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所不了解的茶事:撒鹽、“天水”和采茶女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享譽世界。

以茶代酒、以茶會友、以茶養德……過日子,一日不可無它。

品茶,是品百態人生,也是品千年文化。

喝茶為何要加鹽

陸羽撰寫的《茶經》,是茶學上最為重要的經典。其中第四章“四之器”,講述的是唐代飲茶所需的器具。在茶聖陸羽看來,這些器具都必不可少。正所謂“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但時過境遷,很多器具都已淡出了現代人的茶台。甚至於我們完全不知道它們存在的意義。鹺簋,就屬於這一類。

《茶經·四之器》中記載:

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製,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這裡所說的“鹺簋”,是用來存放鹽花的容器。為了方便取鹽,旁邊還配了竹製的工具“揭”。可是問題來了,喝茶需要加鹽麽?

唐代的時候,喝茶確實需要加鹽。《茶經·五之煮》中記載: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

由此可見,這鹽不僅要加,而且還很講究時機。要在水第一次沸騰之時,把鹺簋中的鹽花加進去。後面陸羽還補充了一句,意思是加鹽的量也要控制好。加得太多,也會奪了茶味。

茶中加鹽,倒不是古人的任性之舉。細細分析,其中確實有合理性。很多人認為,鹽的作用就是使食物變鹹。其實,遠遠沒有這麽簡單。

首先,鹽對於提鮮有著神奇的功效。生活中,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肉與鹽一起烹調時,便會產生一種類似於味精的味道。因為燒肉時,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氨基酸與鹽裡面的鈉離子相互作用,就生成了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而茶中也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在茶中加鹽,便會發生上述的化學反應了。

同時,鹽還是一種消化酶的激活劑。比如我們吃饅頭,乾嚼的話要過一會兒才能嘗出甜味。可是如果你吃上一口鹹菜再嚼饅頭,甜味很快就出來了。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人覺得饅頭和榨菜是“絕配”的原因。其實在做蕃茄炒雞蛋時,鹽的重要性甚至大過糖。這道菜雖然是酸甜口兒,但是鹽卻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即使放再多的糖,最後起鍋時也要點上些鹽調味。因此,民間才有了“無鹽不甜”的說法。台灣地區吃楊桃、芭樂等水果時要沾鹽,也是這個道理。

此外,鹽還能有效地祛除原料中的異味。加鹽之後,食物的口味更加純正。如烹調苦瓜時,切好後加少量鹽醃漬一下,濾去鹽水後再炒,可減少苦澀的味道。新鮮的魚放在鹽水裡洗一洗,也可有效除去泥腥味。因此,鹽不僅是調味品,在處理食材時也經常會用到。

唐代製茶工藝不甚成熟,茶湯中苦澀度較高。這樣一來,鹽就成了茶不可或缺的伴侶。

泡茶之水講究多

茶聖陸羽,對於水可以說十分重視。《茶經·五之煮》中著重講了用水之道。其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論點,至今常被人引用。

現代人能接觸到的水,大致有這樣幾種:天上水、地下水和表層水。

古代文人喜歡收集雨水或雪水烹茶,謂之“天水”。《紅樓夢》中,妙玉用自藏的“天水”為大家泡茶的橋段,可說是家喻戶曉。但以如今的自然條件來說,這種水與茶的緣分已盡。

未被汙染的地下水,懸浮物含量低,透明度高。但同時,在地層滲透過程中,因溶入了較多的礦物質,使其硬度偏大。細分起來,深度在1—15米的地下水稱淺層水。15米以下的水,則統稱為深層水。淺層水,一般較容易受到汙染,水質較差。深層水,水質一般不錯,可選為泡茶。

至於表層水,則包括泉水、江水、河水和湖水等。這些水所含礦物質不多,通常有較多雜質,渾濁度大,較容易受汙染,情況較為複雜。《茶經》中特意說明“其江水,取去人遠者”,強調的也是盡量避開人類活動的汙染。

