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園藝大國”何時躋身“園藝強國”?

園藝,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所在,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數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現代化進程腳步的加快,園藝產業更成為推動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詮釋。

自1997年舉辦第一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以來,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綠化博覽會、中國花卉博覽會等多種形式的園藝盛會在我國“遍地開花”。

半月談記者在北京、江蘇、廣西、雲南等地走訪已建成並開放的園博園,見證了一片片荒野、一座座垃圾場“化腐朽為神奇”,競相轉變為“綠色奇跡”“金色名片”的生動范例。眼下正在舉辦的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更加生態、更高科技的姿態,在古老的長城腳下展開。

未來各地如何進一步挖掘潛力、突出特色、科學規劃、用心經營,讓園博園真正“活起來”“有趣起來”,成為建設“綠色中國”進程中必須直面和深思的課題。

上篇:既綠又活的“城市生態博物館”

半月談記者 何偉 浦超 劉巍巍 俠克 王優玲 毛偉豪

作為集園林綠化、城市建設、文化旅遊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展會,世界園藝博覽會自1999年以來在我國舉辦8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自1997年以來舉辦12屆,承辦省市為此建設了20余座園博園,累計建成公園綠地近2000公頃。

園博園,已成為弘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台。

因地製宜,向廢坑中要花園

6年前,北京豐台區永定河畔垃圾遍野、沙坑遍地、塵土飛揚。2013年北京園博園建成後,這片500余公頃的地方完全變了樣,湖光塔影、鮮花飄香、綠陰如蓋,成為永定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每年可接待遊客超過百萬人次。

“以前是一片工業廢棄地,一刮風都睜不開眼,滿臉滿嘴都是沙,如今這裡是北京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後又一個大型綠色生態休閑地。”北京園博園管理中心主任花偉軍告訴記者。

同樣的變化也在悄悄改變著千里之外的廣西南寧。走進南寧園博園,鬱鬱蔥蔥的羅漢松園讓人很難想到這裡曾是廢礦坑。

“不推山、不填湖,保留近一半的地形地貌和植被,通過礦坑修複等新技術,實現生態功能最大化。”南寧園博園管理中心主任陳健說,園內7處廢棄的采石場“變廢為寶”,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礦坑采石場生態修複示範園。

自從被劃歸為園博園的一部分,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柳舍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目前綠化覆蓋率達46%,激活了鄉村旅遊產業發展。不到一年裡,柳舍村已接待各地遊客超8萬人次。

通過建設、管理園博園,將城市垃圾場、廢棄地“化腐朽為神奇”,城市生態環境得以修複,城市綠色公共空間大幅增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長,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有益嘗試。

在北京世園會的帶動下,2018年北京市新增城市綠地71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3平方米。鄭州園博園建成後,全年可吸收煙塵939.6噸,釋放氧氣1331噸,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

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規劃園林處負責人曾祥傑說,廣西自2011年開始,在柳州、桂林、南寧、北海等地舉辦過園博會,會後園博園作為城市公園保留,大幅提升了當地綠地率。

科技領先,為城市居民“撒福利”

北京園博會在園林景觀、建築和市政設施建設上,充分運用雨水花園、垂直綠化、光伏發電系統等新材料、新技術,將飛沙走石的風沙源、垃圾場變成充滿鳥語花香的大花園、生態園。

園博園使豐台區永定河河西地區數千戶居民遠離惡劣環境,實現搬遷上樓的願望。不僅如此,還推動京周公路新線、園博大道等城市主次乾路及地鐵14號線等交通網建設,促進了旅遊、物流等產業聚集發展,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

武漢以園博園為核心,打造覆蓋整個東西湖片區的綠色生態特色小鎮,成為集旅遊景區、濕地公園、綠色生態文化社區、綠色產業鏈集群、綠色產業創業基地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園博園將垃圾堆建成景觀山體,把廢料變成植物肥料,探索解決“垃圾圍城”等城市病。

在生態、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感召下,各地將園博園建設成為群眾身邊的城市公園、社區公園,讓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讓“公園+”提升園博園綜合功能、空間品質和文化內涵。

