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句經典老話,句句戳心,讀懂受益

1、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顧嗣協《雜詩》

駿馬可以跨越險境,但要論耕地,比不上牛。牢固的車可以承載重物,但要論渡河,就比不上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讓馬犁地是浪費人才,驅牛衝鋒則是強人所難。用人則要用人之長,補己之短。

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

謀劃大事難事,要從小處和容易處考慮。天下的難事,都是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

人們常說,事事精細成就百事,時時精細成就一生。大事雖然大,但也要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到了極致自然就會成就大事。小砂石可以建高樓,小火星可以燎原,小小微笑也可以散播歡樂,小中往往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任何一小步都可能是成就大事的一大步。

3、誠於中者,形於外。——《禮記·大學》

一個人如果內心真誠,能在其外表中看出來。

“慎獨”是儒家講究的重要概念,是對個人道德水準的至高要求,意思是一個人獨處時還能保持謹慎不苟。一個人可能在言辭中處處粉飾自我,但其品行終究會在行動中暴露出來。不少人的所作所為勉強可以混過一時,卻終究難免百密一疏,如果長期心口不一,在其氣質上、行為中也會有所異常。

4、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荀悅《申鑒·俗嫌》

不聽不真實的話,不相信不切實際的方法,不謀取浮華的名聲,不做虛偽的事。

做人做事,莫過於一個“真”字。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

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古人談學習的五個方面,不管是學習書本知識也好,學習某種技能也好,都得經過反覆訓練才能完成。要麽不學,學就要學會;如果學了還不會,也絕不能放棄。對一般人而言,有些事情,聰明人一下就學會,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只要有這種韌勁,開始哪怕遲鈍一點,會變得聰明的;開始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強壯有力。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峽谷,不知道地有多厚。這段話的意思反過來說還有一句常用的諺語:不知天高地厚。

人類知識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荀子在《勸學》開篇就說,學無止境。他通過形象的比喻,告誡人們學習應該抱有謙虛的態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造。

7、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劉向《說苑·政理》

從別人那裡聽來的事情,沒有親眼所見的可靠;親眼所見,又不如親自嘗試去做。

無論何事,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探索,才能發現真問題,才能探索真知,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8、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屍佼《屍子》

只看到千里馬身上的一根毛,是不能知曉其體態的;只見到畫上的一點顏色,是不能欣賞畫卷之美的。

隻了解事物的局部而缺乏宏觀把握,這種認知上的片面性,必然會導致偏於一隅,暗於大理。《屍子》中還有“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之語,同此一理。

9、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睫在眼前長不見”,亦作“睫在眼前猶不見”。一些事物近在眼前,本應關注、重視,卻總被忽略、漠視。

此句以睫毛為喻,說明我們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最接近、最熟悉的東西,也變得一葉障目,難以理解;真正的道理、規律,在每日的身體力行之中,而不在外人如何看待、如何評說。

10、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涵蓋了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後患、見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該得。

孔子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否做到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清代學者劉寶楠由此說:“君子嚴於所思,而約之有此九端,蓋凡言行,莫能外矣。”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