世界成為女性,意味著什麼?我們有些無奈地發現,即使在互聯網中,女性的身份,也仍然不屬於女性自己。作為「他者」,女性的數字身份,女性的話語權,仍然被控制。

而我們期待著有一天,不論是在互聯網,還是在現實世界,女性都不再是「他者」。女性的身份,由自己決定和掌控,每一位女性,都能自由地、原本地呈現美麗。正如上野千鶴子教授在東京大學入學式祝辭最後所說:

「請不要將你們的努力用於一己輸贏。請不要將受惠於彼的環境與能力,用於貶低不曾受惠的人們,而是幫助那樣的人。請不要逞強,而是承認自己的弱點,互相扶持著生活下去。誕生女性學的搖籃是女權主義(feminism)這一女性運動,女權主義絕不是讓女性像男性般行為舉止,或是讓弱者成為強者的思想。女權主義,是讓弱者在原來的狀態下被尊重的思想。」

參考文獻:

[1].https://mashable.com/article/instagram-verification-harassment/

[2].https://mashable.com/article/twitter-reply-guys/

[3].https://mashable.com/article/online-harassment-help-survival-guide/?utm_campaign=a-recirc-pathing-featured-urlrec-1&utm_source=internal&utm_medium=onsite

[4].https://mashable.com/feature/global-fight-against-revenge-porn/

[5].https://mashable.com/article/men-effective-allies-women-online-harassment/?utm_campaign=a-recirc-pathing-featured-urlrec-3&utm_source=internal&utm_medium=onsite

[6].http://www.stopstreetharassment.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Full-Report-2018-National-Study-on-Sexual-Harassment-and-Assault.pdf

[7].https://www.pewinternet.org/2017/07/11/online-harassment-2017/

[8].https://www.datasociety.net/pubs/oh/Online_Harassment_2016.pdf

[9].NJU學衡研究院.《年輕人,等著你的,是一個無論如何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社會——上野千鶴子教授在2019東京大學學部入學式上的致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