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日報:構築生命安全防線

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

構築生命安全防線

5月10日,重慶市永川區紅旗小學舉行了一場防震逃學生應急演練。圖為該校五(7)班老師指導學生用書包護住頭部。(陳仕川攝/光明圖片)

5月12日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抗洪搶險應急救援演練、應急醫療救護演習、防災減災知識競賽、免費開放消防博物館……近日,一系列以防災減災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在全國各地舉辦,進一步提高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5月7日,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全國集中競賽在國家(重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正式開賽,27支經過區域選拔和培訓考核的決賽隊伍在破拆、繩索、水域3大類12個技能競賽項目展開激烈角逐。在此次競賽中湧現出一批具備高水準的社會應急力量,篩選出一批技術過硬、遵規守紀的社會應急隊伍。

2008年5月12日,一場有著巨大破壞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推動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準,經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如今,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已得到不斷提升,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築起一道有力防線。

——應急救援能力不斷提高。近年來,全國應急救援力量得到有力統籌,應急救援高效、有力,成為防災減災事業的堅實保證。

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組建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組建了27支專業救援隊、一批跨區域機動救援力量和7支國際救援隊,著力打造應急救援“尖刀”和“拳頭”力量。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動對標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適應從“單一災種”向“全災種”應對全面轉型的需要,一手抓改革轉製,一手抓轉型升級,堅持在實踐中鍛煉隊伍、提升能力。2018年,共出動1270萬人次、219萬車次,營救疏散群眾67.6萬人,搶救保護財產價值313億元。

防災減災事業發展11年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在一次次“戰鬥”中彰顯出令人振奮的凝聚力、組織力和動員力。

——社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的創建工作是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各省市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補齊工作短板的重要平台。

近年來,山東省在綜合減災示範縣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新增避難場所1000余個,增加面積近400萬平方米;江西省瑞昌市積極整合鄉、村兩級天氣、水利、地礦、防震減災等信息員隊伍,為鄉、村兩級災害信息員配備工作防護、應急通信、計算機網絡、音像錄製等四大類救災裝備以及手持報災終端……為了加強基層減災能力建設,許多省市紛紛開始以點帶面,探索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縣,並因地製宜形成了自己的做法和亮點,取得良好的成效。

災害社會治理層層落實到社區,形成“一盤棋”,擰成“一股繩”,成為防災減災的強大合力。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時期,全國建成各級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2000多個。歷次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全國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1.6億份,舉辦培訓及講座4.5萬場,舉行不同規模的演練14.5萬場、主體宣教活動2.6萬場,參與現場活動的直接受教育人群6500萬人次。

——體制機制改革成為重要支撐。11年來,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事實證明,完善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是整合社會應急力量、創造民生紅利的根本保障。

2013年,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納入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框架。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不斷完善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應急體系。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印發,要求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準。

2018年,在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應急力量和資源進一步整合優化,應急管理部成立,旨在防範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應急管理部組建一年間,累計啟動59次應急響應,成功應對超強台風“山竹”、山東壽光洪澇災害、內蒙古汗馬森林火災、金沙江雅魯藏布江4次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災害,探索建立了應急響應專題會商機制,形成了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

當前,仍然要認識到,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在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11年防災減災的歷史進程,是堅守,是責任,更是一個新的開始,構築生命安全防線是不變的使命。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姚亞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