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理學:有暴力傾向的人,大多成長於這3種環境下,你要留心了

一個人的性格與其成長的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而身邊的人和事則不斷的在上面塗鴉著,直到將一個人塑造完成。

大多數擁有暴力傾向的人,往往成長於一個能使他們心理扭曲的環境之中。尤其是下面這3種環境,有很大可能「製造」出一個擁有暴力傾向的人來。

(1)父母一方或雙方擁有暴力行為的

在心理學上,大量的證據表明,成長於一個暴力家庭中的人,往往更危險。其背後的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父母是使我們第一模仿的對象,具有一個「榜樣」效應,當我們的心智還不成熟,道德觀還沒建立時,我們會全盤模仿「榜樣」的行為。

其次,父母的暴力行為,往往向子女傳達的這樣一個信號:當面臨我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使用暴力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這種思想會根深蒂固的印在孩子的腦海裡。

或者說,這些孩子的社交技能出現了缺失。沒有人教他們,當與他人發生爭執摩擦時,還有什麼「非暴力」的手段可以去化解危機。

(2)觀看過大量暴力書籍/影視資料的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用一群3-6歲的孩子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這群孩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讓他們觀察他人暴力行為,另一組則什麼都不做。

然後分別給他們洋娃娃玩,結果發現,觀看過暴力行為的那一組中,對洋娃娃的「侵犯」明顯增多。

當然,這個實驗結論是符合常識的。長期觀看暴力性質的圖書或影視,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危險。

隨後,心理學家們又把那群觀看他人暴力行為的那組孩子分成了兩部分,其中一組讓他們看到那個施暴的人受到了懲罰。

結果,觀看到懲罰的那群孩子,隨後的暴力行為明顯減少。

當我們看到別人受到懲罰時,會產生「替代性」懲罰,從而抑製該行為。所以那些價值觀扭曲,宣揚暴力的作品,真的害了不少人。

(3)社交缺失環境

社交的過程,是一種讓我們學習如何與他人「和諧共處」的一個過程。沒有人天生就會處理危機,化解矛盾。這都是要學習的。

而缺少社交的人,往往同樣缺少了這些技能,因此,當他們遇到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更傾向於用本能,也就是暴力來解決問題。

同時,社交對化解心理壓力,保護一個人心理健康,也是不可缺少的。

結語:遠離這3種環境,不要成為一個「危險」的人。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