打造“既綠又活”的公共綠色空間

“園博園不能綠而不活、只看顏色不重內涵,要給公園留出野化區域,給河道留出河岸坡道,給動物留出棲息地,努力打造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恢復示範地。”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呂植建議。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劉志成認為,園博園是國家生態文明規劃建設的縮影,展示園林園藝新品種、城市建設新技術,促進行業文化交流和產業發展,是園博園要承擔的責任。

讓園博園展品開口“說話”,是園藝產業接下來努力的方向。要不斷思考,如何讓園藝更生動、更貼近、更有趣,以便留給居民更多體驗空間、更多思考和回味。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張雲路表示,要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特點、體現地方優勢和時代特徵,不搞“千園一面”,在園博園規劃建設中不盲目追求“大而全”,建設百姓身邊的園博園。

此外,建設園博園,要考慮其生命周期,不能辦過會展後就“晾著了”。呂植建議,將園博園作為城市公園綠地納入管理體系,嚴格按照法規標準加強監督檢查,算一筆生態账、社會账、經濟账,打造具有獨一無二的地標意義和生態文明象徵的公共綠色空間。

2013年,由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設計的“大黃鴨”在北京園博會亮相。吳凱翔 攝

中篇:“園藝大國”何時躋身“園藝強國”

半月談記者 何偉 浦超 劉巍巍 俠克 王優玲 毛偉豪

各類園藝盛會在我國已累計舉辦超過20屆,推動了花卉苗木產業蓬勃發展。但與荷蘭等世界園藝強國相比,我國花木產業結構、產業文化領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花木產業不僅要實現“量變”,更要實現“質變”,應充分利用好各地展會遺留下來的展園,將民生福祉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提升大眾的園林文化修養。

“花卉王國”的啟示

中國花卉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花卉產銷形勢分析報告》顯示, 我國花卉行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盆栽總產量、花卉種植總面積、花卉出口額度均穩步增長。

被譽為“歐洲花園”“花卉王國”的荷蘭,土地資源並不豐富,然而,荷蘭2017年花卉出口額達103億美元,是我國的35倍。

起步晚,是造成我國與荷蘭花木產業差距大的客觀原因。早在20世紀50年代,荷蘭就開始在鮮花種植上與其他國家建立聯繫,而我國的花木產業隨著首屆專業類世博會——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才逐漸與國際接軌。

另外,我國花卉產業在育種、栽培、種植技術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在育種方面,荷蘭通過在世界各地搜集種質資源,挑選優質種株繁殖形成一個品系;栽培時,對同一品系進行編號,根據其市場潛力進行優選,並對優質新品種進行命名、申請品種權保護和推廣;在種植方面,荷蘭依托先進的農藝、溫室和水肥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最後,通過高效的“拍賣”方式和先進的物流配送網絡,使完成交易後的鮮花在最短時間內運往世界各地。

4條鴻溝阻礙花木產業“晉級”

我國花木消費市場日趨成熟,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業內人士認為,花木產業迎來“史上最好發展機遇”。但產品研發、產業結構、行業文化等領域的問題,掣肘了產業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自主研發品種少、動力弱。雖然我國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但由於對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導致科研創新原動力較弱,新品種和“拳頭品種”較少,主要商品花卉品種基本依賴進口,每年要向外繳納不菲的新品種知識產權費。

我國在成品生產方面基礎較好,但在育種、繁殖材料、高品質產品生產和銷售等環節鏈條方面還不完善,導致自主生產的花卉產品質量不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弱。花卉行業和其他農業類型相似,除本專業外,還需要有其他相關行業來提供設備、信息等支持,目前還沒有形成理想的產業鏈條。

當前我國苗木存圃量約600億株,但包括造林苗在內的年使用量只需要250億株至300億株,存量遠超需求與銷售能力。一方面,一些品種由於高度同質化,存量巨大,出現價格大跌和滯銷,讓苗木生產者很頭痛;另一方面,鮮切花是全球花木產業發展的主體,世界上主要的花卉出口大國,鮮切花均佔整個花木產業的60%以上,我國鮮切花市場佔比較小。

在我國,自然生態與百姓日常生活融合不深,“花文化”傳播力度不夠。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張雲路認為,各類園林園藝博覽會都為當地花木產業帶來推動力,但如今園博會的性質對比初期已有所改變。

