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健康的家庭關係,你是時候該走出來了

文:胡慎之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媽媽的親身經歷。

在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的丈夫沒有做爸爸的覺悟,再加上丈夫的原生家庭並沒有給予他足夠的照顧和關愛,所以他完全沒有概念怎麼去做一個爸爸。

每次看到丈夫對著女兒一臉茫然的樣子,就覺得氣不打一處來,覺得丈夫只會越幫越忙,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女兒。慢慢地,她後來也就不允許丈夫再照顧女兒,自己獨立擔當起撫養孩子的責任。

當丈夫感覺自己在家裡幫不上忙,沒有用處時,他不得不通過家庭以外的活動,比如:工作、聚會或玩遊戲等,來獲得自我價值感。

久而久之,女兒就變得隻黏媽媽一個人,晚上睡覺一定要媽媽抱著睡,就連上廁所也要跟媽媽一起,而且特別不願意跟爸爸呆在一起。每次自己丈夫一抱女兒,女兒就會大哭,喊著要媽媽。

她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跟爸爸玩,但自己的孩子對爸爸卻是排斥的。她意識到了這種狀態很不對,她開始嘗試把女兒往外推,把丈夫往裡拉。雖然偶爾還是會擔心丈夫照顧女兒的能力,但也一直對他的努力表示讚揚和感激,並堅持表達自己希望他回歸家庭的願望。

慢慢地,丈夫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參與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來,也會經常和女兒玩遊戲,逐漸地獲得了女兒的信任,女兒也開始主動親近爸爸。

在中國,很多丈夫在照顧孩子或照顧家庭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個困惑。

他們很想跟孩子親近,很想跟妻子親近,但不知道為何,總感覺自己是妻子和孩子之間的第三者,永遠擠不進去。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媽媽、爸爸和孩子三個人不同的狀態。

首先是媽媽,一開始的媽媽其實是處於自戀狀態的媽媽。

她認為自己的丈夫無法承擔照顧孩子的任務,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可能因為自己曾經被忽略地對待過,所以她們希望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孩子,還希望孩子能圍繞著自己轉。

這恰恰反映了,她們內心中間渴望得到一種公平的對待。因為她們無法從丈夫身上獲得足夠的重視和照顧,所以她們只能把這種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圍繞著自己生活。

周國平老師曾經說過,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是需要有3次的成長:

? ?

1. 我們需要承認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

2. 我們需要承認有些事情就是無能為力的,不管怎麼努力,也還是達不到的。

3. 我們需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自己的平凡。

? ?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我犧牲的媽媽身上,她總是有很多東西會用力過猛。她們無法接受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願望。

其實,這些媽媽在內心中間,都在扮演著一個救世主的角色,可能是孩子的救世主,或者是丈夫的救世主。

她們不願承認自己是平凡的,自己是個有血有肉需要照顧的人。而且妻子們會覺得自己是犧牲了很多屬於自己的生活,去照顧孩子,心裡是感覺到委屈和無奈。自然而然,跟丈夫的關係也不會太和諧。

因此,在這種情形下,就會產生一個負面的影響,就是把自己的丈夫邊緣化。就像那位媽媽一樣,把自己的丈夫推開,自己跟女兒粘在一起。

而當爸爸在看到孩子跟媽媽關係比較緊密,覺得自己的孩子有被媽媽很好地照顧的那一刻,他選擇放心地出去玩,這體現了這位爸爸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方面,這位爸爸內心住著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有一種「外面的世界永遠比家裡的精彩」的感覺。

第二方面,他沒有意識到夫妻之間的關係,可能已經出現了間隙

有可能是他對自己的太太有些不滿,或者是有了孩子之後,他感受到被妻子忽略,內心中間有一些失落的感覺沒有表達出來,所以選擇了一種憤恨離開的方式。

第三方面,爸爸可能對孩子跟媽媽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一種妒忌心態

曾經有位爸爸說過,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跟妻子粘得很緊時,他會想著跟妻子能稍微親近些,希望能一起去做些什麼事。但妻子總會以孩子更重要作為理由拒絕。這經常讓他覺得特別挫敗,並開始對自己的兒子有了一絲妒忌的感覺。

爸爸的離開可能不僅是因為沒有得到妻子的支持,還可能是一種被逼迫離開的狀態。因為他無法從家庭中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只能去外面尋找自己的存在意義。

慢慢地,爸爸也就脫離了家庭,脫離了妻子和孩子。

一旦家庭關係中出了問題,我們需要先看到的是夫妻之間的關係。

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恰好是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模板。

孩子粘媽媽太緊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後果:

1. 孩子無法分化。所謂的無法分化,就是跟媽媽之間的關係太緊密了。孩子會覺得世界就只有我跟媽媽,因為媽媽是圍著我轉的,所以這個世界也應該圍著我轉的。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一直無法成長。

2. 孩子社會化的能力會變弱。我們所說的社會化能力,就是孩子能懂得去處理二元關係。有些孩子是只會處理跟媽媽之間的關係。

對於孩子來說,當父母之間有衝突時,他是一定傾向於媽媽。因為媽媽是他在世界上,最初建立親近關係的那個人。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人說自己的爸爸不好,而不會去說自己的媽媽有不好。

一旦媽媽覺得佔有孩子的感覺挺好的,能從照顧孩子中獲得很多價值感,那麼同時,她也就失去一些屬於自己與世界之間互動所產生的體驗。

這也導致了孩子,會慢慢變成照顧媽媽的人。

當孩子得到媽媽認同的那一刻起,他就會變成一個依賴於或服務於媽媽的人。也許這是媽媽所期望的,但對於孩子來說,這卻是個糟糕的體驗。孩子會不再願意去外面的世界,隻願意待在媽媽的身邊。

當我們發現,這種病態的模式——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情緒的孩子已經產生的時候,往往就是因為孩子沒有被爸爸帶離媽媽身邊。

孩子只有在適當的年齡,被爸爸帶離媽媽身邊,或媽媽主動推開孩子,孩子才能完成分化。他才能自己去看見世界,接觸世界,而不再是躲在媽媽的背後,把媽媽當成中心的生活。

一個孩子跟爸爸之間的親近,也意味著可以得到爸爸更好的照顧,從爸爸身上獲得更多的技能。同時,他也能夠從和爸爸的相處中體會到,跟爸爸的鏈接後產生的一些對心理層面的滋養。

因此,如果當你發現自己的家中是處於這種狀態下的話,也許你可以以脫離這個家庭的角度,來審視一下家庭裡的關係,就是媽媽跟孩子的關係,媽媽跟爸爸的關係,爸爸跟孩子的關係,這三種關係。

思考一下,大家是否都在裡面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還是有些角色被人為地推開或拉近了。

< The End >

本文轉載自胡慎之(ID:hushenzhixl)。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賣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