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臟神經官能症3個典例是怎麼回事呢?

1. 曬曬他的癥狀,看看有誰能超過他—54種啊!

2.為何嚴重不自知?頭腦由意識支配,身體由潛意識支配

3.身體不適求醫路漫漫,服藥不規律思慮心過重

第一例:2010年5月11日下午,三級醫院的主治醫生在醫院

遇到一位外地患者,男性,33歲,有其愛人陪同前來看病。有很多種身體的不適,因怕門診忙,說不清楚,所以就診前把自己的癥狀總結並列印在一張紙上。輪到他就診時,他出示了這張癥狀清單,而且反覆強調要醫生好好給他診斷和治療,得病已有2年多了,走了多個大醫院,看過不少醫生,斷斷續續服藥,病情時好時壞的。大夫掃了一眼,讓其自己統計一下癥狀的數量。患者認真盤點紙上密密麻麻的癥狀,總結出來共有54種。(醫生:我時不時會見到某個病人有10-20種癥狀,他這下可能創了吉尼斯記錄了!!無疑是神經(官能)症典型例子)

「我怎麼覺得自己渾身是病啊!」患者提著一大包的化驗單和片子,「醫生,我做什麼檢查都正常的,我到底怎麼了!?」

醫生調侃道:「你不應該來這裡找我看病啊!」

「為什麼?哪又該找誰看呢?」患者一臉疑惑。

「你應該被擔架抬著,直接去急診的!」 醫生說,「你自己看看這些癥狀吧!你還能活嗎?!但看看您的面部氣色,其實比我還好的。」

聽罷醫生的話,陪同患者來的愛人在旁暗自發笑:「即使看電視,他見誰不舒服,他就會說我也有這些癥狀啊!」

「還有好多重複的呢……」患者嘀咕道。

醫生答道:「那還有部分你沒總結出來的呢。即便是全都重複,砍掉一半,至少還有27種吧。」

經過詳細的診療,醫生確診該患者為神經症——伴多種軀體化癥狀。建議其在用抗焦慮症葯(至少服1-2年)的同時,需做一系列的心理疏導,效果才會很好。患者說:「您給我開點葯,我自己再調一調,不就好了嗎?」

醫生說:「葯肯定該服的。但為何您會有如此多的軀體化癥狀呢?給您的心理和性格特徵有關,又與您小時候的成長有關。小時候一直很受爸媽的寵愛吧(畫房樹人中的人象個娃娃:自己能一直像個小孩一直得到爸爸媽媽那樣的無條件的寵愛給多好啊!?類似情況另請參見科普文章「心與心的溝通--畫圖-識別個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徵」),養成了非常自我為中心的感知和思維模式啊!長大後外界環境稍欠友好,即很容易會產生內心的不快,時間長後,就越攢越多了。」xfjs18——01058477803

「這和小時還有關係嗎?就永遠這麼難受嗎?」

「可以想法減少這種難受的,前提是您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方方面面。光靠自己和親人的調整是不夠的。如何調整心理和性格特徵呢?恐怕需心理顧問師的幫忙才行,而且是很有經驗的顧問師,做長程的心理顧問和治療才可能有一定的效果。路給您指出了,走不走由您決定,願不願改變也取決與您自己.........」

(當時病人說那麼多檢查都沒發現異常,是不是他得了怪病,醫學尚未研究出來或需要開放新的高精尖儀器才能發現異常。我說你在窮盡思維上的可能,說白了,不過是在鑽牛角而已。那醫生,您能不能改變您的思路,重新考慮其它可能呢?我說這不是我非要這麼考慮,是現實的許多案例給了經驗和思路的方向,教會了如何考慮才最有效率和接近最大的正確性。我們大夫要是您這麼考慮問題,那對病人來說就是悲哀了,會執著於反覆各種儀器檢查。故找我看病,其實是很省錢的,省去你們不必要的很多儀器檢查。器質性癥狀自然有其規律,即使儀器查不出來,臨床查體也能查出來,或能正確的合理合情的被解釋;功能性癥狀也有其規律,需要大夫開動腦筋去仔細琢磨的。即使您從來沒做過任何檢查,您的這些癥狀,應該是功能性的。不管您如何感覺,如何難受,不管您的考慮如何,您剛一開口,剛把紙張一展示,我心裡就已有數了,您描述的話,解釋的話,3條也好,24條也好,都不改變您得病的性質。只是我不讓您說個痛快,您難受,心裡不會認可大夫的,而且我知道,您內心一定還有很多問題等著提出,還有幾個鑽牛角的問題等著拋給我。)

(當時我還說過:根據您上面的描述,哪怕是沒學過醫的人,只要不是傻子,心裡都能明了幾分。您愛人就是個明白人嘛!她的感受自然比任何周圍人都要強的,她要是還不明白,我就懷疑她.....。你看,她在旁格格笑呢!你不明白到情有可原,誰叫您是病人呢?看似身體有病實則病在心裡(理)。假如您真的明白,「悟透了,放下了」,何來這麼多癥狀?沒有這些癥狀,何必來京,來醫院??)

