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濤:民營銀行應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核心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楊濤

  民營銀行若想成為行業的“常青樹”,需關注管理組織架構、業務模式、風控體系等九個因素。特別是,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核心“抓手”將是新設機構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民營銀行是我國銀行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實體經濟、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民營銀行在短短幾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三年過渡期結束,許多監管指標性約束逐步發揮作用,其發展將面臨各種挑戰。本文認為,民營銀行若想成為行業的“常青樹”,需關注管理組織架構、業務模式、風控體系等九個因素。特別是,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核心“抓手”將是新設機構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從國外關於民營銀行的研究來看,由於多數國家本身就是建立在市場經濟自發運行基礎上的,並且其金融演進也表現為在尊重私人產權基礎上的發展軌跡,因此,民營銀行一直是西方銀行業發展的基本模式,主流經濟學和金融學並未專門就民營銀行問題展開更多的研究和論述。例如,從1998年開始,世界銀行的金融市場發展局用了3年的時間,對全球107個國家的金融和銀行體制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廣泛收集了銀行所有製結構、準入規則、監管制度諸方面的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民營銀行資產佔全球銀行的比重已經超過70%。

  一、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特殊性

  在我國,民營銀行發展具有特殊的背景和路徑。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民營銀行的界定有幾種典型觀點:一是強調產權結構,認為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就是民營銀行。二是強調銀行的資產結構,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民營銀行是主要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銀行。三是強調公司的治理結構,是否採用市場化經營。四是強調區分“民營”與“民有”不同的兩個概念。“民有”強調所有權的問題,“民營”更多的是強調經營權,而非所有權,“民營”不等於“民有”。

  具有共識的是,一則,在銀行所有權方面,只有民間資本(非國有資本)真正佔據控股地位的銀行,才能符合民營銀行的標準。二則,在銀行經營權方面,只有銀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獨立自主的進行公司內部權力結構架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才能符合民營銀行的標準。換句話說,只有“民有民營”的銀行,才是我們所討論的真正的民營銀行。三則,在業務重點方面,民營銀行雖然與其他銀行一樣可以自由選擇資產配置,但政府和監管部門應該通過適當的政策引導,使其更著眼中小企業等特定的、金融資源供給不足的領域。

  如果從民營銀行這一學術概念的整體來看,一方面,從資本準入的角度來講,目前,民營資本已經進入中國銀行業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就民營資本對銀行業的機構準入情況來看,按照“民有民營”的原則來判斷,除了當前特指的17家民營銀行之外,通常認為民生銀行,還有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如果在實現民營控股的同時,基本實現了自主經營,也都可以被稱為民營銀行。

  就其業務特點來看,據羅蘭貝格《中國民營銀行藍皮書》指出,現有的民營銀行有四大戰略專注點,一是關注服務小微、三農,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二是立足自貿區,主攻貿易金融,如上海華瑞銀行、天津金城銀行;三是專注地區服務,深耕區域經濟,包括重慶富民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四是深耕產業生態金融,服務相關產業用戶,如武漢眾邦銀行、吉林億聯銀行。

  二、問題與挑戰並存

  研究表明,民營銀行的發展具有眾多比較優勢。例如,民營銀行具有天然的產權優勢,能夠擺脫“政企糾葛”的影子。這種明晰的產權制度安排,是決定其在競爭中取勝的最重要的保證。另外,民營銀行的產權結構清晰、激勵約束充分,從而對民營銀行形成硬的預算約束。再如,民營銀行具有較高的金融服務效率和市場靈敏度,創新能力較強。還有,民營銀行不會像國有銀行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輕裝上陣的民營銀行更易於採用新技術和市場化手段等,發揮“後發優勢”。在實踐中,17家民營銀行短短幾年的發展,已經顯現出許多令人矚目的“亮點”。但是,為了促進民營銀行進一步的健康、高效發展,我們更需要深入探討其面臨的挑戰。

  民營銀行面臨的共性挑戰

  一是可能存在道德風險。主要源於以下兩方面:首先,設立銀行的審批機構和民營銀行的發起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面對設立民營銀行的複雜動機,監管當局較難掌握民營企業開辦銀行的真實目的,很容易出現審核方面的偏差。其次,民營企業投資設立民營銀行的動機多元化。民營企業辦銀行的動機主要有融資便利、上市籌資、投資經營。但是,回報和風險是對稱的,銀行需要的是穩健的經營,而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毫無例外都希望得到豐厚回報。若有這種心態,民營企業完全有可能出於不良動機而投資銀行業。

  二是民營銀行的規模小、資本金少、抗風險能力差、信用低。民營銀行最大的軟肋就在於其信用低下,因而吸收存款的能力勢必受到限制。民營化的中小銀行,由於規模小,資本金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一旦遇到金融波動,就有可能受到衝擊。而在金融和經濟形勢高度動蕩的時期,民營銀行更易於崩潰,觸發金融危機。