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呂植說:“我國‘人’與‘生態’有著較為明顯的圍界,很多花園綠地禁止進入,人們難以切身感受、理解生態,更無法使其融入生活。”

精準發力,向“園藝強國”邁進

向“園藝強國”邁進,我國花木產業在提質的同時,須從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調整完善產業結構及產業鏈、著力培養園藝文化等方面著手。

加強頂層設計,成立有關機構對行業內的重大課題進行集中突破。可借鑒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成立研究中心的做法,促進產學研結合及人才培養,合理完善花卉苗木產業及產業鏈,從而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苗木、花卉商品率和優質率,形成產品系列,滿足新經濟形勢下市場和用戶多樣性、個性化與功能性需求,從源頭上解決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對稱、不適應的矛盾。

從法律法規及政策層面加強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提高花木企業及從業人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在很多國家,若使用培育出的新品種,需要繳納高昂的知識產權費。而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薄弱,研發出的新品種很容易被竊取。”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劉志成認為,對於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需加大。

充分利用現有園林藝術資源,最大限度傳播行業文化。張雲路表示,應做好志願者培養工作,充分發揮其科普功能,提升遊客的參與度。劉志成建議,離城市較近的園博園,可轉型成為公園,供百姓日常休閑;若離城市較遠、不太受歡迎,則該拆就拆,或乾脆轉型,引入其他業態。

培養大眾對園林文化的內涵修養,讓花卉園藝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呂植說:“生態應該是能讓人們切身參與並感受到的,而不是與之隔離開的。”

下篇:兩座“標杆”園博園的轉型之道

半月談記者 浦超 楊汀

昆明世博園是1999年我國首屆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地,曾創造多項世界紀錄。1990年,日本大阪園博園也承辦了“花與綠的萬博會”(以下簡稱園博會)。展會盛況空前,成為日本民眾在泡沫經濟繁榮之後的重要記憶。

這兩座園博園都曾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帶來不小的推動作用,但在展會過後,兩座園區都不同程度地出現衰敗。多年來,兩國園博園從業者分別通過不懈努力,不僅促使兩座園區重新煥發生機,也為探索大型公共會展設施實現再利用積累下寶貴經驗。

“標杆”差點成“標本”

位於昆明市區東北郊的昆明世博園,集我國各省份地方特色和95個國家風格的園林園藝品、庭院建築和科技成就於一體,是具有“雲南特色、中國氣派、世界一流”的園林園藝品大觀園,有8個項目獲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稱號。

雲南當地人稱,舉辦昆明世博會將昆明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提前了至少10年,也是旅遊逐漸成為雲南新興支柱產業的標誌。而由於多種原因,昆明世博園在後續發展中一度深陷困境。

2003年,昆明世博園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首次出現下滑,2005年下滑加劇。2005年至2009年,營業利潤年平均下滑12.3%,運營一度舉步維艱。

日本大阪園博園設計、施工、辦展及運營的參與者、 81歲的大阪市政府退休人員宮崎研一告訴半月談記者:“(大阪)園博會最大的資產是給市民留下了與自然親近的空間和理念,不過園博園的設施維護和利用做得並不好。”

記者在園內看到,大阪園博園的遺產設施僅花開屋仍在收費營業。其他如鶴見體育中心、生命之塔都閑置已久。宮崎研一說:“眾多設施閑置的原因主要是資金不足,此外也有技術和管理體制上的問題。展望塔之所以停運,就是因為維護電梯費用太高,預算和門票收入入不敷出。”

昆明世博園負責人也認為,門票收入逐年減少、資金不足是導致昆明世博園管理維護不到位的客觀因素,但也不能忽視園區缺乏後續發展動力的主觀因素。

城園融合重拾“青春”

虧損出現以來,昆明世博園轉型升級的步伐從未停過。陸續打造了適應市場需求、產品收益見效快的旅遊團隊購物、中國館會展項目等核心產品,形成了新盈利模式。特別是2017年華僑城集團重組雲南世博旅遊控股集團以來,昆明世博園迎來國際化的整體改造提升。

