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水鄉建築遇上機器人,成就烏鎮又一網紅景點

江南依舊,水鄉仍在。烏鎮是個神奇的地方,當互聯網大會與千年古鎮融合,江南水鄉便被賦予超現實主義的元素。

今年互聯網之光展覽會,啟用了新建成展館,展館設計突出黑瓦灰牆的江南水鄉民居元素,但又與機器人、3D列印等高科技技術相結合。特別是新館外的“水月紅雲”四個智能建造亭,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機器人實驗項目群。打造出了烏鎮又一地標建築、網紅景點。

水亭:牆面由建築機器人現場自動化預製

四亭位於展館東側立面,分別為“水亭“、“月亭”、“紅亭”以及“雲亭”,這個項目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機器人實驗項目群。

首先是水亭,取紅磚為材料,力圖通過“機器人磚構”的智能建造工藝,實現園區的服務驛站功能。在建築形式上借助高曲率、多肌理的磚牆,求取烏鎮“水”鄉之意,是為“水亭”。

紅磚牆面以“水”為意,通過參數的調節形成了律動的肌理,並在陽光下借助光影的斑駁變化豐富了空間的質感與趣味。

水亭的全部磚牆面由建築機器人在現場進行批量化與自動化的預製。在保證短短一周內完成牆體的砌築工作的高效快速的同時,也實現了高曲率漸變牆體形態的精確砌築。

水亭總建築面積52平方米,場地面積190平方米。在砌築過程中,一造科技運用了機器學習技術對砂漿的塗抹質量進行監測,實現了對建造質量的有效閉環控制。

月亭:通過數字模型模擬建造過程

月亭形狀由三圓相切得到,雙門敞開時可讓月亭以擁抱的姿態面向場地,月門上布滿展示櫃,可供成列各色紀念品,取“月晴”的意象隱喻。

月亭的建造採用了建築機器人木構工藝。所有的幾何構件在半月形找形中實現了木構精準銑削。讓非線性的平面與木構單元形成了精準的建造對應關係。屋頂以陽光板作為屋頂材料,充分引入日光。月亭屋頂構架配合結構輔以LED照明燈帶,在夜間燈光透過陽光板漫射而出,使月亭獲得晶瑩剔透的視覺體驗,實如地上明月,呼應月亭設計的主題。

月亭總建築面積98平方米,場地面積239平方米,均通過數字模型模擬建造過程,預製加工後現場快速裝配,亦可拆解運輸,達到可循環使用的目的。

紅亭:機器人3D列印預製化結構單元

紅亭作為本次“互聯網之光”博覽中心內景觀大道中的主要節點的同時,還為互聯網大道中以“智能建造”為主題的景觀通廊起到點睛之用。

與烏鎮傳統中經典的青磚材料不同,紅亭以中國傳統紅磚為材料。總建築面積273平方米,場地面積487平方米,其形態設計從傳統磚結構拱殼的找形方法入手,依托現代先進的數字算法,對超薄殼體進行精確的形態設計。紅亭整體結構最大跨度40米,結構層厚度僅0.15米。

紅亭的建造中首次引入了建築機器人3D列印這一最新的建造技術,利用機器人3D列印的預製化結構單元為殼體提供結構模板,快速、高效、準確地完成了此項高難度建造項目,巧妙地解決了傳統磚結構殼體在建造過程中由於大量模板系統帶來的建造速度慢、材料浪費嚴重等問題。

雲亭:構件由4台3D印表機器人預製完成

雲亭長約20米,寬約15米,高約6米,由建築機器人3D列印改性塑料構件組成。其在內部劃分為三個空間體量,分別為一個室內咖啡廳、兩個半露天休憩平台,形成三束各自獨立的傘狀結構。

雲亭總建築面積139平方米,採用了預製裝配化生產的方式進行組裝建造。主體部分劃分為400余塊不同的列印構件。所有的構件通過4台建築3D印表機器人在兩周內預製完成,運往烏鎮互聯網大會會場進行現場裝配。

裝配過程也同樣使用到機器人定位技術,整個建造過程融合了機器人智能建造中從工廠定製到現場裝配的全部流程,革命性地提出了一種基於新型材料的智能化生產模式。

上遊新聞記者 楊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