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市場震蕩見底:青年藝術家遭遇“中年危機”?

“青年藝術”板塊在二級市場被頻繁提起,大約是從2013年開始的。彼時一群不到40歲的年輕人走到藝術圈和藏家眼前,其中蘊藏著的高額遠期回報,陪伴和支持藝術家共同成長的成就感,以及發掘下一個“張曉剛”或“曾梵志”的致命誘惑,不斷驅使著各種類型的有心人參與其中。其聲勢仿佛預示了一個新時代的來到。

然而留心市場動向的人或許已有所察覺,在經濟持續放緩、資本趨於保守的大環境下,近幾個季度的青年藝術板塊相比以往在聲勢和成交上都已大為減弱。曾經集體出場的 70、80 後藝術家行情出現沉澱和分化,其中部分藝術家的成長軌跡幾乎複製了2005年至2008年間一些市場明星的套路,只是價格攀升和調整周期都被壓縮得更短。而另一些被寄予厚望的藝術家則出現市場流通量陡降,令人難以琢磨的局面。

短短五年時間,從大起到大落,年輕人們仿佛迅速從“青年”步入“中年”,並遭遇了其前輩們同樣面臨過的危機,究竟青年藝術板塊在今年發生了哪些深刻且重要的變化?其中又透出了怎樣的市場資訊?我們試通過幾組青年藝術家在一、二級市場的數據,進行解讀。

青年藝術行情為何急降?

在談局部及個人表現之前,我們可以先通過圖表-1的數據,對青年藝術市場在近幾年的整體表現進行巨集觀認識。

▲圖表-1 2011-2018年春70、80後藝術家市場成交走勢

如圖中所勾勒的趨勢,以總成交額及成交量走勢而論,由“70、80後”(儘管最早出生的70後藝術家今年已經48歲了)為主體的青年藝術市場在經歷了2014-15年的爆發式成長之後,在近兩個季度中跌到谷底,僅高於2012年市場大谷底時期。而2018年春季的成交額,甚至較2017年秋季更低,延續了下滑趨勢。

作為衡量市場整體活躍指標,青年藝術家們本季在12家指標拍賣行的上拍量也首次跌破百件。上拍量的下降,一方面歸因於兩岸拍行整體性的“減量增質”策略,本季在世藝術家上拍量僅為786件,同為歷史新低;而另一方面,也在於市場對青年藝術家關注熱度的下滑,以及拍賣行投入/回報比率的下降。

▲圖表-2 青年藝術家在拍賣市場中的投入回報比

如圖表-2所示,在“50、60後”為主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表現相對強勢的2011-2013年,青年藝術作為市場的補充,拍賣行每季投入上拍的標的約佔在世藝術家總數的10%左右,作為回報的成交額比率為3%左右。

▲賈藹力《蒼白的不只是你》300×200cm;300×600cm;椅子87×40×44cm 油畫畫布、彩繪木椅 2007

2012香港蘇富比春拍以662萬港元成交,在當時創下藝術家個人成交的同時,也將80一代藝術家的成交帶入500萬元級別

行情的轉折發生在2013年,由於中國當代藝術行情攀上高點後,不可避免地進入調整行情,加之亞洲市場日韓藝術的異軍突起,拍賣行在主力當代藝術家市場中的征集逐漸變得困難。此時,青年藝術板塊作為市場替代選擇,以新熱點的面貌進入市場的視野。

2013年春,青年藝術市場的回報率開始明顯上揚,也由此揭開了青年藝術家市場上位的序幕,此後青年藝術家作品的投資/回報比率開始快速上漲,拍賣行的投入也出現明顯的加大,在2014秋-2017年,平均投入率達到18%,2015年秋季回報最高值達到16.85%。

▲圖表-3 多位藝術家在2013-2014年間實現了個人拍賣成交的突破

從行情走勢可以發現,青年藝術板塊和主流當代藝術板塊在當下仍是此消彼長的對衝關係,在二級市場缺乏足夠吸引力的拍品時,青年藝術家作品作為新鮮貨被推到台前。然鵝這種新鮮感無法長久保存,在買家習慣了他們的語言,並將他們和前輩們甚至全球藝術家放在同一個舞台中進行對比時,青年藝術家底蘊不夠深厚的弊病開始顯現。

