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決策:為了更好的決策,請使用WRAP流程法

文/最後一米陽光作者:謝丹儒

第一次送別人書,我選擇的是《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

這本書是2015年在我最迷茫的時候讀到的一本書,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帶我走出了迷茫,並意識到關注自身比關注外在更重要。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探索內心的聲音。這條路一走就是好多年,直至現在,我依舊關注內心的感受,反覆的去問自己:此刻的我是誰?

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就像初讀《西遊記》,人們往往關注“打怪”多於探索內心世界,關注“神魔妖怪”多於思考,在我看來,《西遊記》不是這樣的。它更多的是在探索一個“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哲學問題。

很多人喜歡孫悟空,他的實力擺在那裡,讓人無法忽略。但往後的人生裡,可能慢慢的你會意識到在這其中唐僧是最有意思的,哪怕他看起來無用。可是,回到職場,唐僧就是管理層最真實的寫照。而“唐僧師徒”就是一個小的團隊,管理的核心都在唐僧這裡,職員有“好吃懶做”的豬八戒,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沙僧,有定位清晰的白龍馬,還有跳脫,卻並不按照常理出牌的孫悟空。那麽唐僧的作用是什麽呢?既是決策者,也是領導者,更是項目發起人。

這其中,那些“妖魔鬼怪”有內心的“魔”,有外在的“妖”,這些就像人生路上的一個個“歧途”,“取經”是正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唐僧的口頭禪,每次到達一個國家,他總會對國王說:“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要往西天取經。”事實上,這不就是那三個問題嗎?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如果仔細思考,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很嚴謹的存在:因為是貧僧,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知道目標是什麽,知道目標在哪裡。反過頭問問自己同樣的問題,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該如何走呢?

很顯然,唐僧沒有說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這個目標太過於模糊,他更多的是基於現在的狀況給自己一個定位:貧僧。然後去完成這麽一個項目:取經。團隊也是慢慢建立起來的,雖然這其中少不了合作夥伴“觀音”的扶持。但如果說你連自己要什麽都不知道,哪怕別人想拉你一把,別人也找不到你的手。說到底,你在這個世界上,從哪來,到哪去,終歸要做的是你自己,要找的也是你自己。

關於《遇見未知的自己》同樣是這麽一個故事,它的核心主題是“我是誰”。你去讀你會發現,我是誰這個問題沒有你想象的那麽簡單:

“這本書借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情,幫助我們看到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我們的身心。並以故事的形式一層層將生活的本質剝開,來幫助我們解除現有的人生模式,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從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原本真實、快樂的自己。”

我是誰?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好的答案可能是:“你的真實身份不需要你去相信它。”你就是你,你不是別人,不是那些附加在你身上的任何外在的事物,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

現在很多人喜歡貼標簽,什麽文藝青年,什麽網紅大人,與之一起的就是“道德綁架”。這些仿佛就是在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必須這麽去做我才是我。可人哪裡會是這麽簡單扁平化的存在?建而言之,你說你是好人,顯然是很難進行論證的,更多的我們只能說我做過某些好事。可是,這好事是客觀存在,還是自己的主觀判斷呢?是一廂情願的看法,還是確確實實有益於別人呢?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可能你正在做的事情損人利己也說不定,甚至損人也不利己。也可能是,現在看來你做的確實是件好事,但是不久之後你發現好心做壞事了。

所以,我是誰這個問題真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我想這也是《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能夠影響數千萬人的身、心靈成長的原因所在吧。人們往往忽略了自身最本我的存在,忘了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在人生路上該怎樣作出選擇,哪些是重要的?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有這麽一個故事:

“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著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請問你在找什麽?男子問。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麽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男子詫異道:那你怎麽不在那裡找?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裡沒有燈呀,怎麽找得到?”

興許,你覺得上面的女子愚昧可笑,但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何嘗不是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樣,找錯了方向。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去選擇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找到想要的東西的地方,將注意力放在了錯誤的地方,放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就是這樣,很多人都在犯著這樣的錯誤,繼而淪為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如此,無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也似乎無可厚非。這就像在別人的地圖上找自己的方向,結果就像蔣方舟一本書的書名所預言的那般,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

“這個世界上,能讓你不開心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如果你堅持認為別人和外界是你不開心的原因的話,你就掉入了自動化的模式之中,而忘記了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別人的笑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別人的笑才是問題。”

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人的本質,以至於最後事物變成了枷鎖,而人們活得迷茫、不開心、不自在。

至此,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既是在探尋我們人生的意義,更是我們主動掌握人生的關鍵。

無疑我們人生路上總會遭遇到種種事情,面臨種種艱難,難以抉擇,且容易被外在的世界所迷惑,容易陷入“短期情緒”中,容易衝動、麻木、迷茫,甚至喪失了自己。事後後知後覺,陷入循環。有時候,我們真該試一試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找錯了地方?