我上面提到的需要大夫開動腦筋去仔細琢磨的,看的病例多了,琢磨多了,經驗慢慢就豐富了。但大夫的思維方向要對,要能經得起實踐的有效檢驗。不能盲從書本知識和前輩的知識,要有發散性思維,要能思維和心胸同時保持開放狀態,要能反思和自我糾錯,唯如此學、思、吸才能有成效,才能進步。

面上這些神經症病人糾結於各種各樣的功能性癥狀和反覆檢查,背後是其強迫式的認知和思維模式,根源是其小時的某種成長模式的「種植」結果。哎!!!一聲嘆息,天下多少人遭受類似的各種身體不適,陷入其固有的認知和思維模式難以反思和自拔,「哀其不幸,嘆其不明(內心的)」啊!!

故我們當大夫的需要練就火眼金睛,需要耐心細緻,才有可能正確識別和處理類似案例,但同時我們確實在臨床工作中所面臨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下面另介紹一例病例,是一個頭暈的21歲大一女生。當日下午該病人由科室裡另一大夫推薦來找大夫臨時加號。大夫簡單詢問其癥狀後,先讓心理顧問師給其心理訪談30分鐘、後來病人等到旁晚6點半時,他才親自詳細接待該病人。通過簡約詢問和圖畫測試,又詢問心理助理所了解的資訊後,擬診斷是神經官能症/焦慮症/伴多種軀體化癥狀。 但該患者反覆強調自己沒有心理問題,無需心理治療,請大夫開藥儘快把這些癥狀消除了,她好儘快返回學校專心學習。

大夫粗略的詢問病史後,在病曆本上簡單寫了三行字,由於病人的主訴非常多,索性讓病人自己在病例本上寫下她的癥狀和感覺(見下圖)。

請留意下圖中最後一段話:「沒有心理睡眠問題,......,痛苦到想去死......」

請留意下圖中最上面一段話:「.......沒有心理睡眠問題,但癥狀嚴重到什麼都不能乾,不能學習......」

請留意最下面一段話:「6年了,.......,要身心崩潰了!」

大家讀到此,應該能明白什麼是「不自知」「典型的意識和潛意識嚴重阻隔」「頭腦由意識支配,身體由潛意識支配」「身體感覺很多癥狀,心裡否認(迴避)心理問題」。

這樣的病人在此時此刻,感覺痛苦萬分,但內心與身體是隔絕的,何來自察自悟??

沒有自察自悟,何來自我(心理)調整??沒有自我(心理)調整,何來癥狀的減輕和消失,更別奢談心靈的成長和人格的成熟!!!沒有心靈的成長和人格的成熟,何談輕鬆愉悅富有成效的人生啊!!

這就是為何總有人暗自嘆息:看,別人的人生陽光明媚、歡聲笑語、簡單輕鬆!思,我的人生為何暗淡無光、痛苦叢生、紛繁無序無趣!!

大夫又給患者做「房樹人」畫圖測試(見下圖)。

從該圖格局可以分析出,畫者缺乏安全感,依賴性強,典型的自我為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非現實中。樹的外形表明內心有封閉的地方。房子的門窗代表與人的溝通未必通暢。人畫成了一個小女孩,心智如小女孩般,有唯美傾向,但內心不自信,希望自己就像小姑娘一樣被呵護,四肢的畫法表明做事缺乏行動能力。在畫者生命中家佔了很大比重,而樹在人的上面像壓著人,樹冠都畫在紙外,表明來自家庭的一些壓力很大,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情緒。樹和房子有交叉的部分,可以看出在事業(此處為學業)上有依附家庭的傾向。

據了解,患者15歲前很受寵,15後媽媽又生了孩子,此後開始間斷頭暈。在訪談過程中,患者提到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吵架,並有家庭暴力,當被問到具體指什麼的時候,她躲躲閃閃。爸爸對她要求很高,自己也不允許自己犯錯或不完美,為此曾休學1年。想到上大學後壓力會輕些,但難受依然如此,讓她很焦慮。