雲南世博旅遊控股集團董事長張睿介紹,為讓世博園融入城市、融入百姓,新的改造提升以“保留世博遺存,延續世博文脈”為出發點,多層次構建發展藍圖,建設都市文化中央區、世博歡樂活力區、自然智慧健康谷等板塊。

張睿表示,改造提升後的世博園,景區和文化、科技、歷史相結合,發展旅遊博覽、國民休閑、文化創意、綠色大健康等產業,打造快進慢遊、趣味豐富的遊覽網絡,實現“城園融合”發展,讓昆明世博園重新煥發青春,為傳統景區轉型升級樹立新標杆。

2018年,大阪市兩次就園博園的再生和魅力提升方案向民間征集意見,並建立了討論會議,目標是將園博園改建成具備防災、環境、景觀、育兒、文化、觀光等多種功能的城市設施,管理方針從維護管理轉向綜合管理,宣布大阪園博會的收益和剩餘資金交由公益財團法人——花與綠的博覽會紀念協會來管理。

打造“以人為本”的園博園

由於昆明世博園不斷開展燈謎、夜跑等活動吸引遊客及健身愛好者。2018年,昆明世博園入園量比2017年增長一倍多,2019年3月以來,平均每天入園人數達到4500人次。

宮崎研一認為,大阪園博會的基金和門票收入更多地流向了獎勵人才和資助研究等軟性方面,這當然有著眼未來的考慮,但園區對於民眾在城市中感受自然、體現自然的理念也非常重要。他認為,環保應該是園博會呈現給世界的首要理念。

大阪園博園花開館館長、日本園藝家久山敦則認為,在園博會舉辦以後也保留部分以展覽和教授園藝為主題的設施,是對園博會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也有利於弘揚珍惜自然、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等理念。花開館目前的策展非常重視親近市民生活,力爭打造教授民眾哪怕在方寸鬥室,或者在圍欄上也能做的園藝。

“光做那些高大華麗的植物,民眾會覺得距離自己太遙遠,要提高民眾的參與度,才能保持持續的關注度。”談及北京世園會及後期利用,久山敦則建議,從設計策展階段就要重視避免汙染環境,展後初期就要開始好好維護,否則會積重難返。在維護上,應該更多引入志願者和市民參與,自己維護的才會更珍惜。

評論:推動園林產業多極化高端化持續化

作者:浦超 劉巍巍

近年來,我國多地以舉辦園林園藝博覽會為契機,投入巨資新建園博園,為加快城市更新、改善生態環境、激發文化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有園區“會時火爆、會後冷清”,日常運營舉步維艱。

規劃建設“為面子”、運營無門“缺票子”、後續開發“沒路子”, 一些園區甚至屢虧屢投、屢投屢虧……究其原因,不外乎幾個方面:

“造盆景”,規劃建設“假大空”。有個別地方政府將園博園視為“政治任務”“面子工程”,轟轟烈烈幾個月,缺乏科學、長遠的規劃設計。

“怕斷奶”,管理運營“等靠要”。園博園建設融資多由地方政府擔保兜底,一些園博園運營方極少主動進行運營管理創新。

“沒創意”,綜合開發“粗陋拙”。有的園博園架設一些簡單的模型、玩偶,粗製濫造,很難吸引遊客目光。

如果沒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合理的後續利用規劃,文旅項目很容易走向經營慘淡或過度商業化兩個極端。

要因需製宜,注重科學選址。園博園的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群眾需求,合理布局和建設周邊城市交通、接駁和換乘中心等基礎設施。同時,要避免重複投資。

要提升品位,探索二次開發。一般在展會結束4年後,通過行銷和產品設計等手段,可使其影響力達到第二個高峰期。要保持對園博園景觀和生態環境的維護,持續發揮區域生態調控功能。

要創新融合,進行多元經營。在適宜的建築群中引入民俗文化、婚紗攝影等商業形式;根據城市產業發展趨勢設置創意產業區、露營休閑區、民謠徒步區等;將閑置建築與娛樂動漫、遊戲開發、高科技體驗等創新業態融合,推動園博園後續利用多極化、高端化、持續化。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5期

主編:孫愛東

編輯:焦嬋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