還有一種水,茶聖陸羽沒喝過,那就是自來水。自來水一般屬於硬水或暫時性硬水。經過水廠淨化和消毒處理,符合飲用標準。

但要注意,用漂白粉消毒的自來水,往往會有較多的氯離子,氣味不佳。同時會使茶中多酚類物質氧化,影響湯色。這也就是自來水泡茶,色香味都要大打折扣的原因了。

當然,自來水畢竟是我們今天最容易接觸到的一種水。我們可以利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提升自來水泡茶的口感。第一,將自來水儲存於水缸或水桶中,靜放24小時,待氯氣自行揮發消失,即可煮沸泡茶。第二,適當延長自來水煮沸的時間,可使鈣、鎂、鐵、鋁離子沉澱,又能釋放水中的氯氣。第三,採用淨水器,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

明代張大複《梅花草堂筆記》中說:

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隻八分耳。

泡茶時水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采茶女的真面目

提起采茶女,大家腦補的都是仙女般的形象:婀娜的身姿,白皙的皮膚,俊美的面容,再穿上一件中式對襟小花襖,手挎小竹籃,穿梭在茶田之間。這樣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各大茶山的宣傳片中。節假日期間,不少人都準備進行一趟茶山之旅,甚至期待著與采茶女來一次完美邂逅。

宣傳片中的采茶女

可是,宣傳片中的采茶美女真的存在嗎?

《茶經·三之造》具體描述了采茶的環境與講究。比如,其中說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別看寥寥數語,卻指出了采茶的艱辛與嚴苛。

首先,好茶生長的地方是“爛石沃土”,想必一般都比較崎嶇難行。其次,還得是“凌露”采摘。山中的早晨,想想都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意。這麽艱苦的工作環境,小姑娘經受得住嗎?茶山上,真的有那麽多小姑娘在采茶麽?

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筆者走過不少茶葉產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一般情況下,采茶的工人多由中老年女性擔任。茶區的采茶老人戲稱,隨便找三位問一問,年齡加在一起也要二百歲左右了。至於那些宣傳片中的采茶少女,只有在“某某茶葉節”開幕時才請來。真正的茶山上,年輕靚麗的采茶女實在難得一見。

采茶,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不要說養尊處優的現代人,就連古人都是談采茶而色變的。清代詩人陳章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由於家鄉產茶,他對於采茶這項工作的辛苦程度非常了解。

他在《采茶女》一詩中寫道:

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雲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當年的采茶女,首先要腿腳靈便。茶葉生長的地方,大都是人煙稀少之處。詩中說“度澗穿雲采茶去”,可見茶山路線崎嶇難行。

其次,由於采摘的都是嫩芽,所以很不出數。忙活一上午,回來一看還不夠一筐。若是采摘早春茶,氣象還十分寒冷,加上清晨山裡格外潮濕,那滋味肯定不好受。采茶之苦,通過陳章《采茶女》的描寫可見一斑。

要說心疼采茶女的艱辛,還要說清代另一位詩人張日熙。他在《采茶歌》中寫道:

布裙紅巾儉梳妝,茶事將登蠶事忙。

玉腕熏爐香茗冽,可憐不是采茶娘。

詩人筆下的采茶娘,一身粗布衣裳。來不及梳洗化妝,就要忙著茶事與蠶事。忙得灰頭土臉,自然無暇顧及個人形象了。可到了最後,真正去享受一杯香茗的並不是采茶娘,而是有著纖纖玉手的大家閨秀。采茶女的艱辛,激發了詩人們憐香惜玉的情感。

(本文選自《月讀》2018年第八期、第九期)

《茶經》

叢書名:中華生活經典

作者:[唐]陸羽 著 沈冬梅 譯注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25.00元

《茶經》是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 它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不僅是一部精辟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大觀茶論》(外二種)

叢書名:中華生活經典

作者: [宋]趙佶等 著 沈冬梅 李涓 編著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28.00元

《大觀茶論》(外二種)共收三種茶書,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許次紓《茶疏》、黃龍德《茶說》。《大觀茶論》全面論述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藝,在古代茶文化史上有重要歷史地位;《茶疏》是明代茶文化的集成之著,詳盡而務實地論述了茶事的各個方面;《茶說》全面總結了明代炒青綠茶的製作工藝,所記錄的工藝程式為此後的綠茶製作所沿用。

《陽羨茗壺系·骨董十三說》

叢書名:中華生活經典

作者: [明]周高起 董其昌 著 司開國 尚榮 編著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32.00元

《陽羨茗壺系》考察陽羨陶工陶土的世系流傳,從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介紹了陶工一系的流傳。將紫砂工藝的發展過程,從初創、發展到興盛階段出現的名工名匠逐一記述,並且考訂其生平、藝術風格、所見傳器等,以鑒賞家眼光分別錄入書中,是第一部宜興紫砂專著。

