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喬布斯做遊戲的那些日子

虎嗅注:出了創建蘋果公司以外,喬布斯其他的工作經歷也被人們所津津樂道,比如組建皮克斯動畫動作室,並被迪士尼高價收購。當然這段經歷我們都知道了,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退學回家的喬布斯,第一段工作經歷就是和遊戲相關,並且是大名鼎鼎的遊戲公司:雅達利。在那裡,喬布斯雖然不受同事待見,但他積攢了足夠多的經驗,並且通過接觸大量新鮮事物,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句印在《喬布斯傳》封面上的話似乎已經成為了喬布斯一生的寫照。

他是一流的發明家和企業家,蘋果公司的創始人,皮克斯的CEO。在56年的人生中,喬布斯實現了眾多偉業,他的Apple II開啟了個人電腦時代,iPhone更是推動了智能手機革新大潮,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偉大的喬布斯曾經也是一個胸無大志、窮困潦倒的輟學生。

不同於比爾蓋茨祖克柏這些輟學創業的人才,那時的喬布斯可以說除了自信以外一無是處。他沒錢、沒學歷、沒工作,對電子技術一竅不通。恐怕喬布斯自己都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他將徹底地改變世界。

但就在喬布斯21歲這年,他意外地獲得了在一家遊戲公司工作的機會。這也成為了他日後走向科技領域,獲得眾多成就的契機。

而這家公司你一定聽說過,它的名字叫做“雅達利”。

1

1972年,雅達利推出《乒乓》(PONG)街機,成為世界上第一款獲得商業成功的電子遊戲。惠普開發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持科學計算機,極大提高了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工作效率。阿波羅17號成功登月,人類的足跡踏入太空。

當然也有人稱其為世界第一款電子遊戲

所有人都知道,世界將迎來變革,卻很少有人清楚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麽樣。

這年,年輕的史蒂夫·喬布斯考上了大學。他沒有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此時正值反文化運動時期,喬布斯也像很多年同齡人一樣,成了一個嬉皮士。他崇尚絕對的自由,沉迷搖滾樂和社會運動,對即將到來的變革一無所知。

他拒絕那些“墨守成規”的綜合大學,考入了以自由、開放和學費高昂而聞名的裡德學院。然而即使在這裡,他也是個異類。

喬布斯無視任何規矩的個性在他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就初見端倪。他從不去上必修課(因為覺得很無聊),卻喜歡旁聽藝術、外國文化、哲學等課程。

他經常對發小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後來的蘋果合夥創始人)發牢騷:“他們竟要求我上所有的課。”沃茲很無語,只能回應他:“廢話,大學生不就該這樣嗎。”

裡德學院雖然能給學生最大的自由,但一節必修課都不去那肯定是畢不了業的。但凡換個人可能都會為了順利畢業老老實實去上課,而喬布斯的腦回路顯然和普通人不一樣——既然不上課就畢不了業,他索性直接退學了。

輟學後,喬布斯依然留在了裡德學院。在這段時間裡,喬布斯旁聽了他後來多次提及的“書法課”,並沉迷於佛教和禪修。他幾乎沒有什麽生活來源,過著流浪漢般的生活,佛教信仰卻讓他的精神世界前所未有的滿足。

直到一年半之後,喬布斯的一位好友從印度旅行歸來,喬布斯聽他說著尋訪佛法大師的神奇經歷,不禁心馳神往,終於決定結束渾渾噩噩的生活,去印度尋訪自己的精神導師。不過這時飯都吃不飽的喬布斯得先想辦法解決旅費的問題。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可能改變了他一生的決定。回家,找個工作,賺錢去印度。

2

回到加州老家後,喬布斯馬上找起了工作。很快,一則刊登在報紙上的奇特招聘廣告吸引了他的注意:“雅達利招聘電子工程師,時薪5美元,讓你在享樂中賺錢。”

