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堪比荀彧的全能型謀士:幾條高明的謀略,均被袁紹完美錯過

一度成為北方最大霸主的袁紹,他手下還是有不少頂級人才的。文醜如沮授、田豐,都是正直忠心且富有謀略的;武將如顏良、張郃,也都是一代名將。但袁紹還是敗了,他慘敗給了小弟曹操。有一點原因很重要,袁紹無法把自己手下都放到合理的地方。而堪比荀彧的全能型人才沮授,便就此被袁紹埋沒了。

沮授是冀州人氏,早年曾為冀州別駕,在韓馥手下效力。袁紹佔據冀州以後,他成功籠絡到了冀州當地計程車族集團。沮授以為得遇明主,遂傾心侍袁,還為袁紹提出了極為高明的戰略構想。正因如此,袁紹在前期對沮授還是非常信賴的。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成功助袁紹先後取得青、並、幽三州,進而統一了河北地區。但可惜的是,沮授有許多高明計策,全被袁紹給完美錯過了。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將漢獻帝接到了自己的老巢許都,就此站在了名義上的制高點。對此,袁紹悔恨不已,因為類似的戰略,沮授在一年之前便提出過。《三國志•袁紹傳》注引《獻帝傳》提到,沮授曾這麽勸說袁紹:“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可惜的是,袁紹對漢獻帝的正統性頗有意見,再加上有郭圖等人的反對,袁紹最終放棄了這個高明戰略。

待到袁紹佔據了中原四州後,他又想出了一個昏招——令三子一甥各自鎮守一州。眾所周知,袁紹疼愛幼子,後者患病之時,袁紹茶飯不思,甚至忘記了遠在徐州需要自己救援的劉備。也正因如此,曹操驅趕了劉備,掃除了內患,而袁紹也失去了官渡之戰的先機。袁紹分封諸子,擺明了有讓幼子繼承自己家業的想法。對此,沮授曾經苦勸:“必為禍始。”沮授沒有看錯,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倒是先展開了內鬥,最終反而便宜了曹操。

待到曹操勢大後,袁紹進行了一場會議——到底該不該攻打曹操?對於這個問題,沮授和田豐都提出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在沮授看來,袁紹本就佔據著大好局勢,而曹操治下的兗州和豫州,則是飽經戰亂之地。如此一來,袁紹只要堅守三年,曹操必然不攻自破。但袁紹不以為然,他始終沒把小老弟曹操當回事。沮授因為這才與袁紹唱反調,導致他後來愈發不受袁紹待見。

在郭圖等人的讒言下,沮授不僅失去了袁紹的信任,還被限制了權柄,手中軍權也被一分為三。需要指出的是,荀彧說袁紹是“外寬內忌”,是比較中肯的評價。因為袁紹從表面上看,他對名士謀士是非常禮遇的;但在心裡,袁紹卻見不得別人駁自己的面子。

田豐因為猜到袁紹結局,便被其下獄致死;而沮授越是提出自己高明的意見,袁紹便越覺得自己無能。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夕,也似乎看到了自己和田豐一樣的結局:“紹臨發,沮授會其宗族,散資財以與之曰:‘夫勢在則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 ”正因如此,袁紹在官渡之戰期間,完美避開了沮授的所有正確意見。

早在顏良作為先鋒進攻白馬之時,沮授便勸說袁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顏良有勇無謀,果然死在了關羽手中。曹操雖然首戰告捷,但不貪戀於一城之地,遂捨棄了白馬,退守於官渡。袁紹來到延津之後,再次否決了沮授分兵進攻曹操的提議,轉而令文醜追擊曹操。文醜和顏良一樣,作戰雖然勇猛但不擅長謀略,所以他很快也落入到了曹操的埋伏中,就這樣死在了亂軍之中。

沮授幾次預料到袁紹結局,不僅沒有得到重視,反而讓袁紹感覺自己丟了很大的面子,於是便收回了沮授的兵權:“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圖。”事實上,沮授的眼光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因為袁紹的實力本就比曹操強大不少,所以緩進戰術無疑是最適合袁紹的。但袁紹偏偏選擇了速戰速決,恰好正中曹操下懷。不難發現,曹操卻糧缺錢,他最希望的便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戰鬥。

對此,沮授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點,出於對袁紹的忠心,他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曹操還沒想到奇襲烏巢,燒掉袁紹的糧草;而沮授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曹操的致命之處。不出意外,袁紹再次拒絕了沮授的提議。頗為諷刺的是,曹操在這不久後,便進攻了烏巢,就此扭轉了官渡之戰的勝敗。由此可見,沮授這幾次獻計,可謂是神預言了。

因為烏巢之戰,袁紹錯過了最後一次打敗曹操的機會,導致他在官渡之戰中一敗塗地。戰敗以後,袁紹倉皇逃竄,而沮授卻在渡河之時為曹軍所擒獲。沮授成為了俘虜,心裡還不服氣:“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見禽耳。”不僅如此,沮授還一心求死,表示自己對袁紹的忠心。對此,曹操無不感歎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就這樣,沮授用自己的生命,最後一次表達了他對袁紹的忠心。

參考書籍:《三國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