▲王光樂《水磨石 2004.1.1 - 2004.2.5》180×180.2cm 布面油畫 2004

2012年蘇富比春拍中,王光樂此件作品以104萬港幣成交也將藝術家帶入百萬元級別,隨後在香港蘇富比2014秋拍中,這件作品再次有544萬港幣成交刷新藝術家成交紀錄

加之部分青年藝術家短期內與市場過分密切的結合,將價格抬升至一個過高的層次,令許多國內資深買家都大呼價格太貴,透支了市場後勁和活力,本來就是小眾市場的青年藝術行情也自然出現降溫。

▲2015年4月,賈藹力《早安,世界》在香港蘇富比以1328萬成交,是當時40歲以下首位突破千萬元成交的藝術家

因而在2017年秋和2018年春,主力當代藝術市場流通能力回升,精品釋出幾率,二級市場有足夠的上拍選擇時,拍賣行對青年藝術家的投入比率重新回到正常區間,其回報率也逐漸下滑至4-5%左右,但基數較2014年以前有所成長,暗示青年藝術價格體系在這輪起伏中上了一個台階。

誰選擇了市場,而市場又選擇了誰?

經過一輪浪潮的起伏衝刷,如今跌落谷底,重新開始積蓄力量的青年藝術市場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雖然可供觀察的樣本較小(本季成交僅有75件),筆者仍舊羅列了2018年春季青年藝術家“成交總額TOP10”和“單價TOP10”,部分數據仍體現了當下青年藝術家的各種生存之道。

▲圖表-4 2018年春青年藝術家成交總額TOP10

從數據來看,在調整期裡被壓縮的不僅是價格,由於市場活躍度降低,導致幾乎所有青年藝術家的上拍量和成交量都較以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減。但也有少數藝術家表現出較強的抗跌能力,或是在弱市入場,一路逆流而上。

▲劉韡《真實的維度》在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以644萬元成交,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也帶動了2018年劉韡作品的買氣

▲劉韡2012年作品《紫氣》在201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以432萬港元成交,是本季青年藝術家最高單價

劉韡是本季榜單價和總成交均排名前列的70後藝術家,5件作品上拍,4件出現於兩岸大拍行的夜場,其中在香港蘇富比以432萬港元成交的《紫氣》是本季青年藝術家最高單價。而縱觀劉韡最近5年的成交表現,也可以發現其行情雖然在2014-15年的青年藝術熱潮中應聲上漲,但在近幾年市場調整期,劉韡憑借“紫氣”和新近的“顏色”系列的架上作品仍舊保持住了基本盤,並在重要夜場中屢有出現。

▲圖表-5 2013-2018年春劉韡成交額變化圖

▲劉韡《徘徊者NO.7》在2018年中國嘉德現當代夜場中以115萬元成交

嚴格意義上來說,出生1972年,發跡於“後感性”(1999年)的劉韡並不應該算在“青年藝術家”行列,其資歷足夠稱得上市場“中堅”力量。劉韡在市場中屹立不倒,某種程度上得益於這份“資歷”,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其由長征太空和立木畫廊在全球鋪開的市場網絡,以及劉韡在對展覽和市場端作品的不同供給策略。

▲黃宇興《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2018年北京保利春拍以109.5萬元成交,刷新其個人拍賣紀錄

▲袁遠 《彼岸 3》 油彩 畫布 230×180cm

2015年作 2018香港佳士得成交價:225萬港元 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梁遠葦《生活的片段》在2018香港蘇富比以212.5萬港元成交,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黃宇興、袁遠和梁遠葦在本季均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不過相比於2014-15年青年藝術家紀錄大幅度的急速攀升,此次三位藝術家價格成長幅度並不大,成長幅度基本與一級市場的成長幅度成正比。

▲圖表-6 2014-2018年春黃宇興個人成交走勢圖

與劉韡一樣,黃宇興也是本季在兩岸拍賣行保持了較高活躍度的藝術家,從其個人的成交走勢來看,黃宇興近年的市場爆發點發生在2015年,當年他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和民生美術館有兩場重要個展相繼開幕,令市場對其近階段的創作有了全面的認識和購藏欲望,再加上佳士得等幾家拍行對黃宇興的青睞,其在前一輪青年藝術家陷入調整時,成為市場新寵。

