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吊銷30名中國學者簽證,美利堅何時變得這麽小氣

吊銷30中國學者簽證,美利堅何時變這麽小氣了?本報獨家採訪五位學者,談談美國的“簽證封鎖”。

據《紐約時報》14日報導,去年一共有30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教授、學術機構負責人以及政府政策研究專家的訪美簽證被吊銷,或進行行政複審,其中包括知名學者。

這些被阻撓前往美國的人堪稱是最了解美國的中國學者群體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大多對美國抱有友好態度,為增進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阻止他們赴美訪問是令整個中國學術界非常不解的事情。

早就傳出美方為防止被搞“情報”而收緊中國人赴美簽證的消息,一些從事高科技領域研究的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留學生赴美遇到困難。但是這些從事社科研究的人能對美國構成什麽“情報威脅”呢?

唯一可信的解釋是,美國的自信的確在迅速斷裂、萎縮,華盛頓建立在強大實力基礎上把控中美關係的信心嚴重動搖。為此它生出了難以自控的被威脅感。此外美方精英群體中的對華敵意在上升。不自信加上敵意導致了美處理中國事務一再出現非理性的衝動表現。

美國FBI甚至利用吊銷簽證來威脅有的中國學者,要求後者與美國調查部門合作。這是赤裸裸的“警察國家”表現。有媒體把相關細節公之於眾,這讓美國長期標榜的人權和自由形象情何以堪。

當年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洋溢著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各領域的全面自信,對接觸的猶豫大多出自中國方面。軍事交流是個典型例子,每當華盛頓在政治上有出格行為時,北京就會用停止中美軍事對話等動作予以回應。另外為防止美方對中國的滲透,極端反華人士也會遇到取得赴華簽證的困難。

現在整體情況正逐漸顛倒過來。中國人赴美因政治和安全方面理由被拒簽的情況已經遠遠超過中方對美方人士的訪華拒絕,主動停止中美某項軍事交流的一方也更多變成了美國,比如環太軍演當初是美國力邀解放軍參加的,2018年它取消了邀請,作為對中國南海政策的報復。

問題在於,美國仍總體上比中國強大得多,它的不自信是否來得太早了點?它對中國的防範表現完全不像一個超級大國在與時俱進的世界裡應有的樣子。它的做法更像是稍有不安全感就鑽進舊時的碉堡裡,以想象的安全抵禦想象的風險,將客觀現實拋至一邊。

看來美國的國家體制使它在處理同中國龐大而複雜的關係時感到吃力,它在將這種關係簡單化成自己熟悉的冷戰樣子,而中美之間的關係又的確不是冷戰,因此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出現前所未有的戰略性錯亂。可以肯定的是,錯誤的應對方式注定給美國國家利益帶來更多損失。

中美有全球最龐大的雙邊貿易,每周有300多個班機在兩國間穿梭。除了大宗貨物貿易,好萊塢電影越來越瞄準中國觀眾,美國的大學希望有更多中國留學生支持它們的繁榮。這樣的兩個國家如何能夠打“新冷戰”?需要一場什麽規模的歷史倒車才能夠把今天的中美關係拉回到過去?

“美國”這個中文譯名的含義是“美麗的國家”。然而美國最近一兩年的表現越來越難看,它變得多疑、敏感、不講理,組成它美麗的精神風貌越來越被未輸先怯的心理敗相所取代。

我們想對美國人說的是,你們的國家真的沒有那麽糟糕。也許是美國在過去一個世紀裡總體上太順利了,無論熱戰還是冷戰大都贏得勝利,因此對競爭的正常承受力幾乎流失殆盡。它失去了應有的從容和坦然,開展正當競爭的勇氣被用不健康手段避免競爭的願望覆蓋掉了。

不管美國變得多麽小氣,我們誠摯希望中國政府繼續保持對外開放、包括對美開放的基本態度。我們相信,開放的心態與多疑的糾結相碰撞,前者一定會帶來更多戰略上的綜合收獲。中國就是要開放地大膽前行。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原標題:美阻撓中國社科學者訪問,太小氣了)

獨家訪談:五位學者講美國“簽證封鎖”

