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嗜血的滴滴:是魔不是神

  嗜血的滴滴:是魔不是神!

  來源:愉觀車市

  以滴滴自己標榜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創新出行服務公司,但是其實就是一個網上計程車公司,並且提供的還是“三無”的服務,無資質,無認證,無管理,說白了是個依靠網絡以新出行為噱頭的計程車空頭公司。

  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兩條人命,滴滴創始人程維輕描淡寫用整改、用三倍賠償來回應這一切的惡果!

  整改能解決得了問題嗎?三個月前,滴滴的整改還歷歷在目啊!

  滴滴無為,是肯定的!而其無為的根本原因,在於滴滴的本性,本來就是資本培養起來的嗜血的魔鬼,帶著創新光環的神只是假象,而我們都被蒙蔽了。

  事已至此,該醒醒了!該到我們反思的時候了。

  是誰寵壞了魔?

  雖然滴滴接二連三出命案,但仍然不乏有為其唱讚歌的。

  一個新模式,允許其犯錯,總是被容忍,甚至連維護社會的政府部門,也不得不壓抑心頭的擔憂,給它成長的太空,袒護他。

  實際上,早在三年前的交通運輸部就公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明確任何企業和個人不得以私人小客車合乘或拚車、順風車等名義提供運營服務等內容。

  但隻聞雷聲不見下雨。

  而雖然質疑聲不斷,沒有資質、非法經營、保險制度不完善等的,但仍不排除滴滴越做越大,成為市場的壟斷者。

  不過,滴滴的本質問題一直沒解決,三個月前,因為空姐坐滴滴遇害,交通運輸部再次發表了《關於加強和規範出租汽車行業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網約車司機無證上崗或被列失信黑名單。

  但結果是頻繁高呼整改仍絲毫未見作為。三個月前滴滴整改一周草草收尾未見成效,三個月後再出命案。

  滴滴的魔性是天生的

  追本溯源,滴滴本身的模式決定了其所具備的“魔性”是改變不了的。

  到底是什麽公司?

  以滴滴自己標榜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創新出行服務公司,但是其實就是一個網上計程車公司,並且提供的還是“三無”的服務,無資質,無認證,無管理,說白了是個依靠網絡以新出行為噱頭的計程車空頭公司。

  滴滴到底解決了什麽問題?

  說白了就是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工具解決了“計程車供需雙方資訊匹配”的問題,其他都一樣。他只是解決了傳統計程車中資訊匹配的一個單元,而不是什麽“新的模式的創立”。當然我們不否認這個單元對市場有更新的影響,並促使市場得以必要的轉變。但本質上他還是傳統行業,沒有他們自己認為的那麽偉大。

  他提供的服務和Taxi本質上沒有什麽二樣,如果有機會聽一下滴滴司機給你算的一本账你可以看到他們就是Taxi的孿生兄弟。

  而與Taxi公司不同之處在於。

  一、Taxi公司車有資質、有完善運營保險、無論是自有還是掛靠的司機,都是需要前期認證和通過層層招聘程式,司機接受公司內部管理。

  二、Taxi公司沒有資本驅動,不需要無序擴張,完全可以量力而行,而滴滴在資本的敦促下,必須不斷擴大,最後導致誰都可以來,沒了底線。

  滴滴的便捷的優點是無需討論的,但是當我們用滴滴的時候,我們失去了什麽?

  我們失去了傳統計程車的實時監管,那些曾經長期用過上海Taxi服務消費者應該深有體會。在上海每一個投訴基本都有結果。沒有司機敢亂來。這個系統保證了安全,因為有行業監管的威懾力,真正可以起到威懾作用的肯定是天天可以找到你的人,而不是通過電話和客戶端給你警告的人。有時候,我們用常識就可以解決問題,並不需要什麽高深的理論和創新工具。

  監管與擴張的悖論

  滴滴為什麽沒有監管,不是滴滴無能,而是滴滴無為或者說不願為。

  在資本的支撐之下,滴滴已經成為一個壟斷的公司。

  壟斷,意味著滴滴可以躺著收錢,不用為服務買單,也不需要為管理買單,已經有人爆出,滴滴的服務都是外包的。而滴滴的司機當然不需要持證上崗。

  滴滴害怕司機持證上崗,除了付出高昂認證成本、管理成本,還會打擊司機的積極性,要知道,互聯網的規模和流量是與其估值相關的,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司機來加入,用戶就沒有足夠的車使用,如果提供不出足夠的用車,就會打消在線客戶的預定熱情。

  當年,滴滴之所以能取得如今壟斷的地位,還不是當年拚死拚活,將這些司機和乘客都籠絡到平台上,打敗了所有的嘀嗒、嗒嘀等競爭對手嗎?

  不過,同時可以預見到的是,滴滴要繼續抬高估值,就要繼續擴大流量和司機資源,滴滴怎麽會捨得通過各種門檻約束呢?如果在此過程中,培養了一個競爭對手,苦心積累的壟斷地位不是要喪失,不是又要一夜回到靠補貼拉客的解放前嗎?

  而由此,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了這樣一個現實:在一個壟斷的市場中,善良的人們的正常訴求是會被挾持的。這種挾持是高舉著“創新”與“科技進步”的名義,他不但忽悠人更讓本來已經很謹慎的監管層束手無策。

  魔的袒護神

  讓滴滴敢於為非作歹的,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是打著創新的名義。

  滴滴以及其資本,為其穿上“神”的外衣,作為創新出行的模式,滴滴被資本和各行各業熱捧。

  比如,今年4月份滴滴與多家車企組成了“洪流聯盟”,比如大眾公開與滴滴進行聯盟。比如。各家平台都以接入滴滴為榮。

  殊不知,在這些合作中,實際上有意無意抬高了滴滴的魔性,使其更是以創新者和顛覆者的心態自居,無視包括安全在內的隱患。

  可以說,

  滴滴事件本身是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次全盤的道德清洗,而中國互聯網行業也該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

  互聯網的本質精神是:分享和效率。但是,一樣好的東西一旦被人掌握並且不善良的應用,將會產生的後果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之前的電商只是產品和價格問題,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之下的“出行服務”的風險就沒有那麽簡單,那就是“安全”。

  在過去一百天裡滴滴所發生的二起人命案足以讓我們全社會反思。更要反思的是滴滴公司和他的管理層,以及他背後的資本。一個隻注重股東利益不關心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注定要受到全社會的唾棄。

  當然,需要反思的還有我們的監管機構。這讓我想起滴滴剛開始在上海市場出現的時候,上海政府和監管機構態度很明確,就是必須在監管的體系下運營,不能越過法律的紅線。當時,有多少人講上海意識的落後和保守,今天這二起命案可以給到大家一個答案,就是不是什麽創新都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不是什麽高科技都是萬能的。因為,我們需要首要的是“安全”,一個在安全城市中生活的完整家庭。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