我曾聽到身邊的一些人,常抱怨說自己不開心,抱怨工作艱辛可是他們從來就不去改變。自己不去改變,那麽,只能被世界改變了。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變得麻木,在一個個“差不多”中迷失自己。

“迷路,並無小路大路長路短路之區別。不能說在大路長路上就不是迷路了。走在達不到目的的路上,就是迷路。”

“只有被表象欺騙的人才會斷言世界上有完全客觀的心靈法規,斷言有充足的證據能為此提供證明。也就是說,只有自欺欺人的人才相信環境能發揮無法逆轉的決定性作用。”

回到之前那個故事,從另一本書《決斷力》我們也能夠輕易發現,這是“聚光燈效應”:

“燈光內的東西很少會是我們做出一個好的決定所需要的全部,但我們時常會忘了調整聚光燈的方向。實際上,我們有時會根本不記得聚光燈的存在,太過長久地棲身在小光圈的內部,使我們忘記了光圈外有著更廣闊的風景。”

如果不去調整這個聚光燈,我們就很難做出良好的判斷,更別說正確的決策了,陷入“惡性循環”更是在人們的生活中一再的上演,“好了傷疤忘了疼”。

“在你的精神世界裡,很顯然,你極少被某個問題難住。”丹尼爾·卡尼曼說。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證明了人類的決策行為是區別於經濟學家假設的嚴格理性的。

在他的《思考,快與慢》中,他這樣描述人們如何輕易地做出論斷:“正常情況下,你的思維幾乎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做出直覺反應並形成某種看法。在尚未熟悉某個人之前,你已經產生了喜歡或厭惡的感覺;當然,你也可能不知道為什麽自己會信任或懷疑陌生人;或是在未對某一公司做出任何分析評估的情況下就認定它一定會成功。”

卡尼曼認為,人們匆忙做出結論,是由於我們對眼前的信息關注過多,卻對視線之外的信息不加考量。他稱這種傾向是“目光所及,便是一切。”

人們的直覺有時候是可靠的,但是對於商業決策而言顯然是不夠嚴謹的。因為相對而言,決策背後更多的是對於未來的預測,太過於依賴直覺很可能犯主觀偏見的錯誤,而市場有其自己的規律,過於依賴於個人的直覺,往往可能犯下更大的錯誤。畢竟,說到底每個人對市場的理解程度不同,一個偌大的公司,若是因為個人偏見而輕易的決斷,那本身就是一次冒險,可能贏但不在於個人而是市場,可能輸就是因為個人。這是賭,是冒險,更是風險,個人的喜好尤其是個重點。

於個人影響而言,也是很大的,輕則可能產生後悔的念頭,並深深的刺痛到自己,為往後的決策產生影響。比如變得畏手畏腳,變得多疑等。

那麽,如何避免主觀偏見的影響,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呢?

用《決斷力》的說法,有四個妨礙因素分別是: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過度自信。所以建議是:為了更好的決定,請使用WRAP流程法。即擴寬選擇空間、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在做出決策前,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做好出錯的準備。

要做到這些並不簡單,但於人生而言,它值得。作出正確的決策,能夠盡可能的止盈止損,能夠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能夠讓人生變得更輕盈。

在我有限的職業生涯中,我從事文案是基於對於文學的熱愛,但是從職業本身而言,文學和文案是有區別的。消費群體不一樣,溝通技巧不一樣,目的不一樣。

在我上一份工作離職之前,老闆曾幫助我找到自身的問題,她問我準備怎麽去做。即出現問題要怎麽去發現,怎麽去解決。

我說,在寫完之後自己檢查一下:是否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是否涉及產品,是否能夠為消費者解決問題。

可以說,這三個是核心問題。強烈的個人情感是主觀偏見的問題,是否涉及產品是技巧更是手段的一種,能否解決消費者問題這是訴求。

職場是個殘酷的地方,是社會結構、市場規律寫實的真實所在。三流的文案,完成任務;二流的文案,服務好客戶;一流的文案,解決問題。

這三者的關係很好理解,背後也都代表著三種入職者的想法。三流的文案,顯然只是一個職場的基本需求,完成任務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然後拿報酬;二流的文案,顯然意識到誰才是最終的決策者,至於更多,他可能沒有思考。服務好甲方,是價值的體現,是公司基本的需求,這樣才能夠讓公司有收入;一流的文案,解決的問題既包含了文案的任務,也同時包括服務好客戶,更是能夠站在客戶的角度,持續的為客戶帶來長遠的價值。