患者對神經官能症的診斷持反對態度,她也遍查了醫學、心理方面的知識,想儘快解決身體不適,提高成績,如不改變現狀,不能安心學習,今後不能找個好工作,只能位於社會底層了,而想到這些她又難免更焦慮了。

大夫給該患者的建議是:長期規律服藥(至少2-4年),同時在當地找非常有經驗的心理顧問師做長期和系統的心理疏導治療,而且家長要非常配合(言語和行為要做相應調整)才行。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良法。

評論:

一個人有軀體癥狀,而沒有器質性疾病,或者有器質性疾病但不足以導致或解釋已出現的癥狀,就要考慮神經官能症的可能了。一般身體出現多種的不適(超過4種以上後),又有心理誘因,就要考慮功能性問題(當然同時也要排除相應器質性疾病後)。而且上面這2名患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大夫總結:在生活中常見的神經症——出現的軀體化癥狀有:頭暈、頭痛、頸部僵硬疼痛、咽喉異物感、肩酸背痛、心慌胸悶、腹脹納差、四肢酸軟發涼、全身竄痛,嚴重者會有情緒低落、強迫思維/行為、煩躁焦慮、驚恐、瀕臨死 亡感、記憶下降、失眠多夢等等。

一個人自出生,受先天稟賦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會有心理能量多少的不同,會有思維模式的區別,從而形成一定的認知模式、心理特徵和人格。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都是被各種關係互相影響的。

人有許多的不良情緒,可以用正面面對溝通協調(當事人雙方之間)、申訴、傾訴、大喊、大叫、摔打枕頭、哭泣等等方式表達出來,否則很可能可以轉化為身體的各種不適。即使最近沒有不高興之事,幾年前或小時候的負面體驗或不良情緒,比如委屈、孤獨、害怕、恐懼、不安全等,長大以後也可以經常莫名其妙地表現出來(可以是情緒方面的,也可以是軀體癥狀方面的)。

會有人對這個說法產生疑問,常見的「暈血症」便是很好的證明,一個很正常的人,但是對於血有恐懼,那麼見到血的時候就會出現多汗、呼吸急促、心悸、面色發白等等癥狀,這些癥狀就是恐懼轉化而成的,一旦離開有血的環境,便可自行緩解。心理科上做過試驗,即使讓這樣的病人閉上眼睛,想像有血的場景(或其它不高興、恐懼之事等),病人即可馬上出現害怕、恐懼、尖叫、心慌、頭暈、出汗等癥狀。

與暈血相似,該患者的內心中定有許許多多沒有得到宣洩和處理的負面情緒,並且自己沒有很好的心理基礎,惡性循環使之越攢越多,很容易轉換成各種軀體不適。

大夫建議:有各種軀體化癥狀、情緒障礙、長期失眠、人際關係緊張等的患者,應儘快找神經內科、心理科或精神專科醫院的醫生看病,以確定是單純器質性的或心理性的,還是器質性加心理性的?配合相應藥物治療的同時,最好加做系統的心理顧問或心理治療。

感謝門診助理大津秀女記錄整理此案例

第三例:

這是前幾日我看的一位北京本地病人,無獨有二,她是手寫的癥狀清單(我委婉提出要把此清單放在此處,她沒反對)。

李L,女 60 頭暈和多種不適5年(20餘種)。發病前家庭有多種不利因素讓其焦慮擔憂。間斷服用過某些抗焦慮葯,但劑量未足夠和規律服用,也未做過正規的心理疏導。今囑其今後務必按醫囑服用藥物,可能中間會視情況調整劑量或品種,同時建議做一系列的心理疏導和治療。

點評:

軀體話癥狀,除上述提示的外,任何可以想像到的癥狀均可以是屬於神經症的。比如頭顱下陷感、緊箍感、蟻行感、某處皮膚髮緊感、突出感等等。但若認為自己不是自己、自己內心被洞察感、思維被控制感、好像誰都對自己有敵意或議論自己,反覆聲稱看見或聽見別人沒看見或聽見的東西聲音,等等。這些已超出神經症的癥狀範疇。那就另當別論,要考慮為精神癥狀了,應儘快去精神專科看病的。

後來病人又來門診隨診數次,有次病人問,所她曾經經歷的不痛快事早已過去了,當時很不高興,可是我現在不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了,為何身體還有很多的不舒服?