初創不久的雅達利是當時矽谷最酷的企業之一,他們人手不多,擁有極強的創造力,幾乎壟斷了整個新興的電子遊戲市場。白手起家的創始人諾蘭·布什內爾更是無數極客的偶像。

布什內爾

不過喬布斯對雅達利有多牛逼似乎沒什麽概念,他沒有在意廣告裡對招聘職位的需求,即使對電子技術一竅不通,還是決定去應聘這個工作。

初到雅達利,喬布斯給人留下的印象可不怎麽樣。他留著一頭長髮和未經修飾的鬍子,衣著不整,趿拉著涼鞋,體味濃烈,讓人避之不及。這一副嬉皮形象讓人怎麽也聯想不到他是來應聘的。

年輕的喬布斯

不過比起這些,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傲慢和自大。雅達利的首席工程師奧爾康後來回憶道:“我的人事主管跟我說,一個奇怪的嬉皮小子在大廳裡,並說要是不雇傭他,他就不走了。我們要叫警察嗎?還是放他進來。”

奧爾康把他放了進來,並給他一個面試的機會。

在面試中,奧爾康很快明白喬布斯可能無法勝任他們需要的職位,但在短暫的接觸中,他竟被喬布斯的人格魅力打動。

很少有人知道在這次面試裡喬布斯到底是如何忽悠奧爾康的,不過他確實通過了面試。奧爾康後來回憶道:“一想到我竟然雇傭了一個輟學生,真是有點不可思議。不過他身上有一些讓人無法拒絕的東西,他聰明,富有激情,對技術極度狂熱。”

就這樣,喬布斯成為了雅達利的第40號員工。

喬布斯暫時還乾不了電子工程師的活,所以奧爾康給他安排的第一個任務,是作為技師協助另一位工程師的工作。

沒想到僅過了一天,喬布斯就跟這位可憐的工程師爆發了矛盾。

這位名叫唐·朗的工程師第二天跑來質問奧爾康:“我到底做了什麽,你要這樣對我?”奧爾康還很奇怪:“你不是要個技師嗎?我給你招了一個技師啊。”唐說:“這家夥又髒又臭還讓人討厭,而且他根本不懂電子學。”

喬布斯身上的各種問題,讓他幾乎無法與其他人一起工作。他自大傲慢,出口傷人的習慣讓許多人不滿。他肆無忌憚地稱別人為“蠢貨”,用他的話說“我之所以這麽耀眼,只是因為那些人太糟糕了。”

同時,喬布斯還有體臭。他堅信自己以水果為主的素食習慣可以消除體味,讓他無需經常洗澡,他自己對體味沒什麽感覺,卻讓同事們苦不堪言。

這個習慣他好像一直也沒改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喬布斯不懂電子學,就連簡單的技師工作也難以勝任。但他作為一個外行,卻似乎總是對別人的工作指手畫腳。

儘管如此,喬布斯卻沒有被開除。雅達利的老闆布什內爾與喬布斯私交不錯,他們經常探討哲學問題,喬布斯的思想深度讓布什內爾十分欣賞。所以在很多人想要趕走喬布斯的時候,布什內爾為了留住他,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

“喬布斯是個麻煩,但我挺喜歡他的,我讓他來上夜班,這樣就能避開大多數同事,並留在這裡了。”

3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喬布斯在夜班做著設計電路板的工作。利用夜班的便利,喬布斯讓他的老友沃茲尼亞克來協助一些技術工作。

此時的沃茲正在惠普負責手持科學計算機的項目。喬布斯以隨意遊玩雅達利最新遊戲為報酬,讓沃茲每天下班後幫他工作。當然,最開心的肯定是布什內爾,隻用一份工資就能讓沃茲這樣的人為他工作,實在是太劃算了。

然而這樣的工作沒有持續多久,喬布斯就宣布要辭職。沒錯,他攢夠去印度的錢了。

這時的喬布斯其實已經基本掌握工作上需要的技術,奧爾康挽留他無果,最後給了他一個出差的任務。

這時雅達利在德國的部門出了一點問題,當時他們設計的遊戲是NTSC製式的,但歐洲的標準PAL。他們需要一個技術人員去德國與當地員工協作,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從德國飛往印度的機票比從美國飛要便宜不少,這項工作就當仁不讓地交給了喬布斯。

