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歐洲的時髦,在民國襖裙上都能找到

民國雖然是距離今天最近的時代,甚至一些民國生人尚還在世,但在形象上,卻往往是最模糊的時代。許多人幾乎把旗袍等同於民國,甚至在近年來,但凡看到立領的衣服,一概稱為旗袍,而忽略了在三十年代以前,還有一個以襖裙為主的時代。至於今天大家所認為的五四學生裝和秀禾裝,都是出自影視服中的設計,與歷史真實無關。

自由撰稿人

尤其關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與西方時裝史

摯愛明朝及民國服飾

以及新藝術主義和Art Deco風格1926年 方君壁《桃衣少女》 身穿襖裙的女子

相對於旗袍的整件式,襖裙是上衣下裙的結構。襖和衫,在中國服裝概念中是一種泛稱,就是指上半身的衣服。襖為有襯或夾裡的衣服,衫則為單層,稱謂要視季節而定。

1925左右的襖裙 (倫敦V&A博物館藏)

女子的衫襖,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開始呈現出一種急劇收縮變小的態勢。穿在身上的樣子,要是按《紅樓夢》裡形容史湘雲的話說,就是有點“鶴勢螳形”。領子很高,兩面披頰,當時稱為文明新裝。所謂文明者,就是指西方;而新裝在當時就是時裝的意思。像“fashion”一詞,那時又被翻譯成“翻新”。民國在時尚潮流上更新迭代的速度,和今天已經沒兩樣了。他們認為的時裝,就是在時間上快速而靈敏的反映潮流。之前從清代留下來的那套衣服,皆被視為暮氣沉沉,沒有活力。事實上,在穿著上追隨西方,把原來的舊式衣服改造成符合時代潮流的時裝,是民國人貫穿始終的衣櫥主題,也是“文明新裝”所定下的基調。襖裙也好,旗袍也罷,都是這種思路下的產物。

1910S末身穿襖裙的鄧穎超

當然,這種改造本土服裝的方式,在某些方面很像戴著枷鎖跳舞,因為你必須在本土服飾中尋找合適的宿主,西方潮流和本土服飾要互相匹配才能融合。 比如兩面披頰的高領,最早稱為船領——它實際上是男裝的長衫學習西方襯衫領的結果。後來被女裝所借鑒,接著一路高聳變形成所謂的馬鞍領或元寶領。

而在1910S年代,大家在趕時髦方面還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時尚信息的滯後。例如荷葉邊裙就是一個例子。同時代的歐洲,正是設計師波烈(Paul Poiret)引領東方風格大行其道的時代。但在中國,即便是走在時髦前沿的上海也沒有抓住重點,大家對於西服的印象還是早幾年的帶滾邊的長裙。

1911~13 廣告畫上兩個猜拳的女子 左側穿著當時流行的荷葉邊裙和馬鞍領襖子1911~13 馬鞍領和荷葉邊裙

當然,中國初代的設計者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思路——那就是找一切可以和西方流行對得上的中國元素。上世紀20年代,襖裙之所以能一直受到歡迎,是因為當時西方流行的低腰裙與襖裙的結構是相通的。而像“SASH”這種條帶狀的裝飾,則被改頭換面成了中式的裙帶和領巾等。還有二十年代西方所流行的流蘇,在同時代中國的襖裙上,就體現為下擺處大量類似的絡圍。

1922年 裙子邊上的SASH(肩帶或腰帶)左:1923~24 Galleria del costume 右:1925 Worth of House1920前期,徐悲鴻為自己與妻子蔣碧薇所畫的自畫像,在沙發前方的蔣碧薇,身穿無領襖子,底下是一條帶著裝飾裙帶的裙子。傅秉常攝於1926左右,在北戴河度假的女子,身穿襖裙,裙子左側垂著一條裙帶裝飾,上面有流蘇和長盤結的圖案裝飾。1922~24 裙子邊上的SASH1920S一戰後的晚裝或舞會裙的流蘇裝飾1923~24 陳映霞《新妝百美圖》中的裙子底邊的長流蘇

1926~27 裙子底邊的流蘇裝飾

到了30年代後半葉,旗袍迎來全盛時期。《良友》雜誌曾回顧了旗袍從20年代到30年代的發展全過程,並把襖裙貶為腐朽,這本身有點馬後炮和不客觀。襖裙在20年代末被旗袍逐漸替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不再適合作為中式時裝的宿主。連衣裙的流行使得襖裙難以繼續被改造。

1930S的保留了某些二十年代遺風的女學生制服的襖裙

1957~58 H 上海出版的《服莊》裡的模仿同時代DIOR的新裝襖裙

有時候,人們不一定是因為什麽特別的優勢而喜新厭舊,只是因於外界的大環境和大趨勢有所改變改變。如果不是因為特殊歷史時代的轉捩點,民國這種設計思路如果能一直延續下來,襖裙或許能夠卷土重來,甚至一直作為時裝存在。當然,這只是一個腦洞罷了。

看不夠的明星精選視頻

請關注時尚芭莎bazaarV

想要拿到手軟的粉絲福利嗎?

想要參與明星見面會嗎?

長按下方二維碼

即可進入“芭莎達人團”小程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