  三是難以徹底擺脫關聯企業貸款。研究結果表明,民營銀行最大的問題就是股東貸款,而那些失敗的民營銀行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股東一開始就企圖用銀行來圈錢。民營企業辦銀行一個很重要的動機,不是通過銀行的商業化運營獲取利潤最大化,而是為了緩解融資困難,即希望通過參股銀行為企業搭建一個融資平台,以便在更大範圍內利用金融資源,為自己的關聯企業提供貸款。一旦關聯企業出現問題,貸款無法償還,民營銀行就會面臨巨大風險。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一些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四是內部控制可能會出現扭曲。由於民營銀行的資本來自民間,由民間自發組建,其在股權安排上容易走上兩個極端:一種情況是,股權過於集中,從而造成少數人控制銀行;另一種情況是,股權過於分散,股東人數太多,他們彼此又相互衝突,從而造成事實上的經理人控制。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內部人控制問題。

  五是在品牌和聲譽方面也有劣勢。品牌使客戶的選擇產生慣性,聲譽能給社會公眾更充分的信心,民營銀行無論是品牌方面還是聲譽方面,都還難以與大中商業銀行及各大國際銀行相比。在金融的“社會安全網”還沒真正健全的情況下,居民的某些傳統觀念和國家信用對大銀行的支撐,也使得民營銀行對市場的影響力及對客戶的吸引力相對較弱。

  17家民營銀行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17家民營銀行面臨更加具體的問題與挑戰。

  一是經濟周期與信貸周期考驗,尤其是在“從去杠杆到穩杠杆”的過程中,伴隨經濟下行導致的企業部門盈利下降,對於並未遭受過系統性經濟周期挑戰、剛剛成長起來的民營銀行,自然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二是嚴監管影響同業業務與非利息收入,尤其是監管部門現在重點整治一些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餘額佔比負債總額超過1/3的情況,而民營銀行由於存在資金來源約束,更加依賴同業負債,顯然會受到較大影響。

  三是民營銀行存在“一行一店”限制,因存款業務約束,很難構建穩定的資金來源。

  四是多數民營銀行所處的經濟腹地狹小,無論是進行有效的風險分散,還是拓展業務鏈條與產業覆蓋領域,都受到極大影響。

  五是民營銀行的客戶對象多為小微客戶,但小微客戶的風險明顯會更高,尤其在經濟波動時期。

  六是除了極少數具有大型互聯網企業股東背景的民營銀行,多數民營銀行還缺少C端的客戶資源積累,在零售業務開展方面並不順暢。

  七是前期雖然各家民營銀行的風控建設都體現出一定的自我特色但這也是在業務尚未大規模開展的情況下,一旦業務快速擴張、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則面臨全面風控體系能否“站得住腳”的考驗。

  八是民營企業籌建銀行的激情下降,民營銀行管理團隊普遍不穩。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衝動之後,近期各類企業、地方政府籌集的積極性明顯下降。同時,多家民營銀行的人才流動過快,難以彰顯出人才優勢,並影響經濟管理的持續性。

  三、應對之道: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核心“抓手”

  長遠來看,無論從民營銀行的整體,還是17家民營銀行,都面臨政策的不確定性。就17家民營銀行來看,開業後的三年過渡期結束,許多監管指標性約束逐步開始發揮作用,並給其業務創新帶了深遠的衝擊。由於差異較大,17家銀行很可能出現兩極分化,部分民營銀行甚至可能走向“經營失敗”的境地。

  就整體看,伴隨著民營資本在金融業布局的進一步拓展,民營銀行概念或許應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未來探討民營銀行時,更應該著眼於各類商業銀行構建真正的市場化治理機制以及國有金融資本的合理定位問題。以17家民營銀行為例,眾多走到改革前沿的、著眼於新技術和制度創新的中小銀行,要真正成為“常青樹”,需充分關注幾方面要素。

  一是真正提升管理和戰略,構建理性、健康、敏捷、積極的銀行文化;二是不斷優化所有權與治理結構,避免產權“優勢變劣勢”,反而成為經營管理的掣肘;三是真正提升盈利能力,尋找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藍海;四是完善符合政策方向的服務能力,既要充分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的方向,也要避免因“產業政策”扭曲而“踩雷”;五是深入完善風控能力,打造強有力的風控團隊;六是加快股東資源整合,更加合規、有效地運用股東所在領域的優勢條件;七是強化人力資源整合,不斷引入人才並加強培育,激發現有人才的綜合能力與動力;八是提升資本補充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的監管約束與經濟周期波動;九是全面改善金融科技應用能力,推動互聯網管道優化,實現流量獲客和服務體系智能化。

  尤其需注意的是,以17家民營銀行為代表,這些新設機構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應該是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核心“抓手”。從監管與政策角度,將來在線上小貸貸款、遠程開戶等方面,應該考慮面向這些走在創新前沿、歷史包袱不重的銀行,給予更多的“先行先試”資格。從銀行自身看,技術更新無非有兩條路線,第一條是靠內生的變化,第二條是靠外部的合作與賦能。內生的變化肯定是重要的一個方向,但是外部合作與賦能,在當前情況下可能是更重要的選擇。對此,有三個主題詞:生態、跨界、共享。所謂生態,就是早期各自都想追求自己的發展模式,但面臨的問題是,大家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都缺乏有效的土壤支撐,並沒有能夠使大家得到共贏發展的基礎要素保障,所以,需構建生態、優化金融科技的土壤。所謂跨界,是因為技術本身就使得金融機構和業務產品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因此,跨界肯定成為第二階段的重要方向之一。所謂共享,因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創新模式,是各方都找到金融科技發展中實現共贏的切入點。

  (本文作者介紹:法律工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