喬布斯順利解決了問題後,便前往印度,實現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在印度生活了7個月,這趟旅程讓他的精神追求得到滿足,還順便染上了差點要命的痢疾。

喬布斯對佛教的信仰持續一生,但印度的生活並不那麽宜人。在1975年,喬布斯結束了印度的旅行,返回美國,重新開始了在雅達利的夜班工作。

這時的喬布斯,似乎已經可以獨挑大梁了,再加上義務勞動的沃茲,整個雅達利幾乎沒什麽這個二人組搞不定的工作。

於是,布什內爾讓喬布斯設計一款新遊戲,他將其描述為單人的《PONG》,玩家可以用彈球打掉螢幕上的色塊。而後來的成品,就是大名鼎鼎的《打磚塊》。

據說當時雅達利的工程師做出一款遊戲需要150個左右的芯片,這使得遊戲機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布什內爾擔心這款新遊戲過於複雜,會消耗太多的芯片,所以他給喬布斯定了兩條額外規定:

如果能在一個月之內開發完成,喬布斯就能拿到700美金獎金。如果能把芯片控制在50個以內還有更多的額外獎金。

這是喬布斯迄今為止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但別忘了,他還有沃茲這條大腿。

喬布斯告訴沃茲:必須要在4天之內完成設計,並且用盡可能少的芯片。完成工作之後的獎金,他們對半分。

為什麽喬布斯要求在4天內完成呢?因為他急著去波特蘭的農場,幫助當地社區收獲農作物。

儘管要求十分苛刻,但沃茲還是接受了挑戰。他們分工協作,不眠不休工作了4個日夜,喬布斯負責創作原型和測試,沃茲負責工程技術。這款經典遊戲,真的在4天之內做了出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隻用了45個芯片。

然而諷刺的是,雅達利竟然無法使用沃茲的作品。因為這個電路太過簡化,除了沃茲以外,其他人根本不能理解它的設計方式,以至於這個精湛高效的作品無法量產。

最後,正式上市的《打磚塊》使用了另一位工程師的版本,據說他使用了100多個芯片。但喬布斯還是得到了布什內爾承諾的獎金:在一個月之內完成的700美金,和少於50個芯片的5000美金。

4

這項工作讓兩人聲名遠播,但卻也留下了一個不太愉快的結局。喬布斯在向沃茲交代任務時,隻告訴了他那700美金的事,而對更大的獎金隻字未提。

最終,沃茲隻拿到了350美金的支票,他為減少芯片做出了全部的貢獻,卻沒有得到一點回報,並且一直被蒙在鼓裡。

直到多年之後,沃茲在一次商務旅行中,無意間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這段雅達利往事的報導。上面一五一十地寫著布什內爾的承諾和兩人取得的成果。是的,沃茲竟然是從別人的書上看到了自己被坑的真相。

在這次旅行後的一個周日,沃茲和布什內爾在私下聚會時談到了這件事。沃茲這才意識到,原來書上關於獎金的事,竟然都是真的。這次背叛深深地傷害了沃茲,並且在之後多年都不願提起這段往事。

《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在採訪沃茲時,他說:“我只希望他當時誠實一點,如果他需要那筆錢,他知道我肯定會給他的。他是我的朋友,我應該幫助我的朋友。”

面對這筆舊账,喬布斯顯然也不願多提。他在多個場合下反駁過這種說法,並始終強調自己從未辜負過沃茲。即使提到這5000獎金的故事,他也在猶豫中堅持了自己的說法。

這個不愉快的小插曲很快就過去了,它似乎並未嚴重影響到二人的友誼。在做完打磚塊之後,他們依然是形影不離的摯友,不過這段做遊戲的經歷,著實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沃茲後來表示,Apple II的某些特性,正是他從打磚塊中學到的。

而對於喬布斯,或許正是通過雅達利的工作,才漸漸意識到了時代的轉變,他對宗教的信仰,變成了對科技的狂熱。他作為一個企業家的直覺和能力已經覺醒,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麽了。

1976年春,Apple I首次亮相,沒過多久,喬布斯和沃茲便從雅達利和惠普離職,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創建了蘋果電腦公司。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不斷改變著世界。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