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頭孢+酒精=生死瞬間?危害遠不止這些…

在酒文化盛行的中國,酒精和藥物相互作用對公眾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近日,朋友圈一篇「醫生親歷頭孢+酒精後生死瞬間」的文章引發熱議。

文章作者因服用「頭孢呋辛酯」後出現渾身瘙癢、呼吸困難、意識喪失等癥狀被送至急診搶救,所幸搶救及時,目前身體並無大礙。

作者在事後回想,自己曾在服藥前一晚飲用過半杯紅葡萄酒,於是判斷自己是在飲酒後服用頭孢類藥物,導致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並以此案例作為警示。

這篇文章的評論區儼然成為了大型會診現場。

看了文章描述查了一上午資料,說一下我的分析:這種情況是過敏性休克,也就是超敏反應,可能不是雙硫侖反應。

1、作用機制上不支持雙硫侖反應的依據:雙硫侖反應的罪魁禍首是頭孢藥物中的甲硫四氮唑,而頭孢呋新是不含有這個結構的。

2、發病時間雙硫侖反應發病時間通常在15~30分鐘,而這次發病是在服藥後2分鐘

3、是什麼導致了凌導的超敏反應這個可能要從頭孢呋新的代謝進一步查資料了,目前我還沒查到。

發病時間是2分鐘,極有可能是藥物被胃酸分解後的產物,但前面吃了飯,所以應該是弱酸環境下的產物,查具體資料時要注意。

我感覺這次還是過敏性休克的表現,並不象雙硫侖反應。

雙硫侖反應是一種乙醛堆積深度醉酒的表現。半杯紅酒量很小的,即使堆積量也是很小的,不該那樣劇烈的反應。

再說這次發病表現也並不太象雙硫侖,開始手癢,更象是過敏。治療的過程也是抗過敏,很快就過來了。

這不是雙硫侖反應,是典型過敏性休克,教授是高過敏體質,頭孢之前服用不過敏,不等於再次服用就安全。

可見,專業人士的爭議點集中於這個病例是雙硫侖樣反應還是過敏性休克。

實際上,雙硫侖此前作為一種戒酒藥物,被納入美國、日本等國藥典。服用該葯後即使飲用少量的酒,身體也會產生嚴重不適,從而達到戒酒目的。

而雙硫侖樣反應,又稱戒酒硫樣反應,是指雙硫侖抑製乙醛脫氫酶,阻撓乙醇的正常代謝,致使飲用少量乙醇也可引起乙醛中毒的反應,表現為為面部潮紅、頭痛、心悸、氣促,甚至休克等癥狀。

這類反應一般在用藥與飲酒後15-30分鐘內發生,其嚴重程度與用藥劑量、飲酒量成正比。

除雙硫侖之外,某些含有雙硫侖相似化學成分——甲硫基四氮唑基團的頭孢菌素同樣可引起這類反應,如頭孢呱酮、頭孢孟多、頭孢美唑等。甲硝唑、酮康唑等藥品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不過,有文獻指出,部分頭孢菌素雖然不含甲硫基四氮唑基團,但仍有患者服用這類藥物後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其反應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評論區中,更多醫生認為,這起事件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過敏性休克。

資料顯示,過敏性休克多發生在注射後5-20分鐘內,甚至可在數秒內發生,既可發生於皮內試驗過程中,也可發生於初次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時(皮內試驗結果陰性),還有極少數患者發生於連續用藥過程中。

其實,相較於雙硫侖反應,藥物過敏導致的過敏性休克更值得警惕。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過敏反應更加難以預測,有的人原來對某種藥品不過敏,後來卻會發生過敏情況並不鮮見。

人體若接觸過某種藥品後,身體裡有了抗體,再遇到這種藥品,就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另外,有些人的過敏反應主要是對藥品裡的雜質、輔料、添加劑過敏。不同廠家採用不同的生產工藝或生產設備,不同的輔料、添加劑,產品的雜質情況不同,也會出現「原來不過敏、後來過敏」的情況。

此外,個人的免疫系統不斷發生變化也是一個原因。

此前,我國國家葯監局曾多次發布有關頭孢引起的過敏性休克風險警示。

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資料庫中收到注射用頭孢硫脒致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277例,其中過敏性休克不良反應表現較為突出,佔嚴重病例報告的17.0%。

2008年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指出,國家中心病例報告資料庫資料分析提示,頭孢曲松鈉嚴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特別是過敏性休克,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因此,在用藥前應詢問過敏史,若患者是過敏體質,則應慎用這類藥物,並在臨床用藥過程中加強監護。

實際上,即使不與頭孢扯上關係,酒精所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此前,《柳葉刀》一項大型國際研究納入1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萬名無心血管疾病史飲酒者。

研究結果發現,一周攝入酒精超過100克的研究對象死亡風險會增加。以40歲的研究對象為例,一周攝入酒精200至350克,相當於10至18杯葡萄酒,預期壽命縮短一至兩年;一周攝入酒精超過350克,預期壽命可能縮短4至5年。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只要攝入酒精,無論多寡,出現中風、心臟衰竭、致命性顱內動脈瘤和高血壓的風險都會增加。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人們習慣上認為的安全飲酒量實際上並不安全,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會縮短人們的壽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