所有的文案人員都應該有這種思維,即能夠解決問題。現在的很多人,買的其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買這件東西的解決方案。髒了,洗乾淨;臭的,改善並變香;壞的,把它變好。這些既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脫離這個,談什麽情懷、理想、夢想,沒有人會為你買單。

所以,在這之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思想狹隘。你覺得,你認為,你感覺怎麽樣,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最後能夠轉化為價值,能夠給公司帶來價值,如此你才有存在的價值,這個崗位才有存在的價值。

這也就意味著,以往的經驗這是一部分,但遠遠不夠,你還需要更多。你需要了解當下的市場,你需要對未來的市場有所判斷,僅僅定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的核心價值。然後通過這個,借以技巧,將現在和未來結合起來。這樣,未來的市場才能夠佔據一席之地。

這就是妨礙因素之一,思維狹隘,你要做的就是擴寬選擇空間。

當然,很多人談到自己的想法,會試著去找合理性,並給出理據依據,但這背後存在這樣一個漏洞,即這可能是你主觀偏見。它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在危險的邊緣,沒有涉及到重點核心。這就像“道”與“術”的關係,你找錯了地方,找錯了方向,而技巧是順著錯誤的地方、方向展開的,自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這也不是說這就一定是錯的,但更多的是不確定。這也就意味著這是在冒險,是在為某個可能性而冒險。事實上,完全不必這樣。

我們大可以從歷史、經驗、對手方面去研究,即這個問題是否已有人解決了,或者說對手是否也遇到這個問題,他們是怎麽做的呢?如何做到客觀,或者說符合客觀,那就意味著必須跳出主觀偏見,需要從多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並在現實中檢驗。

關於這一點,我就對之前的老闆說:一個人如果要掌握經驗是否非得事事去經歷呢?答案顯而易見,不是的。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必須自己去實踐才能夠掌握,有些錯誤歷史、別人已經切身體會過,我們沒必要去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我們說故事為什麽能夠給人以啟發就是這樣,別人犯的錯誤我們吸取教訓,別人的好我們借鑒。這既是對“證實傾向”必不可少的檢驗,更是為未來更好的做出決策提供有力的證明。我們不能老是活在過去,故步自封,更不能老是重複同樣的錯誤,重蹈覆轍。這些毫無意義,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控制成本,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這既是理性的要求,更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但是,我們都知道,往往我們決定了某件事之後,容易情緒化,各種放大優點,忽略客觀現實。這樣的錯誤實在是太多,可能前一天你特別想要某件東西,並各種放大它的優點支撐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你下單之後,冷靜下來,後知後覺,後悔了。

當然,現在絕大多數購物都允許“七天無理由退款”,但是於這個行為而言,是毫無價值的。從結果而言,這個過程毫無必要,因為這個過程並不能改變你不需要這件東西的本質。所以,第三點是在做出決策前,最好留出一段距離來考慮。這是慎重,更是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尤其是重要的決策,寧願花更多的時間來研究這是否必要,而不是消耗自身現有的資源去做不必要的試錯。這成本太高了。

就像結婚,結婚可能形式上只是“一紙證明”,但更重要的是餘生一起度過,並能夠幸福。若是衝動的就下定決心,往後遺憾、後悔接踵而至,這樣的婚姻又有什麽意義呢?

但是,還是要說,決策說到底是為未來決策,關於現在一切明了,關於過去更是已經有了答案。可是,未來終究是難以預測的,而人們常常對未來的走勢太過於自信。這也是通常而言,人們為什麽會衝動消費,這是對未來抱有太過樂觀的想法。這樣並不好,一方面得到和想象終究是有差距的;另一方面,未來存在太多的變數。所以,最好是接受自己的選擇,隨時做好出錯的準備。

至此,似乎在說“決斷力”也不過如此,對於未來同樣是無計可施不是嗎?是的,但於大多數人而言,這實在是有必要的,這既是一種警示,也是“防患於未然”的一種意識,更是“止盈止損”有效的手段呢!何況,還有多少人對於決策是那樣的無助且迷茫。

最後,我想說,無法做出決策的人,或欲望過大,或覺悟不足。通常而言,覺悟不足是關鍵,不了解現實,不願意作出改變,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是大多數。

所以,為了更好的決策,請使用WRAP流程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