《骨董十三說》從“骨董”字義談起,進而論其本義、類別極其見識與雜說,是我國收藏史上一部較早探討骨董收藏的專論。

《茶典:〈四庫全書〉茶書八種》

作者:[唐] 陸羽 等 著

版式:繁體豎排

定價:239.00元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為中國歷代典籍精華的薈萃,《四庫全書》收錄了八部茶學著作:《茶經》《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東溪試茶錄》《續茶經》《煎茶水記》。《茶典》將上述八種茶書結集,旨在製作一部“愛茶人的聖經”,以豐富的內容向當下的愛茶之人傳導中國的茶文化,並精選中國歷代“茶”主題珍品書畫九件作為插頁,使讀者能在古代書畫所營造的詩意悠然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感受到茶文化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澄明心神之道,讓愛茶之人在實踐茶道的過程中,借助這部《茶典》,更深刻地領悟中國的茶文化。

《〈茶董〉譯注》

叢書名:古代雅趣文化叢書

作者:李湛軍 主編 李超 卿至 譯注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30.00元

出版社:中國書店

《〈茶董〉譯注》是對中國書店所藏明刊本《茶董》《茶董補》進行譯注的普及性讀物,原書為明夏樹芳輯,明陳繼儒補正。晚明時期,文人熱衷於追求生活情趣和雅趣文化形態,夏樹芳、陳繼儒二人分別輯錄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以摘抄詩句、故事為主,將其時中國文人的雜趣、茶情演繹得惟妙誰肖,從雅致的文化情調中透射出古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

作者: 蔡榮章 著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38.00元

《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談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一是“茶如何製成?”如果連茶是怎麽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來不就像瞎子摸象?第二是“各種茶的認識”,市面上的茶葉有那麽多種類,它們的區別何在,如果沒有一些理論性的理解,難以進入欣賞的領域。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沖泡與飲用。學茶當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

《中國人應知的茶道常識》

作者: 蔡榮章 主編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38.00元

這是一本輕鬆閱讀的茶道常識,讀者可以在一問一答之間,輕鬆掌握茶道常識。本書講述了初學茶道之人應了解的各類茶道知識,比如高山茶的品質為什麽好?什麽是製作烏龍茶的真功夫?茶葉應該怎樣保存?茶葉的評鑒環境有何講究?購買茶葉時,如何僅從茶葉的形狀和色澤來判斷品質?如何判斷茶葉的浸泡時間?選購紫砂壺時為什麽要看是否三點平呢?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鑒賞名家紫砂壺?紫砂壺在使用前為什麽要開壺?一次茶會所需的茶葉量如何估算?飲什麽茶可以減輕輻射的傷害?等等。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

叢書名:甲骨文叢書

作者:[英]艾倫·麥克法蘭 [英]艾麗斯·麥克法蘭 著 扈喜林 譯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56.00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這是一部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植物的傳奇歷史。從古時候的“冷門”飲品到一種具有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商品,茶葉是如何被人類發現的?它為何以及如何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又是怎樣登堂入室、走入英國人的日常生活的?茶的種植和加工對這個行業裡的那些勞工以及他們的鄰居產生了什麽影響?茶的苦味是否說明它含有某種人們還不知道的物質,某種對人體有益的具有收斂性的“藥物成分”?茶葉對喝茶國家的文明又產生了哪些影響?茶葉的傳播和幾個同時崛起的強大文明國家之間是否具有更為廣泛的聯繫?那些可能的保健效果的真實性又如何?本書從一片鮮為人知的葉子開始,為大家講述了飲茶是怎樣成為人類歷史上讓人著迷的一種嗜好的,從理論上探索了茶對於塑造當今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的推動作用。

《中國茶密碼》

作者:羅軍 著

版式:簡體橫排

定價:49.00元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你會聞香嗎?茶香是怎麽來的?茶香與發酵程度有什麽樣的關係?如何更簡單地理解六大茶類?茶葉是如何發明的?茶葉的消費方式經歷了什麽樣的改變?人類歷史上為了茶葉而發生過哪些戰爭?喝茶有利於健康,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是什麽?如何喝茶才能對身體有益?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熟悉卻可能並不完全了解的中國茶。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