遙想中美建交的1979年,兩國人員往來僅幾千人次,如今每天有超過1.4萬人乘坐班機往返於太平洋兩岸。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但《紐約時報》14日披露30名中國學者赴美簽證被吊銷或遭行政複議,震驚了很多人。據說這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發起的反情報行動的一部分,而這些學者多為推動中美交流的知名社會科學及中美關係專家。問題是,沒有人拿出所謂進行情報搜集的證據,外界看到的只是美國“呯”的一聲關上了門。《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5位簽證被吊銷或遭FBI約談的中國學者,聽他們講述個人遭遇及對中美關係的認知。

正準備登機,兩名FBI特工走來

去年10月,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突然接到美國大使館的電話,電話裡通知“你的簽證被注銷了”。問及緣由,對方僅稱“只能告訴你,你不符合美國10年簽證的審核標準”。

這次通話距呂祥上一次訪問美國不足15天。此前,呂祥拿著這本帶有10年多次往返美國簽證貼紙的公務護照已至少赴美五六次。去年9月,他結束訪美準備回國,在登機口附近一個咖啡桌邊休息時,一男一女突然走來並亮明FBI證件,要求呂祥跟他們去私密場所談話。呂祥表示不會離開公共區域,對方沒有再堅持。“談了大概半個小時,起初氣氛有點緊張,後來漸漸緩和了。”

“他們主要是想了解我的工作:跟哪些人有關,是不是秘密見了什麽人。他們似乎擔心我們去‘滲透’他們。”呂祥說:“我對他們說,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可以把我與每一個人見面的過程都詳詳細細地說給你們聽。沒有任何事情是見不得光的。”

前述經歷是呂祥第一次接觸FBI,他內心沒有因此產生什麽怨恨情緒,只是當時有點吃驚。“我們不掌握什麽國家秘密,我們的工作都是公開的,所以對他們提的問題我都給了非常直率的回答。反過來說,自己作為一個專業研究者,這次經歷也是了解美國的一個窗口,他們的提問方式以及問的問題,對我來說都是新的角度。能夠親身體會FBI的工作做派,這是一個意外收獲。”

呂祥表示,自己此前訪美都是很愉快的經歷,“儘管美方的學者或一些前官員跟我們交流時經常會有觀點不一致的情況,但總體來說是非常友好、非常坦率的。”之前聽說過有人被吊銷簽證的事,但真正落到自己身上時還是挺意外的,這是呂祥從事美國研究工作十年來所未見的。

《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中發現,中國學者赴美其實比美國人來華要小心謹慎得多。正如呂祥所說:“我們從來不會接觸他們任何非主流的人物和組織。每次出訪,都有公認主流、正規的智庫或學術機構邀請,在美期間接觸的人士也都是正規、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對於一些身份不太確切者的邀請,我們都是拒絕的,因為我們不希望在美國與任何敏感事件產生關聯。”

一些美國媒體提到,中國也在拒絕一些美方人士的簽證。呂祥說,這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不會去美國接觸非主流或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人士,而一些美國人到中國來,恰恰是為了跟一些主流之外甚至有可能直接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人士接觸。”

對於有美媒稱,FBI只要認定有關學者與中國情報機構有牽連就禁止其入境,呂祥說,“很荒謬,我寧願認為這是某個特定時期突然刮來的一股妖風。”呂祥跟一些美國學者朋友談過這件事,發現他們更震驚。“他們很不理解美國政府的做法,跟我說‘你永遠是受我們尊敬的訪問者’。”

“對方威逼利誘,而我堅決拒絕”

“我印象裡,5年前,中美之間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當然也有個別中國人訪美時遭對方刁難,要求把行李拿出來檢查之類的情況,但直接取消簽證比較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

金燦榮說,這種情況在美蘇冷戰時很常見。為什麽針對社科學者?因為他們的研究往往涉及政策,有可能跟政府部門有交流。“這在西方國家也是很正常的情況。沒有哪個正常國家會把做政策研究的學者當成間諜。”他說,“一些美國學者朋友也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是在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據了解,金燦榮本人也曾被FBI約談。

“回中國去,你會收到通知。”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不願再提他在洛杉磯機場的這段經歷,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一些美國媒體把學者和間諜扯到一起,美國方面可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對於我,不是指責我當間諜,而是通過取消我的10年多次往返簽證威脅我跟FBI合作。這是問題的關鍵。美國國家安全機器露出了猙獰面目。一些美國學者朋友也認為這樣做很不合適,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接近於冷戰時代反共意識形態主導的行動。”