▲黃宇興《寶島》 壓克力 畫布 2015年作

2018香港佳士得成交價:100萬港元

不過或許是吸取了同輩的經驗,黃宇興的二級市場路線並非是快速衝高價,而是更趨於一級市場為主導的市場模式,先用小火慢熬的方式逐漸滲透主要藏家群體,然後通過釋出早期作品,或是重要的新作,在二級市場一步步推高價格。

▲仇曉飛《界河》木板油畫 144×166cm 2012年

北京匡時成交價:172.5萬元

作為2014-15年青年藝術成長期的市場主力,仇曉飛本季有兩件作品上拍,雖然在其作品序列中稱不上重要,但依然獲得了不錯的回響,如2012《界河》以172.5萬元成交,大大超越了70-100萬元的估價,顯示出市場買氣仍在。

▲圖表-7 4位青年藝術家2級市場表現對照

相較而言,與仇曉飛被一同視為“種子選手”,並備受關注的賈藹力、王光樂、郝量等青年藝術家本季並沒有作品上拍或成交。從近幾季的表現來看,這種無成交的情況並不少見,由於市場行情下行,藏家惜售;加之青年藝術家可流通作品數量本就稀缺,使拍賣行挖掘其作品的動力並不充足。其二級市場的流通能力目前並不明朗。

青年藝術家沉澱分化,藝術價值才是價格之本

不過判斷一位藝術家的市場走勢,二級市場並不是唯一的指標。尤其對於正值職業生涯上升期,又因曾在二級市場創造過高價,近幾年遭遇調整行情的青年藝術家而言,他們藝術創作走到哪個階段,在一級市場中的流通能力,以及在學術梳理和美術館展覽中的表現,也是判斷其未來走勢的重要因素。

▲圖表-8 8位在市場中表現出色的青年藝術家近幾年在一級市場及展覽端事件表

從圖表-8所示,近3年雖在二級市場受挫,但青年藝術家在一級市場和美術館的展覽並未停滯。更重要的是,與前輩相比,作為真正意義上“第一代被本地資本支持的藝術家”,“70.80後”指標藝術家們在40歲這個藝術趨向成熟,卻又不斷渴望突破轉型的關鍵時刻,大都得到國內外重要畫廊的代理,為其後的市場之路進行了一些有益的鋪墊。

不同的畫廊有不同的行銷和推廣策略,這一方面取決於藝術家和畫廊對其定位和野心,一方面也取決其藝術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獨特性。如長期遊離在畫廊體系外的賈藹力加入高古軒,沿著前輩曾梵志(曾梵志已於2018年轉投豪瑟沃斯畫廊)的國際化路線,馳騁在國外美術館之間。同樣在高古軒舉辦了紐約首秀的郝量,也將其水墨帶到了大都會、蓬皮杜等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融入經典中國水墨線索當中。

▲近來勢頭強勁的郝量雖然近幾個季度在二級市場上拍數量極少,但2017年春在北京匡時以575萬元成交的《移動解剖學系列》仍是青年藝術家中十分顯赫的價格

而由佩斯畫廊代理的王光樂和仇曉飛,則和同樣由佩斯代理的張曉剛一般,借助佩斯全球的畫廊網絡打造一個以亞洲為基礎,全球市場為延伸的市場體系。還有遊走在全球大型雙年展以及畫廊體系中劉韡,以及致力於亞洲或國內市場的其他青年藝術家。

從近期動向不難看出,青年藝術家之間的分化正在逐漸形成,各自走上適合自己的路線。他們的未來方向,與他們的前輩一樣,需要在一級市場和學術梳理上,找到自己的根基。如果一級市場穩固,二級市場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

▲80後藝術家陳飛2018年春上拍一件作品《小鳥》,在中國嘉德以44.84萬元成交

而反過來,如果拋開藝術談價格,過快地擁抱二級市場對年輕人而言是把雙刃劍,它能帶來名利,也會在快速膨脹式的消費後帶來毀滅打擊。

明星藝術家的背後,是金錢、人脈等心思堆積出來的大道,但是這條看似康莊大道也可能因為某個微小的操作環節出錯,誤入歧途。市場做大做小,操作心態很重要,除非銀彈充足,能在市場裡當起巨鱷,優遊其中進退自如,不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除了目前已經站穩腳跟的藝術家,還會有新的70、80後“種子選手”逐漸進入視野,但究竟是哪些人和作品會勝出,現在還很難預料,就像市場對’85 和後 89 藝術家的認定一樣,中間必然會經歷起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青年藝術似乎也並不會超然於這個規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