我的回答是:身體就是個記憶倉庫,不管您願意不願意麵對,曾經的傷痛、無奈、哀怨早已悄息無聲地潛伏下來,暗藏在倉庫的某一個角落了。否則,身體和內心不該如此難受的。自我調整,直接面對這些負面事件,重新梳理,把負面情緒儘可能處理好,但往往自我調整的效果欠理想,自然就犯病了。怎麼辦?找心理顧問師做正規心理疏導不失明智之選。她頓了頓,說以後再說吧,先服藥看看吧。我自然會尊重她的意願的。

舉例:

2007年某男孩(13歲)剛進了診室我就認出他來了(3年前找我看病時說頭暈,無法正常看書,我當時就考慮為神經症)。此次他堅持認為自己胸部的乳頭髮脹(外表無任何異常),其父帶他到協和醫院花了3000多元檢測各種內分泌激素和拍片,全都正常。我開完葯後,建議父子同去找友人王主任團隊的心理顧問師做心理疏導,當爸的說沒錢。我問他:「這3年多,你們到處看病花了多少錢了?」「4-5萬了,就是傾家蕩產我也要給他治好」。小孩本很機靈的,我動了惻隱之心:「那就等我出完門診給你們義務聊一次吧」。「我們還要趕去車站買火車票的」。「那隨你們便吧。」做心理顧問與否,要病人那方能主動配合,我們當顧問師的要尊重對方的選擇,哪怕是不理解、或斷然拒絕等,不能象「剃頭擔子一頭熱」的。

(孩子的母親在診室偷偷給我提供某細節:孩子在做作業,當爸爸的在旁督促。做作業中,小孩有時稍慢些,還在考慮時,爸爸非常不耐煩,一巴掌扇過去了,罵到:「你怎麼這麼笨呢?你以後怎麼能考上大學?老子白養你了!」。光此場景應該足以說明這對父子關係了,也能提示孩子的病因了。可惜大人不自知啊!類似的案例我已見過多例了)

這孩子的父親2個月後又專門來找過我一次,說孩子剛服藥有效,1個月又不行了,想讓我換更好的葯,最好是葯到病能除那種,貴點也行的(原先的葯其實已經是非常正規的抗焦慮葯了),也希望能單用中藥能治好病最好。其實我知道他早就看過無數醫生了(包括西醫和中醫),試過各種藥物和偏方,在家裡還請過巫婆和道士。我再次提議他攜兒子去做系列的心理治療(家長必須一同參加)。他又為沒錢為由馬上拒絕了(有的家長以忙為借口拒絕了,或從心裡不認可醫生的建議。現實中不少家長還是明白事理的,比如象「父母多責備,少年無語對;父母予尊重,少年笑意濃」裡的那對父母就非常知性和明理,非常配合我的心理疏導治療,效果是事半功倍啊!)。當爸的試過各種方法,那個急啊!兒子是他最大的希望啊!可惜他唯一心盲的、迴避的是他自身的問題,別人無從幫他,自然就無從幫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單從智力上講,是個學習的好苗子,真是可惜了啊!他今後能否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社會人我是高度懷疑的。後來我門診又遇到幾個類似案例,還有一位還是中學的校長,他教育別人的孩子頭頭是道,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塌糊塗,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心裡滿是委屈憤懣,只能破罐破摔了,不願給任何人交流,每日沉溺於網路。這些問題都出在哪兒?首先是當父母的大人心態出問題了,心太急,言語行為就欠思量了......。事業成功的人,拿自己那套強加給孩子,孩子未必能接受和承受的,故事業成功的人,孩子未必教育得當;事業不太成功的人,對孩子期望更高,孩子的壓力太大的話,也容易出心理問題的。養育和教育孩子,誰都希望把孩子養好,培養成才,但寬嚴慈威如何掌握一個度,實際上非常難的,但我想教育的基本內核應該是不變的,就尊重孩子,尊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當父母的多些陪伴、關注、肯定和賞識,少些要求、指責、反覆嘮叨、掌控、打罵等。包括我自己和我愛人在如何對待小女兒的問題上,有時難免會有不同意見和做法。好在我倆能經常商量溝通,我時不時也從原來思緒或情緒中跳出來,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是否有不妥當之處,是否自己的心態有些偏差,是否應適當調整等。

每每想起這些比較極端的案例,我是揪心的難受啊!中國的孩子為何這麼多的問題?這麼多的厭惡學習?這麼多的不願同父母交流?這麼多的心理脆弱(溫室中的豆芽菜)?這麼多的小皇帝(是長大後成大混蛋的可能胚料)?希望是一代傳一代,教育方式是很不考量,社會大環境又太浮躁、功利性強.....,教育的次品才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啊!這是家庭的不幸,社會的不幸,國家的不幸啊!!!

這也是我們無怨無悔在看普通神內疾病的同時,投身於心理知識科普(重點是青少年)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毫無保留地展示我們團隊所做個案詳細過程的動機所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