朱鋒還對中美關係的演變做了些論斷。“中美關係已經發生質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全局性的”,朱鋒說,“阻撓正常學術交流只是一個方面而已。從2017年12月美國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把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開始,一系列手段就出爐了。”

一位同樣遭遇過FBI詢問並被取消簽證的不具名中國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跟呂祥等人的情況很相似,“對方威逼利誘,而我堅決拒絕,然後對方說要把我的簽證取消,我說‘如果要取消就取消吧’。他們可能比較惱火,結果真的廢止了我的簽證。作為一個中國學者,我不可能背叛自己的祖國。”

“理論上我可以申請單次簽證,但我發現,美方會設置各種障礙拖著,總說‘要審核’,其實就是設置了黑名單。”這名學者同樣提到一些美國媒體拿“也有美國學者拿不到中國簽證”說事。“兩者完全無法相提並論”,他說,“美國是大規模滋擾中國學者的正常交流活動,以取消簽證來脅迫他們與其合作,達不到目的就采取報復行動,非常惡劣。我曾和一位在華工作多年的美國人交流,他聽後非常震驚,表示自己在中國這麽多年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所以這確實能體現出美方手段的侵略性和粗魯。”

這名學者認為,越是如此,越要團結更多的美方人士,讓中美交流事業繼續下去。“我相信美國社會的有識之士對此非常清楚。同時,我們必須要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複雜性做出足夠充分的估計和應對。”

互訪講故事,為何一方慌了

“在這之前,我每年平均去美國三到五次。”今年1月,在美國亞特蘭大卡特中心參加完會議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被取消了簽證。王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去美國通常是舉辦並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活動,比如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貿易對話會等,“這裡面沒有任何敏感活動”。

去年底,美國胡佛研究所發布一份名為《中國影響與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惕》的報告。王文說,這份報告列舉了很多中國學者的名字,其中就有他。“按理說,中美兩國有正常的競爭和合作,大家按照規則辦事就好。你到中國來講美國故事,我到美國講中國故事,看誰講得好。但現在美國對中國學者的影響力開始感到焦慮甚至恐慌,於是採用非規則的方式,直接取消中國學者的簽證。”

不過,王文分析說,也不能排除這是美國某個政府部門為了攬權,擴大自身權力範圍的舉動。但從整體上看,這屆美國政府顯得比較缺乏自信,這種行為稱得上是對華采取“切割政策”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共有280多名人文社科學者的美國簽證被取消或受阻,或被FBI騷擾。

在王文看來,對此須有平常心,因為美國能“切割”280名中國學者,但“切割”不了中美之間每年逾530萬人次的人員交流。他認為,這也是中美未來長期“鬥而不破”進程中正常的波動,影響不了中美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融合、交流的大勢。

“我覺得真的不必大驚小怪,過度在意反而會助長想要跟中國‘切割’的美國政客的氣焰,讓他們覺得這樣做‘很有效果’,同時也會影響一些中國學者赴美交流的意願。”王文說:“就我個人而言,簽證取消影響有限,不去美國照樣可以做中美關係研究,而且美國在中國對外和國際研究中的比重在下降。”“我對未來去美國還是充滿信心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會更加坦然地接受。”王文補充說。

至於有人擔心中美關係,覺得“回不到從前了”,王文認為這與“平常心”看待中美關係並不衝突。他說,“從前”是美國絕對強、中國絕對弱,隨著中國不斷強大,中美關係會慢慢恢復,在新的階段達到平衡。“打個比方,現在的中美關係有點像2007年前後的中日關係,那段時間,中國的經濟總量即將超過日本,日本異常焦慮,屢屢在釣魚島問題上發難,中日關係空前惡化,而現在中國的GDP接近日本的3倍,中日關係相比那時更加和緩。”

“目前美國整體上處於極其焦慮的狀態,短期內還有可能出現更極端的手段,對此我們要有更長久的心理預期。”王文說:“同時,我們也要從中國戰略利益的大局來看問題,有更大的包容力,以比美國更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中美交流,這樣就不會落入少數人的‘圈套’。”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范凌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